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山这水这城
2018-01-11唐正忠
文/唐正忠
历史的积淀,各民族共同发展,创造了平坝的多元文化。
交通的便利,也带来了平坝的发展与繁荣,推进了平坝的日新月异。
千百年来,平坝城在山水之间,不断地成长着、更新着、积淀着。
明崇祯十年,即公元1638年(戊寅)农历4月19日,地理学家、旅行家徐霞客在游历了广顺白云山后,从平坝东南之野鸭塘入县境,经大狗场、江清寨,过洛阳桥,翻金鳌山侧之驼背关,走文庙前东门河上的小桥,入东门进入平坝县城。此时,距平坝县城建城248年。
徐霞客过平坝的情况,《徐霞客游记》作了这样的记述:“……循大道稍北,遂西度田塍。共半里,逾小桥,入平坝东门。半里,转而南,乃停檐肆中。是晚觅得安庄夫,市小鲫佐酒。时方过午,坐肆楼作记”。“平坝在东西两山夹间,而城倚西山麓。城不甚雄峻,而中街市人颇集,鱼肉不乏。出西门数里有圣泉,亦时涸时溢,以迂道不及往”。“二十日,早餐,随担夫出平坝南门,循西山麓南行”。从游记得知,徐霞客从县城东城门入城,沿东街到老大十字,转而向南街,在一酒楼停担休息,就着买来的小鲫鱼喝酒。酒后时间才过晌午,就坐在酒楼上作游记。他记录平坝的位置在天马山与金鳌山两山之间,县城倚着天马山麓修建。城不算雄峻,但东西南北街市人来人往,熙熙攘攘,街市上“鱼肉不乏”,货物颇丰。徐霞客还记录了所听说的“圣泉”,即平坝县志所载位于平坝城西门外的八景之一的“信泉滴水”。
遥想古人站立东门城楼,背东向西仰望,西门城楼高悬半空,后枕天马山麓,有如天马山托起整个平坝山城。旧志称天马山为“天马腾空”。文人们的遐想是有道理的,或许当年金镇选择依天马山筑城,就是要平坝城内多出能人,如“天马腾空”飞黄腾达,飞向外面的世界?当站立东门城楼上的古人转过身来,向东了望,金鳌山脉横亘于远方,诸峰奔腾起伏似浪涌波翻,其中金鳌山独高耸于众峰之上。在晨曦初露,云雾飘飞之时,看金鳌山,恰如一大龟浮出海面。清朝进士黄恩培有诗写道:“驾梁渡海建奇功,作镇山城势更雄。独立苍茫成气概,高撑云汉奠鸿蒙。危巅积翠开县圃,半壁斜阳锁断虹,岂但登临收众壑,且休垂钓大瀛中”。是啊,假如你能站在金鳌峰巅,望众山皆伏脚下。但你别想在这茫茫的山海中觅一处高过金鳌的山,以此来垂钓这只大鳌。
我不知古人是否测量过平坝城周围群山的高度,但确实,金鳌山是最高的,它海拔1509.7米,比与它相对而西立的天马山还高出4.7米。沿金鳌山麓向南,为十五华里的长坡,俗称猪长坡。古人将此称为“长坡夕照”,为古代平坝八景之一。古人的赏鉴力是足以让人称道的,或许他们有先知的灵感,预知这如画的景色是地下宝物灵气的透现?就在这“长坡夕照”的十余里长坡下,1999年7月28日,发现了恐龙化石。贵州省博物馆专家在距今一亿八千多万年前的侏罗纪地层中,发掘出大约10个个体恐龙和一批保存完好的恐龙蛋化石。这恐龙化石的出土,不正预示着平坝这块宝地过去是将来更是一块吉祥的福地?
在城楼上,古人放眼俯视,一片沃野田畴。如时逢初夏时节,丽日当空,碧云蓝天,微风吹过,一片绿浪卷翻。阳光下,一条溪水泛着金光,从金鳌山麓由东向西流来,在一片绿色中划出一道痕,像天上仙女舞动的飘带,在绿浪中飘动。此溪水为古平坝八景之一的“东水西流”。古人曰:“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想平坝自建城以来,即多仁者、智者,得益于这文笔水的浸润,自明景泰元年(1450年)平坝县城内的卫兰中举,“开一卫(平坝卫)平坝人文之首”(《安平县志》)成为平坝第一名举人起,明清两代共出文武举人184人,文武进士23人。
平坝城就是在这山水之间,不断地成长着、更新着、积淀着。
交通的便利,带来了平坝城的发展与繁荣。
平坝县城东距省会贵阳50公里,西南距安顺市40公里。交通的便利,带来了平坝城发展与繁荣。1930年春,贵州第一条公路贵阳经清镇、平坝到安顺的公路建成通车。公路长95公里,平坝城东门桥为62公里路桩。1958年,贵昆铁路开工建设,1960年9月,县内马场到天龙段竣工,10月1日贵阳至平坝安顺段通车。20世纪八十年代,贵州第一条高等级公路贵黄公路开工建设,贵黄公路从贵阳起经清镇、平坝、安顺到镇宁、黄果树风景区,全长137公里,1991年,公路通车。2004年,清镇经平坝、安顺至黄果树风景区的高速公路,清镇到安顺段通车。至此,平坝城已有三条公路和一条铁路通过县城和城郊西边,昔日”黔中孔道“,而今变为“黄金通道”,大通道带来了平坝的物流、人流、信息流快速和便捷,推进了平坝城的日新月异。
平坝城建城之始,从湖北、安徽、江西等地征调屯军5400户汉人,为境内汉族人口增加最多最集中的一次。清代,随着黔中各县的逐渐开发,平坝因交通方便,农工商贾容易经营得利,因而吸引云南、四川、湖南、广西及黔北等地的一些汉族手工业者、商人陆续入境,定居下来。至民国初年,平坝就建立起四川、江西、广东、广西等同乡会共十余个。平坝建城之后,人员来源四方,同时军屯与商屯性质的融合,使县城有别于专门的军屯,如今天的天龙屯堡其固守原来一地的风俗习惯、语言服饰及与其他民族的难于融合,形成了开放的、宽容的、易于融合的文化性格。因而,当清咸丰年间,黔西南盘江一带的回民发动持续10年的大规模反清斗争失败后,响应起义的兴仁、兴义等县的回民被迫迁徙来到平坝,能够在平坝南街和平坝其他地区居住下来,并很快地融入平坝的社会之中。回民的迁入为平坝的文化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享誉黔中的平坝清真牛肉和清真饮食,就是其突出的表现。由此构成平坝饮食文化多样和丰富的特点:汉族的川黔风味、独特的屯堡腌制食品风味,回族的清真牛肉系列风味,佛教的豆腐制品风味,还有苗族、布依族等的民族饮食风味。这是历史文化积淀的结晶,也是各民族共同创造平坝文化的佐证。
除回族的定居和伊斯兰文化在平坝城的传播外,清光绪年间,天主教、基督教先后传入县境,并在县城修建了天主教堂和基督教堂。时至今日,县城内有清真寺、法源寺、天主教堂、基督教堂,分别为伊斯兰教、佛教、天主教、基督教等教徒们活动的宗教场所。这体现出平坝城多元文化的特征。
今天,平坝县城已由过去的0.35平方公里扩大到16.4平方公里。老城内道路已拓宽,石板路已修为水泥路,随着老城区的改建,道路将进一步整修,水、电设施将进一步完善,建筑将进一步改观。当你站在中山大道与贵黄公路交汇的宽阔路口,望南来北往的车辆川流不息,望中山大道、清真街旁的楼房高矗,望熙熙攘攘的人群漫步街头,想起几百年前明朝大学士夏言“朝出城南村,策马入荆杞。村中八九家,烟火自成里。儿童候晨光,稍稍荆扉启。田邻务收获,时复披草语。昵昵何所云,但云好禾黍”的诗句,会作何感想?你只能惊叹这人间的沧桑巨变,这世界的日新月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