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荣飞云楼
2018-01-11郭志兵张兵
郭志兵 张兵
万荣飞云楼,位于山西省万荣县城解店镇新城村西街北侧的东岳庙内,建筑高耸俊俏,楼身玲珑秀美,结构奇巧純熟,楼檐繁复华丽。原山西省文物局总工程师、古建筑大师柴泽俊在其《山西几处精巧的古代楼阁》一文中称赞:“飞云楼以其华美的造型、精巧的结构,闻名全国,在我国现存古代楼阁式建筑中居重要地位。”作为历史悠久的古代阁楼,飞云楼与周边的万荣后土祠秋风楼、解州关帝庙春秋楼,并称为“河东三楼”;作为中国木结构建筑的经典之作,飞云楼又与世界最高的纯木结构佛塔——山西应县木塔(即佛宫寺木塔)并称为“南楼北塔”。1953年被山西省人民政府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3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建造历史
东岳庙又名泰山庙,祭祀五岳正神之首、执掌幽冥地府十八重地狱的东岳泰山天齐仁圣大帝黄飞虎。据现存的史籍档案记载,早在唐贞观年间(627—649),在万荣一带设置汾阴郡时,即建有东岳庙。庙区原建规模较大,坐北向南,元、明、清和民国历代皆有大规模修葺。现庙区南北长约200米、东西宽约80米,占地面积1.58万平方米。中轴线上由南至北遗存建筑有飞云楼、午门、献殿、享亭、东岳殿和阎王殿等。其中,飞云楼为明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重修,献殿、午门为元代遗构,东岳殿为元建明修之构,享亭是明正德年间遗构,阎王殿是清代遗构。
飞云楼是万荣东岳庙建筑群的精华,因其地处解店镇,所以又俗称“解店楼”。当地民谚称颂:“万荣有座飞云楼,半截插在云里头”,形象地描绘了伟岸挺拔、直插云霄的壮观景象。飞云楼创建年代不详,但据东岳庙内清乾隆十一年(1746年)重修飞云楼碑记载:“万邑治之北15里许,有镇曰解店,镇之东南隅有东岳庙,不知创始何年,……唐贞观年间即有此庙”。由此可知,此庙创建年代起码应在唐代贞观年间(627—649),据今已有近1400年的历史。民间有传说,其建造与唐太宗李世民有关。
唐武德二年(619年),起兵山西太原的李渊、李世民父子初建大唐王朝,政权极不稳固,各地起义及隋朝残余势力竞相割据、进攻唐朝,统一、平定的任务极其繁重。当时,朔州刘武周以“定杨可汗”在突厥人支持下率兵南下河东,夏县人吕崇茂趁机称“河东王”呼应刘武周,山西全境几不为唐所有。山西是唐朝的“国之根本”,河东更是唐王朝首都长安(今西安)的东大门,河东安定与否,直接危及大唐王朝政权稳定与长治久安。所以,当刘武周、吕崇茂占据河东时,李世民立即率3万精兵“下河东”,他“履冰渡(黄)河”,直逼龙门关,分3路驻扎于汾阴,分别在张瓮、解店和古城3点上立寨,成犄角之势包围了叛军。李世民出奇兵于美良川,一战击退尉迟恭,迅即剪除吕崇茂,昼夜追击刘武周。一日八战,于雀鼠谷收降刘武周大将尉迟恭,彻底击败了刘、吕势力,一举平定河东。为了观察敌情,李世民在解店、张瓮和古城分别建了高耸的暸望台,后来又修筑阁楼,祭祀神祇。但时光荏苒、岁月无情,张瓮与古城的楼阁或因天灾、或缘人为,在历史长河中湮灭消失,惟飞云伴楼随着东岳庙的一次次葺补扩建而保存至今,仍具鲜明的明代建筑风格。
建筑特点
飞云楼是我国古代楼阁建筑发展演变中的一个重要实例,在形式和功能上继承了我国传统楼阁的艺术特点,在技术上对木质楼阁的建造进行了新的尝试,提供了新的技术,在中国楼阁建造史上极具特点。
楼座所处位置特立独行。同处一县的万荣后土祠秋风楼,虽然冠以汉武帝著名的《秋风辞》为名,但也只能藏在主殿之后。解州关帝庙春秋楼气势非凡,同样也只能立于崇宁殿后。只有飞云楼特立独行,雄踞门首。据庙内碑文记载,东岳庙始建于唐贞观之前,是一座足以与泰山东岳庙媲美的道教庙宇,殿宇轩昂,门楼亭殿齐备,完全是宫殿格局。如此高规格,是因为庙里祭祀的是主管人间生死和阴曹地府的东岳大帝——黄飞虎。正殿东岳大帝殿是庙内的主体建筑,双檐歇山顶和四周的龙柱回彰显着这座殿堂的高贵。琉璃屋顶和高耸精致的鸱吻,又描绘出建筑的华美。加上相连的享亭,层层映衬铺垫的午门和献殿,都突出了正殿的至尊地位。但是,千百年来,东岳庙及其殿宇却一直默默无闻,被雄立于中轴线最前端的飞云楼抢去了风头。将附属阁楼,置于主殿之前,这样的庙宇布局实属罕见,连万荣当地人也只说飞云楼,而不提东岳庙。
楼阁体貌雄壮造型富丽。飞云楼的造型和结构,不仅在东岳庙内,就是在山西乃至全国木构楼阁式建筑中也颇具特色。楼身方形,三层四檐,十字歇山顶,总高23.2米。二、三两层下部设平座两围,平座外沿设置短促的屋檐沟滴,致楼身外观呈现出六檐出厦,富丽堂皇,雄伟壮观,为别处所未见。楼下基座较矮,仅30厘米高。楼身底层平面为正方形,每面五开间,两侧面依柱砌墙,前后(南北向)穿通。二、三两层四面皆凸出抱厦,呈“品”字形平面。屋顶采用古建筑中级别较高的十字歇山顶,各层之间以丁字脊缀连,形成了12个三角形屋顶,无论从哪个方向看,无论看哪一层,都能看出歇山顶建筑的壮观挺拔。从外观看,飞云楼共三层,每层回廊下又有檐角伸出。加上斗拱密致,护栏重重,千变万化,繁复华丽,动感十足,有凌空欲飞之势。三层上部覆盖重檐琉璃瓦顶,十字歇山顶四向出际,沟滴脊兽皆为黄绿色琉璃制品,四只鸱吻矗立脊端,正脊十字交叉,脊剎宝瓶立于当心,山花透空,翼角翘起,造型壮丽而精致。
楼体设计巧妙结构严谨。飞云楼内部构架,严谨而富于变化。虽为三层楼阁,但不是每层柱网叠架其上,而是用四根永定柱(俗称通天柱)自底层直达三层梁下,构成三层一体的整体构架。楼内木柱林立,中间四根直径0.7米的通天柱,高15.45米,直通楼顶,与周围32根木柱连成棋盘状,构成一个正方形的井筒式木架,各层外檐和抱厦上的梁枋与井筒构架相联,形成玲珑剔透的楼身外观。整个楼体构件全部为木质,大小接口,均用榫卯套之,无一铁钉,却天衣无缝。额枋、斗拱、梁柱相互勾连,美观而又实用,充分表现出中国木构建筑的高超技巧,反映出我国古代匠师们在建筑造型、建筑结构和建筑艺术中所运用的“寓变化于统一之中”的建造构思和建筑原理。这种奇巧构造,千百年来不断受到人们的赞誉。明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修葺碑中云:“以高则数十仞,以围则九官八卦,千楹百栋,层层迭迭,绵绵永永,以系人心,志不忘也。”所谓“九官八卦”,盖是九官分格,八方檐出,梁袱纵横,翼角翚飞,层层叠置,绵延不断,给人以雄壮富丽之感。清乾隆十一年(1746年)缮事碑中载:高楼耸峙,上接云衢。层檐迭角,如系而如飞。画栋雕梁,晖月而映星。”巍巍挺拔之势,玲珑剔透之貌,跃然纸上,是祖国历史文化中的精华,是古代楼阁式建筑中的代表作。
构件造型精美装饰华丽。各层檐下额枋斗拱、翘檐翼角,是飞云楼结构中最复杂精巧也最引人注目的地方。全楼各层檐下,斗拱多达345组,各组与立柱、额枋、梁架合理对应,疏密有致,多而不繁,形态变化多端,若云朵,似花蕾,给楼体增加动感的同时,又增添了美感。出昂、耍头也精雕细刻,蚂蚱头、龙头、浮云、卷云,应有尽有。翘角飞檐是古建筑外观最为醒目的特点,飞云楼的翘角多达32个,但无繁复杂乱之感,把一座高大的楼阁式建筑装饰得绚丽多姿,整饬劲健。每个飞檐都在斗拱的簇拥中,翘得极富韵致。每个翘角顶端,都站着一位顶盔戴甲的武士,或凌空欲奔,或放眼远眺,个个神态生动,威武雄壮。清风徐来,悬挂在檐角的风铎叮铃作响,清脆悦耳,再看翼角武士,就有了一种古典之美。
飞云楼虽始建于唐代,经专家鉴定,明代建筑特征明显,那精巧灵动的飞檐翘角,疏密有序的额枋斗拱,将明代建筑的精华表露无遗,可称明代建筑的代表之作。因为历代均有修缮,又能看出其他朝代的痕迹,如唐代的雍容大气、宋代的典雅精致和清代的严谨华丽。难怪各方游客不避寒冬酷暑至此,或构图,或丹青,内外摄影,墨染成画,然后三三两两于楼前摄影留念,饱赏眼福。更有文人墨客,题诗赞颂:
木柱林立撑楼体,
层层回檐视野阔。
密密斗拱变化多,
五彩琉璃布顶部。
飞云追月欲腾空,
状如莲花开古城。
登楼遥忆李世民,
平叛除逆镇河东。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