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民族地区城镇化发展研究
2018-01-11马淑娟
马淑娟
“一带一路”战略
一带一路”的概念。“一带一路”是由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2013年9月提出的“丝绸之路经济带”和10月提出的“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构想的简称。它承载着合作与发展的理念,旨在借用古“丝绸之路”之名,重新打通贸易通道。主动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建立经济合作关系,一同打造经济融合、政治互信、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命运共同体。
“一带一路”背景。“丝绸之路”的历史背景,起始于古代中国,连接亚、非、欧的古代陆上商业贸易路线。广义的“丝绸之路”分为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的现代背景,着眼于当今世界经济复苏慢,发展差距大,世界各国发展问题严峻。而中国经济和世界经济高度关联,建设“一带一路”,坚持区域开放合作精神,促进经济要素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和市场深度融合,协调各国经济政策,一同打造开放、包容、均衡、普惠的区域经济合作架构,符合国际社会根本利益。
“一带一路”意义。第一,目前我国各地区发展差距较大,西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相对于东部和中部地区任然落后,尤其是城镇化建设相对缓慢。在“一带一路”中涉及的省份,大多是西部民族地区,主要包括新疆、甘肃、陕西、青海、西藏、宁夏、内蒙古、云南、广西等。“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可实现东、中、西部地区的相互联通,实现优势资源的流通,加速城镇化建设,促进区域经济均衡发展。
第二,“一带一路”有利于我国经济多元化发展战略的实施。“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可为中国各地区和沿线国家、地区带来更为密切的合作,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第三,“一带一路”的建设更是我国向世界宣告和平的新的开端。古丝绸之路就是东西方经济和文化交流的必然产物,它象征着和平、友好与合作的精神。当今“一带一路”战略更是传承了古丝绸之路的美好理念,为战略沿线国家和地区乃至世界范围内的文化交流与友好往来开辟新的道路。
民族地区城镇化
城镇化概念
随着工业化的高速发展,城镇数量在世界各地急速上升,再这样的发展场域内,城镇化的概念成为了学术界的热点。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城镇化现象和概念的提出都相对晚了一步。我国学术界普遍的认为城镇化是指在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城市对农村不断的影响,农村人口不断的集中,集中点不断地扩大,并且人口农业逐渐城市化的现象。
民族地区选择“城镇化”道路的必然性
我国西部民族地区历来生活的自然环境就较为艰苦,综合历史、经济等诸多原因,形成长期的经济结构不合理状况,造成了很多的资源浪费现象。并且民族地区大多都是靠第一产业作为支柱,第二、三产业发展比较缓慢,经济结构处于初期的工业化阶段。而“城镇化”过程正是对自身和周边资源优化配置,调整整体产业结构的一个发展过程,所以民族地区选择城镇化是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必然选择。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社会对劳动者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了,而民族地区受各方面因素的制约使得自身劳动者的素质不能达标。但是城镇化对资源重新分配租对产业结构的重新调整为民族地区发展了第二、三产业,随即提供了更多的就业岗位。这样一来,民族地区的就业压力得到了缓解,城乡差距被大大缩小,进一步维护了民族地区的社会安定,从真正意义上步入了小康社会。也实现了各个民族共发展、共发展的奋斗目标。
“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城镇化建设为民族地区带来的新发展
“一带一路”战略的本质是对经济发展的空间格局进行优化配置,让整体的经济发展由区域的发展来带动进行。而应时代发展而生的“城镇化”是对城乡结构的重新布局,达到经济结构的优化调整,从而為地区的发展寻找新的支柱。两者在目的、行为原则上有着很高的契合度,都是对区域发展政策的不断完善,促进各地区共同协作发展。
带动了农业经济新的发展趋势
少数民族地区往往拥有一些自身的特色农业优势,但是在落后的交通田间的制约下,使得这些特色农业发挥不了应有的经济带动作用。但是在“一带一路”战略下,民族地区的城镇化发展将会把这些特色农业进行重新的集约化开发。一带一路的实施为西部民族地区打通了农产品的流通渠道,将民族城镇地区打造成了特色农业资源的流转据点。并且在民族地区城镇化的过程中,周边的信息通道、运输通道和相应的一些配套服务都开始快速完善,这样一来民族地区特色农产品的开发和销售呈现出了集约化、现代化的新的发展趋势,有效地带动了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
加快了民族地区的工业化进程
“一带一路”所经过的西部民族地区,在地理位置上更加靠近欧亚大陆,但是由于以往流通不便利,使得很多蕴藏量丰富的石油、天然气、煤炭、有色金属等无法顺利输出。“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为这些能源的输出提供了有力的输出优势,并形成系统完善的产业链条。产业链带动产业集聚,产业集聚又从另一方面推动了城镇化发展,这些有利的条件都使得民族地区的工业化进程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城镇化发展为过剩劳动力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保证了民族地区的社会安定与和谐发展。
“一带一路”战略下的新型城镇化推进的过程中产业集聚和行业发展,为剩余劳动力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就业保障。因此,坚持“新型城镇化”战略,加速新型城镇化进程,向外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增加农村人均资源占有量,增加劳动力收入。另外,新型城镇化过程就是人口大规模从农村迁移到城镇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提高了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使用率,直接推动了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公共服务的完善,城镇商品化和社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促进了第三产业的蓬勃发展,带动就业岗位的增加。
“一带一路”战略下民族地区新型城镇化建设应注意的问题
在“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城镇化为民族地区带来的诸多有利条件,但我们也应该考虑到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在这个城镇化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必须理智地看到事物的弊端,并采取一定的措施。具体如下:endprint
要保护好民族地区脆弱的生态环境,维持民族地区良好的生态平衡,走绿色、生态、环保的发展之路。
我国大部分少数民族地区都普遍存有基础设施不完善,交通不便利的滞后因素,虽然在国家近些年的发展扶持下,社会经济得到了很好的发展,但是粗放的片面追求经济发展的经济发展模式在很大程度上破坏了民族地区的生态环境,造成了很大的环境污染,严重影响了民族城镇化的预期效果,并加大了今后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和城镇化的难度。
因此,在“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进行民族地区城镇化建设的时候,一定要考虑民族地区脆弱的生态环境,要以走绿色、生态、环保的发展之路为核心发展理念,实地的科学考量,城镇建设地的资源容量和环境承受度,合理的制定城镇建设规划,并进行科学合理的部局,要把资源环境承受力和产业发展一起统筹考量,以保护和恢复自然生态环境为一切城镇建设活动的前提,科学合理的推进民族地区城镇化建设,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要保护好少数民族的特色文化,做好少数民族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工作。
民族文化是少数民族精神世界的内核和基础,也是少数民族人与自然界和社会及人相处的基本原则的源本之处。在“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民族地区城镇化进程无疑会被带动得加速进行,当大量的少数民族脱离他们原有的民族文化场域的时候,很多文化的功能便会被快速削弱甚至消失,功能的消失使得这些文化渐渐被搁置,不被想起。加上外来文化的强烈撞击,少数民族文化要想在这种情况下继续得到好的传承而不被消融同化那是很难得。为了保护文化的多样性,让少数民族留住自己的精神家园,必须在少数民族地区城镇化过程中,最大限度地利用“一带一路”的战略优势,为少数民族文化寻找新的发展契机,帮助他们在新的传承道路创新发展,在避免消融的同时,利用民族文化为自己开拓出一条新的谋发展道路。
要加大民族地区的的基础设施建设
在“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民族地区城镇化建设经济社会的发展,对民族地区的基础设施的需求变得越来越重要,但民族地区的大都是处在偏远地区,且地广人稀,基础设施建设很费时费力,导致少数民族地区的基础设施仍处于一个普遍落后状况。虽然近些年,国家和各级政府对民族地区都进行了大量的资金投入,也给予了一定的政策,随着城镇化少数民族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了一定的提高,基础设施建设也完善了很多,但是民族地区的经济基础不够扎实,规划水平也还没有成熟,所以要把“一带一路”战略中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在民族地区加大力度,给予科学的管理和经营,扎实推进城镇化过程中的基础设施建设。
要大力发展民族地区的教育
当前,我国民族地区的教育事业还是处于相对落后的状态,这已成为民族地区各项事业快速发展的重大障碍。发展教育有利于加速民族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促进就业,也能更好地保证民族地区城镇化顺利实施。但是在民族地区目前教育事业发展中,存在很多问题,例如教育经费不足、教学条件差;教育结构不合理,缺乏职业教育;师资队伍不稳、老师整体素质有待提高;学生辍学问题严重等。民族地区教育事业的发展,是民族地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也是城镇化过程中的助推器,要想尽快走出以上困境,可以尽力地利用“一带一路”战略的优势,更新教育观念,通过与沿线国家的交流合作,可以拓宽教育投入的渠道,为教育进行有效的融资;加快教师队伍的培养,合理利用师资力量;加快教育布局和结构的调整;加快培养适合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設需要的人才。
(作者单位:甘肃省民族研究所)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