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发挥数学的育人价值与功能
2018-01-11苏燕
苏燕
摘 要:当今社会,数学在生活中应用越来越重要,在诸多领域中有着重要作用,数学教学不仅要重视学生思维能力培养,更要在育人上促进他们全面发展,使数学的育人功能在小学就得到重视。因此,如何有效发挥小学数学教学特有的育人价值,成为了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但是很多老师却过分的重视数学知识的教育,而忽视了数学与“德育”的有机结合,对学生日后的发展埋下隐患。本文就此切入,具体就有效发挥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育人价值提出了可实施对策,对小学数学的教育功能实现有一定价值。
关键词:小学数学;育人价值;实用性对策
随着社会、家长对学校教育质量的要求逐渐走高,使老师们只关注学生学习成绩,并将学生分数的高低作为自己教学质量的标准。而在此氛围下,数学教学特有的育人价值就难以发挥——偏离了小学数学教育的最初目的。
真正的数学教学,是要在基础知识教授的同时,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教师在数学教学上,要德与智相结合。事实上,大部分老师往往会忽略这一点,对学生进行填鸭式教育,仅仅对学生教授基础知识,使学生忽略了数学学科的内在价值,这凸显了应试教育的弊端。然而,这不是数学教学的内在要求。数学课堂上,不仅要求学生掌握所学到的知识,更应该帮助学生通过数学建立起对生活的基本认识,通过数學培养起应该拥有的美德。通过数学的道德方面的教育,让学生真正地对数学感兴趣,让学生逐渐理解数学的作用和内涵。根据目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对策,使小学数学的教育得到进一步发展。
转变教学方式,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合作与思考能力。有教师认为,数学课堂的主要目标体现在知识教学方面,教师为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有时会采用应试教学的模式,导致其育人价值完全远离,学生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大多通过背诵公式,大量做题的方式进行强化理解,阻碍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以教师《乘法的性质》的教学目的为例,一般都局限于:熟练掌握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分配律;学会应用乘法的性质进行简单的数学运算;掌握通过乘法的性质简化运算。从教学目标中看不出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即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将传授知识作为首要任务,而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导致学生机械式的吸纳知识,无法得到能力的提升。因此,教师应该转变教学方式,将课堂交给学生,《课标》要求倡导学生积极参与、乐于探索、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让学生通过自主思考,团结合作解决问题的方式对知识点进行理解并运用。在教学中,教师根据乘法的三大定律,分别给出满足定律的计算题,首先让学生计算,计算结束后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验证计算结果的正确性,接着让学生合作找出计算题中存在的相似点以及相同点,在学生对乘法的性质有感性认识的前提下,进行理性教学,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与学习热情,同时在合作讨论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独立思考能力以及与他人的交流能力,在教学中渗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实现育人价值。
结合数学背景,融入数学文化,培养爱国情怀。数学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因此,教师在数学教学中,结合历史文化背景讲解,以进行数学思想方法的教育,向学生讲述数学的形成与发展,了解数学的美感,拓宽学生知识面。以《最大公约数与最小公倍数》的授课中,教师可以通过中国古代首部数学著作《九章算术》引入,指出其在数学史上的独到成就,并在隋唐时期已传入外国,被翻译成多国文字,供别国学习研究,而且文中也给出了求解最大公约数的方法。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强调数学背景的介绍,包括数学发展的阶段,我国古代与现代的著名数学家,中国数学文化,优秀的数学成果的讲解,使学生感受浓厚的数学背景,体验数学所带来的深刻艺术,不但能“寓教于乐”,增长人文知识,同时也能培养爱国主义情怀,提升民族自豪感,通过数学教育达到育人价值。
加强反思教学,提高综合素质,实现自我价值。就小学生而言,年龄比较小,在语言组织上不够精炼和规范,并且对数学本质的把握很难能够很到位,深入的思考以及自我的调整,坚持反思自己,不停的升华思考,才能摸清楚数学的本质。外国专家把“语言表达能力”作为核心素养是很有道理的。因此,作为合格的教师,仅仅教导学生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只能实现应试教育的基本要求,而为传授学生学习方法,提高综合素质,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问题。对学生而言,反思目的在于通过自己的感悟不断纠正己身,实现批评与自我批评,达到自我提高完善的能力。如:积累错题,时常翻看错题本,以后就不会在类似的问题上出现错误。通过这样的教学,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让他们在反思中理解,在理解中提高。同时在做人做事的过程中,反思也是极为重要的。
强化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与探索能力。实践教学是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的重要渠道,旨在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而由于小学教学课时紧张,授课方式局限,以及部分教师不愿意转变教学模式等因素,在教学过程中,“走出课堂”的教学理念并没有普及。单纯的课堂授课会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降低,动手能力下降,缺少对数学的感性认识,无法深刻记忆相关概念。在教学过程中,学校应该鼓励教师通过课内课外相互结合的教学方式进行授课,转变教学思路,带动学生走入大自然,寻找自然中所包含的数学知识。以《圆的周长》教学内容为例,传统的教学方式是教师机械的讲解圆周率的概念以及近似值,并给出圆周长的计算公式,这方式过于抽象,不利于学生理解记忆。因此,教师可通过带领学生走出教室,走进自然,在自然中寻找圆形物质,并通过测量工具测量周长,半径的方式找出其关系,并与圆周率进行比较是否相似。通过这种方式,一方面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同时丰富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中的探索手段。
在素质教育背景下,数学教师应以“育人”为本,在教学过程中不仅做到“传道授惑解惑”的基本要求,更要转变教学方式,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合作与思考能力;结合数学背景,融入数学文化,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反思教学,提高综合素质,实现学生自我完善;通过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与探索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与综合能力,有效发挥小学数学教学中特有的育人价值。
参考文献:
[1]陈耀.培养学生探索能力,提高学生数学素质.农家之友.2010.4;
[2]曾小平.幼小学数学教育系列教材.小学数学研究. 2015.2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