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被抛弃者:游本盛

2018-01-11董春平

今传媒 2018年10期
关键词:百鸟朝凤

董春平

摘要:电影《百鸟朝凤》改编自肖江虹同名中篇小说,影片主要塑造了焦三爷和游天鸣师徒两代唢呐班班主的形象,但是在小说中,作者着力塑造的则是游本盛这一普通而又特殊的劳动人物形象。本篇论文试图通过小说与电影在对游本盛这一人物形象的塑造方面来展开比较分析,力求还原真实的游本盛这一执着坚强而又凄苦无奈的悲剧人物形象。

关键词:关键词:《百鸟朝凤》;游本盛;被抛弃者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 - 8122( 2018) 10 - 0112 - 02

《百鸟朝凤》是根据肖江虹同名中篇小说改编而成,该部电影也是第四代导演吴天明的倾情遗作。不论是小说,还是电影,都讲述了在当代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背景下,传统文化(唢呐艺术)的急速溃败,与此同时也叙述了作为文化传承者的他们在此背景下,表现出的种种无奈与悲凉。

电影作为二度创作,在忠实于原著的基础上进行修改是不可避免的,电影《百鸟朝凤》也不例外,在小说内容人物关系、地名风俗方面还是非常忠实于原著的,但是考虑到人物的立体,情节的推进,导演及编剧还是做出了很大程度上的修改。在电影中,电影情节的发展是以焦三爷和游天鸣为主线的师徒关系来推动,但是在小说中,故事情节的发展则是以游本盛和游天鸣为主线的父子关系来推动,电影为了人物形象的丰满,对焦三爷和游本盛这两个人物进行糅合,最终将发生在游本盛身上的许多情节安排在了焦三爷的身上,着力塑造焦三爷这位老一辈艺术家形象。影片的改编虽然很成功,但是游本盛这一重要人物变成次要人物未免有点遗憾,本文试图通过电影与小说的双重对读,主要从文本分析的角度来还原作者笔下真实的游本盛这一人物形象。

游本盛在小说中与电影中所占的比重是完全不同的,在小说中更能体现他的悲剧精神,悲剧精神是人以自己的意志反抗宇宙的意志和大自然的威胁,虽然这种反抗是无望的,但人却不能放弃,它表现着人的独立意志和主体性的力量。[1]而综合起来考察这个人物形象,则可见其是一个被抛弃者,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被理想抛弃的游本盛

在电影的开头,父亲游本盛带着年幼的儿子游天鸣在去土庄焦三爷家拜师学艺的路上,身穿对襟长衫的游天鸣一脸不耐烦的样子,这与在小说中所描写的当时费尽心思求学唢呐的游本盛形成鲜明的对比。

游本盛对于唢呐的热爱,虽然在电影中也有一些表现,如他为了儿子能够吹唢呐,谎报年龄,摔得受伤;在儿子回家探亲时,以为儿子被师傅赶出之后的生气与失望。但是这仅仅是基于父爱的基础上对于儿子的期盼,没有过多地表现游本盛对于唢呐的热爱,但这一点上,则在小说中表现得淋漓尽致,首先是游本盛在与儿子老师相遇时得知儿子的数学成绩非常低时表现出宽容的态度,他“很大度地挥挥手说三十分已经不错了”[2];其次是在游天鸣拜师学艺之时,游本盛对儿子“艰苦卓绝”的鼓励,最后是游本盛带着哭腔苦苦哀求焦三爷,以及在看见儿子可能无法成为唢呐匠时那“气急败坏”的样子。在这里面不仅仅是对儿子的期盼,更多的是希望儿子可以学到自己无缘学到的唢呐,其对唢呐的热爱令人感叹。

在20世纪80年代的无双镇,唢呐匠的地位与今日不可同日而语,“……水庄是没有唢呐匠的,遇上红白喜事,都要从外庄请,从外庄请也不是容易的事情。……所以被请来的唢呐匠在水庄都会得到极好的礼遇,烟酒茶是一刻不能断的,还得开小灶。”[2]可以学吹唢呐,是一种认可,游本盛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长大的。他年轻时想做一名唢呐匠,拜了好多个师傅,可是人家就不收,把方圆百里的唢呐匠师傅都拜遍了,他还是没有吹上一天的唢呐。游本盛当时为了能够吹唢呐,可谓是费尽心思,但是却连唢呐匠的门都没有进去。这一悲惨遭遇则为游本盛之后的不幸命运以及他所钟爱的唢呐艺术的日渐没落埋下了伏笔。

在电影中,游天鸣最终被焦三爷收为徒弟,并最终成为游家班的班主,而焦三爷之所以收他为徒是因为当时父亲跌倒后游天鸣扶起他时掉的那滴眼泪。而在小说中,游本盛显然没有儿子那么“幸运”,他去拜师时,师傅们说:“父亲这人鬼精鬼精的,不是吹唢呐的料。”[2]游天鸣之所以得到师傅的承认,并不是因为他的“才”,而是他的“德”,而游本盛则是因为太过聪明,才没有学到唢呐,这不禁令人深思。

二、被電影抛弃的游本盛

电影在对游本盛的处理上采取了弱化的方式,抛弃了这个在小说中重要的人物形象,将其改为次要形象,但是在小说中,游本盛不仅参与了小说中与唢呐相关的许多事件,更是唢呐技艺由盛而衰的见证者。小说中,他作为普通劳动人民的一员,对于唢呐的态度一目了然,无论何时,都对其报有至高的热忱,所以才会将儿子天鸣送到土庄焦三爷家学艺,甚至在自己临终前,还是希望天鸣可以重建游家班,为自己吹个四台就足够了,但是他临终后,却连这四台的奢望都没有实现。

影片抛弃了游本盛这一重要人物,可是从人物的命运与传统民间文化的整个大的时代背景来看,置身于其中的其他人又何尝不是被这个时代所抛弃了。小说中焦三爷作为唢呐的老班主,他始终秉持着要把唢呐技艺代代流传下去,所以才会在考虑接班人的时候,更注重的是“德”,而不是“才”,但是他的接班人游天鸣却在窦老支书的葬礼上吹奏“百鸟朝凤”时,忽然眼前一黑,忘了如何吹奏。焦三爷当场放声痛哭,最后折断了那只只能用来吹奏“百鸟朝凤”的唢呐,最终消失在夜里,焦家班、游家班的消失也正说明着这一切,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技艺的消亡让人猝不及防,而他们这些老艺术家该何去何从。在小说的尾声,可以看见当焦三爷再次出场时,已经成为省城工厂里的一个门卫,这样唏嘘的结局,让人心中久久不能平静。

在小说结尾处,“师傅和师兄弟们送我去火车站,在车站外那一块巨大的广告牌下,一个衣衫褴褛的老乞丐正举着唢呐呜呜地吹,唢呐声在闪烁的夜色里凄凉高远。这是一曲纯正的《百鸟朝凤》。”[2]焦家班、游家班的消亡,纯正的《百鸟朝凤》,却只能吹自于一位老乞丐之手,这一绝望的场景让人不禁唏嘘、沉痛。

三、被时代抛弃的游本盛

在电影中,焦三爷在得知游天鸣的游家班难以为继,连人都无法凑齐时,气急败坏地去质问游天鸣,带着游天鸣去找二师兄,最后在焦三爷的带领下,重组了班子去出活,最后在窦老支书的葬礼上泣血演奏《百鸟朝凤》,在电影的尾声,焦三爷得了癌症,已命不久已,但即便如此,还是让天鸣去把牛卖了置办唢呐的家伙什,还嘱咐天鸣在他死后,为他吹个四台就好了。但是在小说中,得了癌症的是游本盛,让天鸣卖牛的也是游本盛,最后让他吹四台的还是游本盛。小说中,游本盛在得知儿子的游家班难以为继,对他的态度越来越坏了,不是讥讽就是挖苦,最终班子解散后,偶尔与儿子在院里遇见,总是呆呆地看着他,没有了愤怒,也没有了讥讽,目光还蛛丝一样的柔软,让儿子不知所措。这种种态度的背后,既是对儿子的不满,也是对游家班解散的失望,更是对唢呐艺术消亡的无奈,在游本盛得知自己得了肝癌之后,賣掉了养了多年的老牛,打算用这钱给游家班置办家什,在他生命的最后,还是在为了唢呐艺术而努力贡献着自己的力量,游本盛还是未能见到游家班的重建,最终遗憾地死去。

在电影的结局中,焦三爷是患了癌症,但是在小说的结局中,焦三爷却是成为了一个工厂的门卫,与电影中泣血演奏的形象多有不符,甚至具有讽刺意味。电影的处理是为了强化焦三爷对唢呐的执着与坚持,才有了将本属于游本盛的情节安排在了焦三爷的身上。但是在小说对游本盛的处理上,却更具批判力度,这个一生与唢呐无缘的老人,却用尽毕生的力气维护着唢呐艺术,临死前还坚持要儿子组建游家班。

“文学艺术的价值不能简单拿金钱衡量。这部电影讲述的不是一个故事,而是一种意境。不管外界多么喧嚣浮华,心中一直有自己的坚持,这是这个时代特别需要的。”[3]游本盛的一生,正是如此,他为了唢呐艺术奉献了一生,他作为小说中唯一一个至死都在坚守着自己的信念的人物,在电影中,却将他的努力安插在了焦三爷的身上,也因此淡化了小说所表现的悲剧色彩,在时代的洪流中,他像万千固守着自己理想的人一样,不得志,最终抑郁而死,其悲剧意味也发人深省。

参考文献:

[1] 王富仁,悲剧意识和悲剧精神(上篇)[J].江苏社会科学,2001(1).

[2] 肖江虹.21世纪文学之星丛书百鸟朝凤中短篇小说集[M].北京:作家出版社,2012 (2).

[3] 常雄飞.百鸟朝凤——大师的绝唱与无奈[N].四川日报,2016 - 05 - 13( 16).

猜你喜欢

百鸟朝凤
从《百鸟朝凤》看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
电影《百鸟朝凤》的儒道品格与审美溯源
媒介生态视角下电影《百鸟朝凤》的文化解读
《百鸟朝凤》“ 跪 ”出8000万票房
看淡形式传统创新
《百鸟朝凤》:吴天明拿到了文化的账号,却没找到密码
《百鸟朝凤》的前世今生
《百鸟朝凤》对“西部电影”风格的坚守
《百鸟朝凤》:多层叙事的文本建构与传统文化的发展困境和救赎想像
《百鸟朝凤》:当下中国传统情节 电影的绝唱及其营销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