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牌坊觅踪

2018-01-11夏顺龙

乡村地理 2017年3期
关键词:平坝先哲张氏

文/夏顺龙

平坝在明、清两代县城内的牌坊,道光县志上有记载的有十八座之多。如此多的牌坊是为何人而立,又是何作用呢?主要是为那些荡除匪患,抵御入侵,保境安民的有功之人;或在外当官作府,于国于民有功者;或为人称道的烈女节妇、忠臣孝子们而立。被旌表者多为典型标杆,且都是本卫或本县人氏。

立牌坊的妙处是,它矗立在全县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多建于大街或巷口,且多为骑跨之式。行人由正面走来,从它底下穿过,可瞻可仰,可摸可评,顿会有一种庄严肃穆的感觉,这种宣传的广告效应,也就可想而知了。

当时的平坝城有两多:一是寺庙多;二是牌坊多。在一平方公里多点的闹市区里,林立着如此多的牌坊,好比是一道道独特的风景线。

牌坊又名石坊或牌楼。有单纯石结构,也有石木结构的,规格和形式亦有俭奢之分,豪华的可以是三间五楼和多柱落脚。楼顶有鱼脊装饰,两头起翘。正匾以下均以梁柱隔层。由梁、枋、柱作为骨架,支撑起那庞大的身躯。此外,还有精雕细刻的斗拱、雀替、花牌、垂柱等各式部件,设计工巧,五花八门。坊上还雕有龙、凤、飞禽、花卉、人物、对联等。坊两面可以是一个式样,也可以不同。看上去既精致典雅,又豪放庄严,能充分体现那一特定时期同类建筑之水平。

因朝代不同,而特色各异,针对立坊表彰的人也不一样。明朝时多为忠臣干吏所立,到了清朝,却偏重于为贞妇烈女了。一般情况下,建坊资费多由官府出,也有官民合资或由族人自愿承担的。

每一座牌坊,都承载着各自厚重的历史,也连缀着很多感人的故事。(杨 舰/摄)

从在四大街的座落上看,在南街者居多,其它几街相对较少。可能是北街多署衙,东、西之间距离又较短,唯南可以直通安顺、云南,便利繁华,有更多的空间可以容纳吧。

每一座牌坊,都承载着各自厚重的历史及无数人的景仰和赞叹,也连缀着很多感人的故事。

儒林坊:在北门,详情无考。称为林者,非独立个体也。明朝初年,大概是为一群功成名就的儒士们所建。

亚元枋:明嘉靖年间,为本卫人黄堂所建。黄由廪生中嘉靖壬子科亚元,曾任浙江常山县教谕,后升江南太平县知县,继升太平府知府。仁厚廉明、政治有声,诰封奉直大夫,累赠中宪大夫。

中宪坊:在西街。明万历年间为本卫人黄宇所建。黄宇系黄堂之弟,隆庆丁卯年拔贡,后中万历丙子科乡试。初仕任云南呈贡县知县。迁任师宗知州,再升广南府知府,后又调任广西寻州知府。曾奉命出使安南(今越南),敕封安南国王,取得成功。后播州杨应龙造反。又奉朝廷命令监云南、广西两省军马进行讨伐,使叛乱平息。因性芳品洁,人称“礼门先生”。又因为政清廉,功绩卓著。云南师宗,罗平两州士民向上申奏,入当地名宦祠。巡抚郭子章题奏,入安平乡贤祠,并立坊旌表。

望系苍生坊:在大十字,为邑人黄运昌所建。黄运昌为黄宇次子,黄堂嗣子,万历丙子科举人。出仕后初任苏州通判,升云南马隆州知州,调福建漳州府任海防同知,后又升北直永平知府。为官永平时,值国家多难,地方历经战火,残破不堪。运昌励精图治,使各地渐呈繁荣景象。离任后,遇大学士孙承宗督师山海关,闻知运昌德政,非常感动,特录其详,牌行贵州有司,令建此坊,旌高尚,奖功臣。坊文为孙承宗所撰,至明天启年间,水西安帮彦兵围安平。运昌倾资募众,奋力防守,保得城池安全,经合邑士庶申奏获准入祠乡贤祠。

父子司徒坊:在北街,明万历年间为表彰邑人谭先哲、谭瑄父子所立。谭先哲,万历壬子科举人,历官户部郎中,广东清吏司郎中,诰封中宪大夫。为政清廉,忠于职守,退职回乡后,遇流贼孙可望等率众入黔,沿途杀掠,先哲率众保长冲屯。屯垂破,与夫人刘氏举家殉难。受害之年遇动乱,待乾隆即位后,方为先哲之举定性,御赐为“烈憨”,准予崇祠乡贤祠,立坊旌表。谭瑄为先哲长子,由太学生历官工科掌印给事中,后升任光禄寺署丞。康熙年间,上疏请求沿边诸郡官输米依旧例捐纳,廷议获准。此奏疏对贵州诸省多有好处,安平县志以名宦记之。

大郡名丞坊:在南街,为邑人陈达道建。陈是万历已酉科举人,初任泸江县知县,迁遵义军民府推官,升叙州府同知。因捐俸银并变卖家产召工匠铲除江中巨石,以利舟楫而闻名。朝廷特为其诏建“功在岷江”坊,以为旌表。后他又因协剿流寇有功升任夔州知府,年逾七十方离任返回故里,曾崇祠安平乡贤祠和叙州名宦祠。

间气开芳坊:明万历年间为邑人刘民爱建。刘为万历丁酉科举人,官至沅州知州,因政绩卓著,勤政爱民而入当地名宦录。

锁钥重臣坊:在西街。为邑人石声和建。石为明朝天启丁卯科举人,官至宁前道参政。平生以忠信自许。清顺治年间,孙可望率众攻贵阳,占平坝,石声和在家乡时遇变,遂募集600多人守栽秧寨(今摆捞),冒死抵抗。孙可望四面纵火烧寨破屯。石声和举家数十口及守屯人众,无一幸存。平坝卫受御赐建坊以旌表。

贞节坊:在南街。清顺治年间,为乡宦谭先哲一门殉节及其原配刘宜人题建。顺治初年,流寇孙可望攻平坝卫,谭先哲与陈一爵等募集乡民万余人保长冲屯。屯破,先哲夫妇均被执,举家殉难。刘氏临刃骂不绝口,投井而死。平坝卫指挥翟鸣丰称赞她:“不改名门坚贞之节,偕夫把臂以成仁,骂贼延颈以就义,播芳声于死后,血香原草。”故疏请封宜人,建坊旌表并入节孝祠。

百岁坊:在南门之董家巷口,为邹氏寿星建。《安平县志》载:“康熙间,为邹氏恭人建。”未言其详。但《平坝黄氏族谱》上载:“邑人江南太平府知府之妻、北直永平知府黄运昌之母邹氏,以子贵先封宜人,累赠恭人。她善待舅姑、鞠子成名,济人宽和,享年九十有九,建百岁坊。”恭人为官妻,非一般百姓可比,两者所记契合。

节孝流徽坊:为节女李何氏建。何氏为李家庄庠生李大道之妻、庠生何琳之女。丈夫死时,独子李荣芳仅七个月。上有公婆和祖父祖母(均已八十以上)。何氏以柔弱之身挑起持家重担。对几位老人尽心尽孝;于儿子幼课长婚。任劳任怨,堪称楷模。乾隆三十七年知县阿隆安疏请立坊旌表。

彤管双辉坊:在东街,为梅氏、谭氏婆媳二人所建。节妇梅氏,是拔贡生王经帮之妻、御史梅琮之次女。王经帮去世时,梅氏二十五岁,儿子王梅年方八岁,梅氏抚孤成人,以续夫嗣。王梅之妻谭氏,出生书香。十七岁嫁给王梅,结婚八个月丈夫死,乏嗣。谭氏念及婆婆孤独,不愿改嫁,以丈夫堂弟之子王文辉续嗣。时文辉尚在襁褓中。谭氏历尽艰辛,尊老抚幼,课子成名。乾隆四十二年,知县楚来朝疏请建坊旌之。

李张氏坊:在南门。乾隆年间,邑人李阶为其母张氏建,详情无考。

纯孝苦节坊:在南门外。为黄王氏建。王氏为柔西乐平黄世相之妻,世相死时,年二十,儿子黄焘仅周岁。王氏几欲自尽,被族人极力劝阻,后以做针线活收入养家。公婆长期有病,她力尽孝道,生养死葬。抚育儿子读书求学,博取功名,乡邻称道。乾隆三十五年知县张廷栋奏请旌表。

潜德阐扬坊:在南门外,为节妇陈邹氏建,邹氏是白云庄监生陈昭升之妻、训导邹述孟之女,丈夫死时,年方十九岁。时公婆及祖母谭氏尚在。邹氏以媳妇之身代夫尽孝,侍奉三位老人。后以夫兄陈符升次子陈日庄为己子,幼育长婚,课读成名。乾隆三十七年知县周珍详请旌表。

冰霜共凛坊:在南门外,为婆媳间两位张氏所立。举人谭镛一家,祖孙三代所娶之妻皆姓张,均叫张氏。谭镛之妻张氏,是贡生张芳龄之女,谭镛去世时,张氏二十九岁,儿子谭嵩基尚幼,为童生。谭嵩基之妻张氏,是广顺州学正张圣化之女。嵩基死时,张氏二十三岁,儿子谭炳昭仅有七个月大。谭炳昭之妻张氏,是曲阳县知县张铨之女。炳昭死时,她二十五岁,无子,以丈夫的堂侄谭毓麟为嗣。谭家一门三节,三世三贞,世所罕见。乾隆四十九年,知县疏奏请旌,后因炳昭之妻守节只有二十五年,于例不合,仅旌表二世,坊名为“双节”。然而炳昭妻之节操,皆有目共睹,同样值得称赞。

杨孙氏坊:座落未详。节孝孙氏,系儒生杨志聪之妻,庠生杨文钰之母。丈夫死时,她二十九岁,文钰仅两岁。孙氏对自己的后老婆婆韩氏极为孝道。韩氏去世后,公公又娶黄氏,黄氏又不幸去世,公公再娶陈氏。孙氏前后共侍奉三个后老婆婆。家虽贫,丧葬必尽礼,并含辛茹苦把儿子文钰及孙子天骥抚养长大成名。县令刘琢壁闻知,十分感动,据实上报。嘉庆十年,巡抚福庆题旌,兼为立传。贵州督学顾皋、藩司李长林、臬司朱栋、东道周纬、西道伊汤安,以及各州县皆有诗发表以嘉其志。

马萧氏坊:在西堡。萧氏为马登龙妻。丈夫死时,年方二十,抚养遗腹孤子马斯臧,课读成名。嘉庆二十五年题旌。

猜你喜欢

平坝先哲张氏
“高处”与“低处”
张氏头针治疗儿童多发性抽动症的随机对照临床研究
平坝区委老干部局开展“送学上门”活动
春日偕诗友登文华阁
漫画家许先哲:梦想不远,“镖人”为证
清河县档案馆馆藏文化特色档案又添新品
平坝区委离退局组织离退休干部参观考察活动
平坝区关工委开展清明节扫墓活动
“妻管严”沈括
绸缎庄命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