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教育与弘扬民族精神
2018-01-11高伟
高伟
作为民族地区一名历史教育者,应当在继承前人认知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对培育民族精神问题的认识。我以为,就历史教育与培育民族精神的关系而言,可提出以下几点:
历史教学是实现作为民族精神核心的爱国主义教育的基础。爱国主义在不同的时代固然有不同的内涵,但对民族历史文化的认同,却是一脉相承。这是一个民族能够自立于民族之林,竞存于世界的根之所在。所以,历史教育是最基础、最有效的爱国教育。正如没有人曾对钱学森等一大批杰出学者做过专门的爱国主义教育,却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各方面条件极差的情况下,志愿放弃国外优厚的待遇,冲破各种阻力,归国效力,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通过历史教育培育国人对民族历史文化的认同感、归宿感和自豪感,同时也就为其他多样化、现实性的爱国教育,提供了一个必要的承接面。“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缺乏这个承接面,所谓爱国主义教育,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不可能真正有效。
历史教育是实现继承与弘扬民族优良传统的基础。民族精神,即民族优良传统的精髓。民族精神、优良传统是在历史上形成的,而“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等优良传统,也都不是抽象的,而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无数生动的历史实践的记录,是民族精神氤氲化育的结果。历史是最好的教师。要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首先必须向历史请教。离开了历史教育,既无法真正了解优良的民族传统,弘扬民族精神也就无从谈起。
历史教育是引导国人培养历史责任感的基础。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目的是为了“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而要使国人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归根结底,就是要引导国人培养热爱祖国、振兴中华的强烈的历史责任感。在这方面,历史教育同样具有不可替代性。首先,一个人历史责任感的形成,有赖于具备开阔的历史视野和正确的历史观。难以想像,一个缺乏基本的历史常识和历史感的人,会有振兴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历史教育可以为国民提供必要的历史素养,以开阔视野,并养成科学的历史观。第二,一个人历史责任感的形成,还有赖于具备正确的价值观和高的理想境界。一个目光短,思想卑微的人,不可能有历史责任感。历史教育既利于国人开拓视野,同时也有助于国人荡涤胸襟,志存高远。多年来历史教育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不断被削弱。商潮滚滚,人多浮躁,历史和历史教育既不能创造经济效益,自然不被重视。电视上倒有不少历史剧热播,但那是出于商机需要的“戏说”,不是真正在讲历史,许多胡编乱造,甚至误人韭浅。国民的历史教育,本来主要是依赖基础教育阶段中的历史课来实现的,但现在小学是停开历史课了,中学历史课的时数也一压再压,初中历史课将只乘下每周一节课了,聊胜于无而已。初中是义务教育,高中以后就是非义务教育了。如果学生初中毕业就去就业,他的历史知识能有多少呢?即便是上了大学,如果不进历史系,这些学生终生不再接受本国历史教育,中学学的那些少得可怜的历史知识,大概也都忘得差不多了。在这种情况下,作为国民教育的历史教育还有多少成效是可想而知的。现在许多青少年包括大学生,“不知有汉,何论魏晋”,对祖国历史知之甚少。对此,有识之士深感忧虑,不断提出了批评意见。不久前,一位中科院院士著文认为,建国以来教育的主要失误有二,一是重应试教育,轻能力培养;二是不重视历史教育,许多学生爱国思想淡薄。“培育与弘扬民族精神”以及“国民教育”是新的重大课题,我们有必要重新认识历史教育的作用与地位,并采取有效的措施,真正加强国民的历史教育:
对历史教育要重新定位。泛泛地说历史教育可以增强凝聚力、培养爱国精神是不够的,至少还缺乏尖锐性。龚自珍说,
“亡人国必先亡其史”,强调历史教育是关系国家兴衰荣辱的大事。这才是一针见血的判断。借现代的语言,我们必须明确,历史教育关乎国家与民族的安全,应列为国民教育最重要的环节之一。培育与弘扬民族精神应当从加强历史教育入手,主管部门应加强统筹规划。
高度重视中学历史课程的建设。国民教育重在向青少年施教,国民的历史教育主要是通过中学历史课的教学来实现的。因此必须高度重视中学历史课程的建设。首先,要规定历史课应有的教学时数,不能随意减少。其次,编写高质量的教材是关键。关于教材有两点需要讨论:一是制定“课程标准”的标准是什么?现在的课程标准,似乎是预设已有教材存在“繁、难、多、旧”的弊端,然后,反其道而行便是标准。已有教材是否可以概括为“繁、難、多、旧”,这里可不置论;需要强调的是,制定课程标准首先要有一个标准,即国民教育所规定的国民在历史素养方面必须达到的水准。否则,便成了拍脑袋式的随心所欲了。二是教材要保证一定的历史知识总量,不是越少越好。不能简单强调学生兴趣,将历史知识搞得支离破碎。没有一定的量,就不能保证一定的质。历史知识达不到一定的量,青少年就无法形成对中国历史文化的基本认识,也就无法形成对祖国的热爱,民族精神的培育与弘扬,自然也落空了。
重视历史知识的普及工作。要制定政策,支持和引导专业史学工作者以多样化的形式,积极参与历史知识的普及工作。从中国历史上看,广大民众的历史知识更多是通过通俗的作品获得的,所以《三国演义》在民众中的影响远远大于《三国志》,这是值得注意的。今天影视作品影响千家万户,现代生活节奏快,生活工作压力大,民众更愿意接受寓教于乐的作品,而疏离沉重的历史专著,这是必然的趋势。因此,借助影视普及历史知识,还必须重视历史剧这一为人们所喜闻乐见的形式。“戏说”历史是另外的问题,一些成功的历史剧,如描写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的《大决战》、《长征》等作品,确实起到了宣传革命历史的很好作用。应鼓励史学工作者与文艺工作者的通力合作,以产生更多更好的作品。在这过程中,史学工作者尤其需要打破轻视历史知识普及工作的传统观念,将自己的书斋研究与宣传普及工作很好结合起来,从而使自己的研究工作具有更大的社会价值。
(作者单位:甘南藏族综合专业学校)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