APP下载

看见香港:浅析黄炳培的红白蓝设计

2018-01-11吴思攸

今传媒 2018年10期
关键词:香港精神设计

吴思攸

摘要:又一山人(黄炳培)于2000年开始关注到常见的红白蓝三色尼龙布,他无疑从中提炼了一种“香港精神”,从中演化出了涵盖一系列摄影、招贴及艺术装置的《红白蓝香港建筑》主题邀请创作展。本文浅析了其经典案例“红白蓝”系列作品诞生的来龙去脉,搜集列举该系列中诸多的作品,欲透过他的这一系列设计,让人们“看见”香港,“看见”香港精神。

关键词:黄炳培;红白蓝;香港;设计;精神

中图分类号:J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 -8122 (2018) 10 -0135 -02

黄炳培先生师承第一代华人大师靳棣强,与陈幼坚为同期学徒兼知心好友;曾任TBWA首席创作总监;所创作的香港地铁广告,让他著名于广告业界;已加入AGI国际平面设计联盟,曾获香港当代艺术奖年度最佳艺术家奖。其摄影系列作品被香港M+博物馆所收藏……二十余年间,五百多余个作品,三百余个奖项,可算是功成名就。(钟情于中国深厚文化底蕴的黄炳培,设计出的作品的亮点之一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体现。)他强调本土特色和东方价值,追求在经典的香港设计里,认识“好香港”。

自2000年以来,黄炳培在其设计中引入了生活中无处不在的红白蓝三色元素,并演变成一系列以这红白蓝编织袋为主题或原材料、并展现港式风貌的产品、装置、海报、摄影等作品,且往往是交叉形式的跨界结合的作品。在意大利举办的2005年第50届威尼斯双年展上,“红,白,蓝”作为中国香港馆的主题,买进了国际当代艺术圈,并于公众的视野中熠熠生辉。

一、创作背景和理念

在商业上可以说是功成名就的他,开始慢下来思考创作的用途与意义:创作可以使他在商业上取得巨大成功,那是否也可以将创作运用在关注社会方面呢?他曾说:我不想临的死一刻,和子孙说起我这一生的成就,是让大众多买了几条Levis牛仔裤和Nike球鞋。

在此后,黄炳培花了三年时间游走于中国各地拾遗,拍摄了数百栋烂尾楼,他试图从人们遗留下的物件中寻找生活的痕迹,让创作更有“人气”——红白蓝系列因此应运而生。他擅长的是利用各种具有地方特色的新元素来解构社会,从而将文化现象一点一点地提炼成创造的概念和生存的态度,并与众人分享。

红白蓝系列作品的诞生并非一蹴而就。考究红白蓝的起源,亦有时事造物之说。红白蓝色混合的编织物在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普及,就随着香港经济起飞一样,它最初用于新界农场的避难和庇护。据调研了解,农业式微之后香港高楼群起,环保法便要求拆楼后需要用这类编织物遮蔽,为了避免扬尘,红白蓝编织料的需求显增加。随着内地逐步开放,香港与内地交流频繁。此外,当时的罗湖海关拒绝承载扁担挑运货物,因此轻便,耐用,价廉的红白蓝编织袋应运而生。它已成为许多香港人探亲的必经之地。政治上,适逢香港转移主权,香港人产生身份认同的困惑,红白蓝塑料袋被视为香港精神的寄托,几乎出现在香港社会上的角角落落。这种看似乡土的意味,黄炳培作为1960年出生本地的典型香港人,却认为它在很大程度上象征着当时的港人精神。谈及当今香港,他曾描述现在最为人所知的却是斤斤计较、精于算计、一切以自我为先。对比其眼中珍贵的香港价值——存在、参与、耕耘、苦挨——这些精神目前越来越薄,这令他很痛心。

如此看来,经济和政治的背景,共同孕育了黄炳培的设计。

二、海报和产品探析

1.红白蓝文化海报。黄炳培的系列设计中,最有传播力的是红白蓝三色的系列文化海报。纵观那些作品,可见其基本图底无外乎直接使用红白蓝三色编织袋的平铺。审美是需要一个“富养”和“积淀”的过程,黄炳培没有在其中显摆高超的制图技术,也不使用难懂的奇技淫巧,在这个方面他似乎经历着一个“由奢人俭”的过程。从解构他的版式上来说,由于条纹的走向以纵向为主,或兼有横向条纹或加入水平线条,在画面中相当于无形之中划分出来的网格。如图1所示,除了四周的天头地脚和左右页边距,这些横纵将页面划分成了17×17的模块网格,这种栅格化无形之间方便了排版。

诚然,这样的网格系统不过是设计时辅助的工具而已。文本和图形的精致程度,元素大小和间距字距也会影响布局的美感。那么为什么一个占据两个模数,一个占据三个模数呢?可以看到海报中有两个层级的文字,第一层级为他的主标题“香港建筑”,它占据了一个模数网格的长度和一个模数网格的高度,第二层为“正正得正”,则占据了半个模块网格的长度和一个模块网格的高度。分析字体关系可以看到两个层级之间的字体大小为整数倍关系,可以看到主标题是采用了紧密型字距的,而二级字使用了疏松型字距,这样一来,二者的体量对比跟疏密对比就自然且到位了,其实这就是栅格构建出的层次关系。

可以看出他使用的字体是格外精致的。这系列的海报中反复使用复刻的宋繁体和楷繁体,仿佛让人走到了香港旧时候的街头,看到了那些琳琅满目的牌匾和标语。

其实除了红白蓝主题元素,这个海报还有多处具有特定的港式意境:其一,是他的字体与横线的重量关系。主标题下横线的粗度与字体的粗度差几乎是统一的,故而版面和谐。其中的文案都是香港喜闻乐见的话语,充满了特定的年代气息;其二,中英文结合出现,是被英国殖民过的香港人乐于接受的;其三,海报下里巴人的形式感,面向的是数量庞大的香港市民,这无疑增加了在地人的共鸣感。香港因为地方不够,其一大地方特色就是经常用层层叠叠的方式呈现展示空间,这一点在该文化海报中可见一斑。

以上提及的设计特点实际上贯穿了一系列的海报,就不在此一一举例赘述了。

诚然,高质量的海报不一定是高品位的海报,更不一定具备广泛的传播力。对有的人而言黄炳培的文化海拔或许并非是高级趣味的,有的人看來这也不是具有高美学价值的,但他在商业推广和精神传播上确实获得了不小的成功,这是由于它本身精神载体的特殊性所带来的。

2.产品系列。曾经,出自首间以经典红白蓝胶料为主题的概念店——红白蓝330-的系列产品上了时装周,于是红白蓝编织袋在网络上一炮走红。可为什么是红白蓝呢?在黄炳培的主题展区可以看到天花上的红白蓝走马灯、百家布雨伞,木制层架摆放的除了红白蓝包包,还展出了不同类别的红白蓝编织物制品、艺术品及摄影作品。上图可以看到的是与黄炳培合作创作的“正面香港”系列产品,以经典的红白蓝物料配合简约时尚的设计,再写上代表香港精神的金句。比如“孭得起”童军袋、“放得下”手环袋、“笑到喊、喊到笑”纸巾盒等,在产品上亮出香港人坚毅不屈、灵活变通的拼搏精神。这些产品均是由精神病康复者与黄炳培联合制作,借着创意服务社会,帮助有需要人士而生。而这也把红白蓝袋赋予了另一层意义——传承。

传承善心,传承坚强,传承文化,传承情谊。有些產品似乎很常见,但它创新性地添加了红白蓝编织物的元素,它所售卖的突破了“商品”二字的边界,更是成为了在地创作的艺术品,如红白蓝色环保杯子,红白蓝餐垫等,不仅方便客户回收,还嵌入了充足的环保价值。

可以说每件产品,都帮忙传递了坚毅拼搏的“正面香港”精神。这是材料点亮设计、精神点亮设计的成功典例,也指引了当下的创新设计和本土文化结合的一条明路,值得艺术设计者一同探索。

三、总结

香港无处不在的红白蓝三色编织袋,并非如大多数人以为是当地发明的。实际上红白蓝发源于日本,后来被引入台湾,然后才辗转至香港。红白蓝是如此简单的材料,稀疏普通,很少有人关注它,常人用则拿来无用弃之,但港人的生活往往离不开它。

黄炳培就用这样的物料发掘其本质,把红白蓝元素进行重新提炼,给予了一个城市从未有过的最真实的“城市标志”——坚持、拼搏与挨苦。它多变,灵活,也可靠。那个特定年代香港人身上的坚毅拼搏和灵活变通之精气神,均通过它得到回顾,它成为了精神介质。它一度被看成是老香港精神的代表,充满地道色彩及人情味。这也是物质的本质,是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香港人、甚至中国人的本质。由此引发的模仿风潮,无疑激发了本土意识,让更多年轻人关注社会,关注香港自身。

难怪有人说黄炳培设计之路是从创意总监到捡破烂,用三个颜色反思了创作的本质。

从那以后,不仅时尚品牌,红白蓝元素在香港诸多设计、文艺影视作品中都体现了蓬勃了的生命力。例如香港赵良骏执导的《老港正传》电影,它以香港为题,以红白蓝编织物为海报图底,像是黄炳培的文化海报一般,充分发挥了红白蓝映照“老港精神”的功能。

黄炳培无疑是希望运用他的创作,帮助香港人们找回昔日的集体元素,发挥设计的最大价值。城市记忆的再创造唤醒社会再生——香港的飞速发展和许多城市一样,会有大量的东西在这个过程中被遗忘。随着物质水平的提高,人们早已摆脱物质贫困的时代,但精神世界变得越来越稀缺。透过黄炳培我们看见,红白蓝不仅仅是香港的集体记忆,也是可以传承到新生代身上、延续到未来的文化艺术。

参考文献:

[1] 黄炳培,无处不在红白蓝[M].MCCM Creations.2005:5 -1.

[2]黄炳培,黄炳培:“不要叫我艺术家,我只是社工”[J].设计,2010(7):83 -84.

[3] 吴丹,治愈系红白蓝毫不起眼的红白蓝在传递出正能量——哪怕再重,也能背得起![J].21世纪商业评论,2012( 20):91.

猜你喜欢

香港精神设计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BUBA台灯设计
拿出精神
有种设计叫而专
香港ifc商场
匠心独运的场地设计画上完美句点
香港
设计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