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庆祥: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
2018-01-11曹雪葛阿婧
曹雪 葛阿婧
家庭熏陶
王庆祥儿时受父亲影响,爱好文学,接触《论语》《四书》,又由于伪满年代父亲在奉天生活,他经常听说许多军阀战争和伪满洲国的故事,王庆祥从小就对历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963年他考入吉林大学历史系,自此树立了“终生务史”的人生信念。“文革”时期主编杂志《春城批判》,由于写了一篇《探究历史真相》的短文而被戴上了“现行反革命”的帽子,被批斗达数月之久。同学们毕业离校,他4个月后才被准予毕业,分配工作。后又辗转于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卡拉木农场与东风公社等地,直至1978年“改革开放”新时代,担任《社会科学战线》杂志社的历史编辑,这才真正走进他梦寐以求的史学界。
王庆祥在工作中形成了文史一体的写作风格。所谓“文史一体”,就是采用文学笔法,坚守史实,没有虚构。王庆祥不但是一个注重史实的史学家,也是一个作家,其作品以纪实文学见长,作品中展现出的历史和生活从没有粉饰之笔。
不解之缘
史学的研究就是为了搞清一个阶段历史的真实过程,向人们展示每段历史兴盛、衰亡的原因。它的价值和意义就在于给人们提供借鉴,让各个阶层的人们顺应历史潮流,发扬优良传统,避免丑举恶行,共同推进历史向前发展。但是长期以来历史研究都局限在极小的范围里,只有某些学者知晓。
溥仪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皇帝,其一生充满传奇色彩。王庆祥说,溥仪研究不仅是中国近现代史必须关注的重大问题,同时也是长春市乃至吉林省地域文化中人物研究不可缺失的一环。溥仪的生平恰能折射中國20世纪时代的内涵。他的五位夫人和亲属、近臣则延伸了他的政治生命,扩大了他的社会影响,使之更完整、更有力地体现20世纪中国惊天动地的变化。研究溥仪生平,目的就是要表现中国在20世纪这一百年间最真实的变化,为世人提供一个了解中国末代皇帝独特人生的窗口。溥仪在长春住了14年,溥仪的后半生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改造政策、统战政策的巨大成功,这在世界上都是非常有影响的。
直到今天,已经著作等身的王庆祥提到40年前在李淑贤家中看到大量溥仪遗稿时还非常激动。那是一次偶然的经历。1979年9月,王庆祥作为《社会科学战线》历史编辑在北京组稿时,一位作者向他提起溥仪的最后一任妻子李淑贤。当时,末代皇帝溥仪并不像现在这样受社会关注,李淑贤更是鲜为人知。在这位作者的介绍下,王庆祥来到李淑贤的家中,在那里,他看到了大量溥仪日记等珍贵手稿。当时距溥仪去世已经12年了,王庆祥倍感幸运。也是从那时起,王庆祥得以走近溥仪,从那些遗稿中去了解末代皇帝最后的心路历程。
1980年王庆祥获得溥仪之妻李淑贤关于使用溥仪遗留文稿的授权,经过他的整理、探究和创作,不为人知的末代皇帝自抚顺战犯管理所开始的改造岁月和特赦以后的公民人生,重新引起世人的关注。两三年后,王庆祥将手稿归还李淑贤,并建议李淑贤将它们捐献给伪满皇宫博物院。1986年,经国家文物局鉴定,这批手稿被定为国家一级文物。
学术人生
自1979年王庆祥展开了研究溥仪的学术人生。首先他撰写了10万字的《溥仪与我》,详细记述了溥仪生命最后6年里与李淑贤的相识相爱、婚姻生活和他们在“文革”期间所遭受的磨难。本书由李淑贤口述、王庆祥撰写、长春市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长春文史资料》1984年2月专辑首发,延边教育出版社于1984年10月公开出版,刚问世便引起巨大轰动。
从1982年到1983年,获得吉林省社科院的支持,王庆祥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查阅溥仪在“逊清”和天津时期档案,时长达一年零四个月。1984年,他又赶赴北京中央档案馆查阅溥仪在抚顺战犯管理所改造期间的供述资料和相关文献。期间还前往南京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查阅当年“国统区”留下的档案。多馆珍贵的第一手资料中有相当一部分是从未被人打开过的,它们给王庆祥带来新的发现与惊喜。与此同时,王庆祥结识了李玉琴、溥仪的胞弟溥杰,以及随侍溥仪33年之久的李国熊等多位溥仪生前亲属和近臣,从不同角度的讲述、记录中去了解溥仪的心路历程和生活细节。
王庆祥搜集、整理溥仪历史文献和各种材料,精心推敲、一一核实,付出了超凡的努力。他转战南北查阅档案,细心阅读关于溥仪和皇室的所有书籍,搜集重要文献资料几千万字,他联系背景,细究争议,逐件核实,持论谨慎。众多亲历人物的口述、一手资料,加上勤奋积累,王庆祥的研究取得了重大成果。
自上世纪80年代初,王庆祥有关溥仪的研究著作就接连出版,1985年由吉林文史出版社出版《法庭上的皇帝——溥仪在远东国际军事审判中作证始末》;同年,《皇帝成了公民以后——溥仪后半生轶事录》由中国建设出版社以中、英、德三种文本出版;1988年,《溥仪的后半生》由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并于1989年获北方15省市优秀图书一等奖,1991年获吉林省社会科学院1985-1990年度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与溥仪相关的《末代皇后与皇妃》《淑妃文绣》《伪帝宫内幕》《伴驾生涯——随侍溥仪33年纪实》《中国最后一个“皇妃”——李玉琴自述》等众多著作相继问世。其中《末代皇后与皇妃》一书由吉林省社会科学院佟冬院长亲笔作序,吉林人民出版社在1984年12月首版就发行了60万册,后又再版,短期内印数超百万册,引起轰动。
1986年,根据王庆祥作品改编,著名导演陈家林、孙清国执导,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摄,潘虹、姜文主演的《末代皇后》首登银幕,让全世界了解了中国末代帝后,王庆祥的研究成果也以此为媒介,走向世界。
1996年6月,由王庆祥整理、注释的近70万字《爱新觉罗·溥仪日记》出版,有理有据地展现出溥仪从末代皇帝到普通公民的历史过程,其政治意义和史料价值难以估量。
近年来,在溥仪研究方面王庆祥仍孜孜不倦,其出版的著作多为综合性大部头作品,如《毛泽东、周恩来与溥仪》《溥仪的后半生》《溥仪与伪满洲国》《末代皇帝溥仪改造全记录》《溥仪全传》《溥仪日记》《溥仪年谱》等著作,每一部都在25万字以上,有的超过60万字。
从1979年至今,近40年的时间,中、外文版总量88部著作问世,总字数超过2000万字,王庆祥已从别人口中的“小王编辑”,成长为中国近现代史和溥仪研究的著名历史学者,而日本学术界的中国研究者则称他为“中国研究末代皇帝溥仪的首席专家”。
对于晚清和溥仪的历史研究,王庆祥说,历史研究就是要追求真实,解决历史悬案,还原一切情节和细节的真相,达到以史为鉴的目的。要坚决反对溥仪研究这一领域内低俗化的倾向,对于严重误导青少年的行为要依据事实,尊重历史,予以严正批评,净化文化环境。
“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多年以来,王庆祥凭借自己历史学家和文学家的双重身份,向人们展示了溥仪不为人知的生活,呼吁人们认识社会改造生活,不断地走向美好。如今,已75岁的王庆祥依旧雄心不减,笔耕不辍,他希望自己能在这个领域再深耕10年,取得更丰硕的成果。
简介:
王庆祥,1943年9月生于辽宁省沈阳市,1968年毕业于吉林大学历史系,1978年任《社会科学战线》杂志历史编辑,因发现溥仪遗稿而于两年后调入吉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从事中国近现代史及溥仪生平研究,为该院研究员。1987年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1998年至2003年为长春市政协第九届委员会委员,2003年至2007年为长春市政协第十届委员会委员、常委兼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副主任。2006年至今任长春溥仪研究会副会长。2008年退休后,继续出版著作。其史学成就与文学成就已被载入《中国作家大辞典》《关东文化大辞典》《中国当代名人大典》《中国专家大辞典》和英国剑桥国际名人传记中心所编的《国际名人传记辞典(第2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