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电商平台的互联网金融风险研究
2018-01-11夏凯雄
夏凯雄
“蚂蚁花呗”、“京东白条”和“苏宁任性付”简介
“蚂蚁花呗”。“蚂蚁花呗”是2014年12月阿里巴巴集团推出的一项支付服务,其功能类似于“虚拟信用卡”。根据用户消费的数据分析,“蚂蚁花呗”的信用额度在1千元到3万元之间。客户可以使用“花呗”在淘宝、天猫或其它的阿里平台上赊购商品或者服务,免息期最长可达41天,只需要每月10号之前还款即可。若逾期未还款则每日须支付万分之五的逾期费用,其中还款方式可以为支付宝、余额宝或者银行储蓄卡,暂不支持信用卡还款。
“京东白条”。“京东白条”是一项为个人消费者服务的消费金融产品,其在2014年2月推出。與“蚂蚁花呗”自动分配活跃客户额度不同的是,“京东白条”的额度需要用户登录京东账户后自己申请。依据客户交易的次数和购买商品的次数等等参数,京东为不同“战斗力”的客户分配额度。“京东白条”的信用额度一般在3千到5千之间,最高达15000元,用户可以使用此额度在京东商城平台上“先消费,后付款”。在还款方式上,用户可以选择30天免息延后付款,也可以选择3-12个月分期付款。但是分期付款须缴纳每期0.5%的手续费,如果发生逾期,用户须付每日万分之三的违约金。此外,“京东白条”支持信用卡还款。
“苏宁任性付”。“苏宁任性付”出现较短,于2015年5月份上线。因高信用额度和一系列优惠政策,“苏宁任性付”相较于“京东白条”和“蚂蚁花呗”更具吸引力。“任性付”的最高额度可达20万人民币,用户使用“任性付”在苏宁平台购物,可以最长享受30天“免息贷款”,也可以选择长达60个月的分期付款,若违约,用户则须缴纳每日万分之五罚金。同“京东白条”一样,“任性付”也支持信用卡还款。
电商平台下互联网金融的风险
电商平台下的互联网金融产品因其办理便捷、处理高效、覆盖人群广而发展迅猛,这固然给消费者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也符合国家“普惠金融”的理念,但其风险也不容忽视。基于电商平台下的互联网金融的风险,依本人拙见,主要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技术风险。互联网金融立足于开放的网络平台,数据的存取、分析等等都依赖于网络数字技术。目前,用户在申请电商信用服务时,须提交个人身份证号、银行卡号、手机号码,甚至就业单位、家庭住址等等信息,一旦系统被黑客攻击,大量用户的私人信息将会泄露,给客户造成无法计算的损失。据统计,仅在2014年我国有45%以上的线上客户遭遇信息泄露、网络欺诈等问题。
法律风险。互联网是近几年刚刚兴起的事物,在国际上也没有可借鉴的先例,目前国内相关的法律处于空白阶段。当前的金融监管机构和法律法规都是为传统金融服务制定的,并不适用于电商金融的发展。例如,电商自称其涉足的消费信用领域属于赊购业务,但其本质上与银行信用卡有着类似的功能,但是现阶段国内并没有相应的标准来评价发起机构的资金实力、风险控制能力等等,电商都是根据自身的业务规模来进行架构设计,其风险不容小觑。此外,“京东白条”和“苏宁任性付”本身具有“虚拟信用卡”属性的前提下,居然还支持信用卡还款,根据监管部门规定,信用卡不得透支为支付账户充值,这是否触犯法律?
信用违约风险。首先,线上个人消费信息并没有纳入人民银行的征信系统,电商无法通过央行的征信系统来对用户的信用情况进行全面评估。目前各大电商主要依据大数据系统中手机的信息,比如用户购买产品的种类、金额、次数等等,来分配客户信用额度,这种分配方式是片面的,隐藏着信用违约风险。其次,我国居民收入尚未完全货币化,收入来源多种多样,透明度低,名义收入和实际收入差别很大。借款人可能提供虚假的资料来增进自身的信贷额度,消费之后逃避还款,从而导致违约风险。最后,各大互联网金融平台之间信息尚未实现共享,用户在某家电商金融平台产生消费逾期,并不会影响其在另外一家电商金融平台上的消费情况,这无疑减小了投机用户的违约成本,从而增加了信用违约风险。
套现。因为互联网交易的分散化和高频率,电商金融套现比传统信用卡套现更加猖獗。尽管各家电商不断研究套现团队的方式,但面对海量的套现套路,依然显得力不从心。例如,某用户可以利用支付宝点一份“外卖”,然后用“蚂蚁花呗”付款1000元,30分钟后确认收款。这看似正常交易,但这份“外卖”却永远也不会来,买家确认收货后,卖家然后将900元打入买家账户,收取10%的套现费,于是买家就成功将“蚂蚁花呗”的额度套现了。
简而言之,电商金融在给消费者带来便利的同时,也隐藏着大量的风险。笔者建议各大电商之间、电商与政府之间应加强合作,积极进行技术研究、完善互联网金融业务的相关法律法规、尽快实现信息共享、严惩套现分子,这样我国互联网金融才能长远健康发展。
(作者单位:北京物资学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