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路上与世界对话
2018-01-11王欣婷何啟迪
王欣婷++何啟迪
提名
王欣婷和何啟迪
一年两人11国深度旅行
提名理由
王欣婷和何啟迪,两个对生活充满热情、对世界满怀好奇的年轻人,走在环球探索的路上。2016年11月到2017年11月,两人进行了一年的背包长途旅行,从南美的智利开始到亚洲的伊朗,探索了11个国家。作为户外爱好者,他们用双脚和自行车探寻过不少地方,攀登阿空加瓜峰,徒步巴塔哥尼亚,重走印加古道,划艇3天去亲近冰川,在亚马逊雨林露营4晚,骑行76天穿越美国。出于对各国文化的兴趣,他们寻找不同的方式和当地人对话,在厄瓜多尔乡下人家居住,在秘鲁学习安第斯文化课程。他们在旅行中与世界对话,不断丰满自己的世界观,在不断发现世界大不同的过程中,找到人类的共通性。
我们是谁
王欣婷,14岁独自一人去了英国。在伦敦政经(LSE)混迹了3年,在哥伦比亚大学东亚研究系试图对东亚文化历史多了解一点,写了本叫《蓝茧》的小说。干了跟历史似乎没什么关系的户外旅行,创立公司“爬行动物”。已踏入过约40个国境,现在正在路上进行着环球探索。
何啟迪,生来一凡人,却自以为具有浪漫气质的工程师。在中山大学里读过哲学系,学了工程专业,毕业后跑到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念了机械工程的硕士,从只爱玩电子游戏的小宅变成热爱滑雪骑车爬山皮划艇的热血青年。
喜欢旅行的原因很简单,因为对这个宽广多样的世界充满好奇。还有什么比踏上那片土地更好的了解一个地方,一群人,一种文化,一座山,一片海的方式呢?环游世界这事儿,从老早就启动了,只是断断续续而已。但是,一年在路上,仍不是一个简单轻松的决定。它的连续性让它更加深刻,旅行从几天十几天的度假,变成了一种长期的状态,一种在路上的生活方式。对比一次一次短期的旅行,不如来一次长期的饕餮盛宴吧。
在路上 变成更丰富的个体
2016年11月到2017年11月,我与老何背包长途旅行了一年。在这一年里,我们总共去了11个国家,分别为:智利、阿根廷、巴西、哥伦比亚、厄瓜多尔、秘鲁、美国、约旦、阿联酋、阿塞拜疆和伊朗。在自己的网站和公众号“小爬环球记”上总共发了67篇文章,大约每5天发一篇。不算劳模,但也挺勤奋。
抵达纽约时代广场,标志在美国76天的骑行结束。
在出发前,我曾这样写过:“在写攻略类文章的同时,我总希望能写一些更永恒的东西。就算不去这里旅游的人,仍愿捧起翻阅。多年以后,就算实用信息已经过时,仍能给人以共鸣。” 把这句话放在心中,在旅途中写每一篇文章时,我确实都费了不少心思,游客众多的景点,我试图加入更加个人的思考;面对相似的大山大水,我试图找到不同的语言。
作为户外爱好者,我们这一路用双脚和自行车輪探寻过不少地方。在阿根廷,我们爬上了亚洲以外最高的山峰阿空加瓜(海拔6962米);在巴塔哥尼亚,我们徒步Mount Fitz Roy Trail和著名的W路线,我们用3 天在皮划艇上从另一个角度看巴塔哥尼亚的大山与冰川。在亚马逊雨林里,我们在野外露营4 晚;在秘鲁,我们重走百年前的印加古道。
不过,最让我们难忘的还是穿越美国的骑行之旅。从西海岸的西雅图开始,我们历经76天,跨越6066公里,累计爬升海拔34029米,最终抵达东海岸的纽约。我们曾一天翻两个山口,爬升1700米,也曾在40℃的高温下逆风骑行12个小时,还经历了大货车在身旁爆胎的惊险。在这不断蹬踩的过程中,我们来到了偏远的百人小镇,骑过了连着天的玉米地,认识了请吃饭的好心大叔,看到了美国繁华现代的另一面。
除了户外,我们也对各国文化兴趣浓厚,寻求不同的方式和当地人对话,了解每个国家的过去和现在。比如在厄瓜多尔的乡下人家居住,在秘鲁的课堂里每天朝九晚五地学习安第斯文化,在伊朗与当地人浸泡在一起。
永远保持对世界的好奇和探索是多么的重要,而旅行、阅读和写作是最好的激发好奇心和学习的方式。它们相辅相成,互相影响,产生更巨大深远的影响。而我们跟这世间万物有越多的联结,我们也会变成更丰富的个体。
与世界对话 让自己思考
如果说2017年 11月13日落地广州机场那天是这一年行程的句号,那么它更是我们日后更加漫长旅程的开始。在过去一年里,知识增长的满足和深觉自己之无知的羞愧并行。尽管在很多国家我们待了一个月甚至更久,我们读书,也想方设法和当地人多交流交流,但游客始终逃不开游客的局限,尤其是在语言不通的地方。西班牙语我们顶多对付日常,阿拉伯语和波斯语仅能说“你好”和“谢谢”,这便把我们困在了游客的界限之内。很多时候,登上离境的飞机,我们仍觉得,如果把这个国家比作洋葱,我们仅剥开了一层而已。心中不免有些无奈与无力。
不过,走出去,仍然大开眼界。在此之前,我们对南美几乎一无所知,什叶派和逊尼派穆斯林的差别说不出个一二,就算是最熟悉的美国,76天的骑行下来,也对它有了另一番认识。相比人文,亲近自然要做的功课少一些,不论国界在哪,不需要相通的语言,山河湖海给人的震撼从未减少。同时,正是因为跟更多的国家和知识产生了联结,也激发了对以前很少关注的地方的兴趣。比如,阿塞拜疆和伊朗让我们想去西亚的各个斯坦国走走、去巴尔干半岛看看。
划艇三天,从另一个角度看巴塔哥尼亚的大山与冰川。
endprint在秘鲁,我们上了8天关于安第斯文化、宗教和历史的课程,每天早上9点准时开课,下午5点已过仍坐在教室里。课程结束后,我们与几个同学道别。总结起我们所学,老何道:“要说我感受最深的是什么,那是人类的共通性。”
是的,一年下来我们看到太多的共通性。在秘鲁学习时,我们不断想起喜马拉雅山脉的文化,它们有太多相似之处。在阿塞拜疆的地毯博物馆里,我们仔细欣赏每一块地毯,发现很多图案和秘鲁传统服饰上的花纹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在约旦瓦迪伦的石壁上,我们看到了千万年前留下的岩石画;在巴库的古布斯坦有着面积更大、保存更完好的岩石画;来到祖国的新疆,依然有这样的岩石画;当然,在世界各地其他地方也能找到岩石画。
回看不同国家近代的历史,人性的共通性也脉络清晰。每个国家或许有并不相同的命运,但当残酷来临,也惊人的相似。比如在过去几十年,南美大陆上各国独裁者轮番上台,镇压、杀戮、腐败花样不变。
在政治纷争下,是普通人民日复一日的平凡生活。在新闻里,我们千百年未变地听着這个国家打算进攻那个国家,那个国家要谴责这个国家,但很多时候,这些国际和国内的政治纠葛,与百姓的生活生分地切割开来。伊朗在国际舞台上曾树敌无数,西方世界敬而远之,但伊朗人见到外国友人的热情能把人融化。
在约旦瓦迪伦的石壁上,我们看到了千万年前留下的岩石画。
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根与魂,有自己的利益。当我们鲜少走出去,自己的三尺地就是全部;但当我们跟远在几千几万公里的人一起吃过饭、聊过天、同一屋檐共眠后,我们发现他们也是这样的可爱。这时候,我们会发现,我们祈望自己的国家发展,更祈望整个世界的发展。说来或许俗套,“世界和平”,这是我们一年下来最迫切的渴望。如果每个人都多走出去一点,这个世界或许会少一些因种族、因国家、因无知而起的偏见和暴力。
这一年让我们对11个国家有了一些了解,也让我们对了解自己的国家更加如饥似渴。在伊朗,我们遇见一个练气功十几年的气功老师,她见我们是中国人,就和我们满腔热情地说起气功的种种,可我们只能附和着微笑点头,说不出任何跟气功相关的高见。说到底,我们对气功可以说是一无所知。实在羞愧不已。
马拉松式地了解了这么多国家的文化与历史,没有哪一个的丰富程度可以与中国比拟。已去天边,是时候多钻研钻研眼前了。仍是那句话,怕什么学海无涯,进一寸有一寸的欢喜。
这趟环球旅行,像是给了两个在沙漠行进多日口干舌燥的人,一大壶清甜的水。我们渴望这样一趟长途旅行多时,现在畅快淋漓。但旅行始终不是我们人生中最重要之事,我们必须继续上路,用另一种方式。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