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给排水工程课程体系建设分析
2018-01-11吴飞
吴飞
摘 要:《建筑给排水工程》是高职建筑设备工程技术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为了提高教学质量,需要针对高职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要求,结合教学实践,优化课程建设体系。本文探讨了社会发展对建筑给排水人才的新要求,并针对建筑给排水工程课程体系的建设措施进行分析。
关键词:建筑给排水工程;课程体系;建设
建筑给排水工程属于水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的基础课程之一,与水质工程学、排水管网共同组建成水科学与工程专业。建筑给排水工程中的“水”主要研究的是建筑、小区内部的给排水内容,对于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起着重要的作用。由于建筑给排水工程课程的双重性特征以及社会对此类人才需求量的提升,各个高职院校都纷纷将建筑给排水课程作为重点建设内容。
一、社会发展对建筑给排水人才的新要求
建筑给排水工程这门课程的主要教学任务是让学生掌握建筑内部、建筑小区给排水工程的相关理论、原理、设计方法、运行管理知识,可以独立参与建筑给排水、建筑消防以及建筑热水供应设计,能够解决工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关于建筑给排水工程这门课程,最早可以追溯至前苏联时期,目前,大多数国家都将建筑给排水工程与通风、供热、供电、燃气、空调内容集合起来。在经贸全球化的发展下,我国的政策也发生了深刻的转变,随着人们对于居住环境质量的提升,对于建筑给排水工程的育人质量也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在各类房地产企业、施工企业、物业管理公司的出现下,社会呼唤既懂管理,又懂技术的综合性人才。
为了满足新时期的育人要求,各个高职院校开始将建筑给排水工程与建设设备内容整合起来,增加了关于供电、燃气、通风、供热等设备知识,并补充了结构常识、建筑知识、管线布置等内容,在课程设置上,实现了与国际之间的接轨。
但是,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下,建筑给排水工程的教学方面还存在一些显著的问题。普遍来看,学生缺乏正确的思想认知,由于这门课程是在学习后期开展,这时,很多学生忙于就业、实习,没有在思想上予以充分的重视,出现了上课散漫、敷衍了事的问题。此外,目前的课程教学体系也缺乏创新性,如今是一个倡导创新性人才的时代,在建筑给排水工程教学中,也必须要关注学生发散性思维与创新能力的培养,但是从现有的课程教学体系来看,很难真正从学生角度作为出发点来开展改革活动,导致课程教学产生了各类突出的问题。
二、建筑给排水工程课程体系的建设对策
(一)确定课程建设目标
在建筑给排水工程课程的目标定位上,需要紧密围绕课程的核心内容与基本要求,市场调查显示,近年来,社会对于建筑给排水工程专才的需求量持续增加,用人单位呼唤有经验、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人才,这就要求在教学期间不仅要让学生掌握问题的解决方案,更好具备一定的工程技能和综合素质。因此,在目标的建设上,要立足于高素质人才的培养需求,缩短学生与社会相接轨的时间。除此之外,需要为学生展开针对性的目标教学,让他们对课程学习的目标产生深层次的理解,了解自己以后即将从事的职业,知晓在课堂中应该朝着什么样的方向努力,积极将其践行在自己的实践活动中。只有学生将其深刻的落实到实处,这门课程才能取得理想的教学成效。
(二)修订课程教学大纲
要提高建筑给排水工程的课程教学质量,需要将知识分割、细化,强调知识之间的整体性与综合性,对课程内容进行综合化处理,根据课程内容的需求来修正教学大纲,制定合理的教学规范,明确课堂教学重点与教学难点,提高课程内容的概括性与科学性,符合给排水工程委员会的相关标准。在教材的选用上,要注重对课程结构与教学内容的优化与整合,进行必要性的删减和补充,引进新技术和新知识,提高教学的启发性,从内容方面夯实基础,充实学生的新知识,及时更新平面图,让学生能够在图形中达到强化基础的目的,营造出生动的教学课堂,为课程结构与教学内容的整合奠定基础。
(三)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的改革是建筑给排水工程课程体系建设中的难点与重点,这门课程具有抽象性的特征,教学难度较高,传统粉笔+黑板的形式很难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为此,需要积极推行多媒体教学,增加教材中没有的知识,展示建筑给排水工程中的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与新产品,提高课堂的信息量,改善教学质量,精简课程教学的内容,提高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在课堂上,重点推行研究式、讨论式与启发式教学模式,让学生掌握学习要点、思路与方法,锻炼他们的创新能力与思维能力,并在原有课程上补充教学内容,促进教学方式的多元化发展。
(四)突出课程的建设特色
工程性是建筑给排水工程课程的主要特色,为了突出这一特点,在授课时,需要将重点放置在管线平面布置、系统图绘制方面,引进大量的工程实例与参考图,将计算方法与工程实例结合起来,让学生学会图纸的识别与绘制方式。此外,还要让学生了解《规范》中的相关内容,将《规范》纳入到各个章节学习中,为学生后续的实习和就业做好準备工作。建筑给排水工程课程这门课程涉及的知识点非常多,要保证教学活动顺利进行,学生易于接受,还需要帮助学生理清课程学习的内容,明确不同知识点之间的关联,并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模式将其串联在其中,帮助学生明确难点、逐步在学习中掌握重点。
(五)加强实践与理论的结合
实践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培养创造性人才,建筑给排水工程这门课程本身就具备很强的实践性,在实践内容上,包括实地参观、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多个方面,课程设计是其中的重点环节。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一般选择对象是民用建筑,内容需要尽可能涉及到多个系统,时间以1~2周为宜,通过这一环节,引导学生掌握建筑给排水设计的基本方法与步骤,做到计算合理、方案科学,同时帮助学生掌握工具书的使用方式,学会如何正确查找资料和图集。在任务实施工程中,需要理论联系实际。以“建筑消防系统认知”这一教学任务为例,建筑消防系统内容较为复杂,学生在上这门课之前消防知识很少,很多人甚至无法辨别消火栓和消防水泵接合器。按照传统理论教学方法,教师对着电子教案逐一条目讲解消防系统的组成和特点,学生却很难建立起完成的消防系统概念。这时如果以校区某安装有消防系统的楼栋为载体,让学生结合实例进行认知学习,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许可的情况下,可以组织学生开展现场答辩,对方案进行反复修改,将修改结果与学生的成绩挂钩,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可以显著优化教学质量,取得良好的时间效果。
(六)优化教学考核制度
考核是巩固知识、检查课堂教学质量的一个重点环节,对于建筑给排水工程教学的考核,需要建立与之相关的试题库与习题集,推行教考分离的制度,考核结束后的试卷,要进行分析,找出问题,为后续教学内容的补充奠定基础。与传统的考核制度相比而言,该种考核模式更加注重考核的系统性,不仅考察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也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掌握,做到了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和谐统一,让学生意识到了实践的重要作用,愿意主动参与到实践活动中,对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十分有益。
三、结语
建筑给排水工程这门课程有着较强的实践性,要求学生可以创造性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建筑给排水工程》课程教学需要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培养为重心。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应与时俱进,更多的引进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抓住理论与实践各个环节,对学生开展系统的专业素质训练,为社会的发展培养高素质的专才。
参考文献:
[1]高翔.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的认识与实践[J].商场现代化.2006(18)
[2]潘云鹤.论研究型大学工科学生的能力培养[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5(04)
[3]岳秀萍.高等院校建筑给水排水工程课程的整合与教改探讨[J].给水排水.2003(08)
[4]张应强.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反思与建构[M].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