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利收购戴姆勒的另一种解读
2018-01-11寰球汽车董事长兼CEO汽车商报总编辑吴迎秋
寰球汽车董事长兼CEO、汽车商报总编辑 吴迎秋
吉利收购戴姆勒的另一种解读
寰球汽车董事长兼CEO、汽车商报总编辑 吴迎秋
日前,来自外电的一则报道引起关注。一时间议论纷纷。吉利欲收购戴姆勒5%的股份(按照市场价格计算,5%的股份相当于约45亿美元),遭到戴姆勒的拒绝。有的说,此消息没有得到吉利包括戴姆勒方面的回应,事实真假难辨;有的说,是戴姆勒“害怕”吉利进入而回绝;也有的干脆说是,戴姆勒“没看上”吉利。而在我看来,这些议论多少有点孤陋寡闻、大惊小怪了。
吉利收购沃尔沃之后,我曾经就想过,李书福的下一个收购目标会是谁?因为我了解李书福是个敢想敢干的人。在干汽车这件事上,他是停不下来的。如今,沃尔沃成功了,他想要在世界汽车格局中发挥更大作用的冲动一定会成为行动。收购戴姆勒股份,成为奔驰的主要股东这件事,别人不敢想,李书福一定敢想,也一定敢干!
敢想、敢干,加上吉利初创时期的敢说,在相当一段时间内是人们对李书福的全部评价。当吉利仍然在发展路上苦苦探索的时候,这样的评价带给李书福和他的吉利影响可能是正面的,也可能是负面的。换句话说,李书福和他的吉利更多需要以事实说话,用事实证明自己的敢想、敢干不是胡思乱想的蛮干、瞎干。
令人信服的是,今天的吉利已经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年销量过百万,利润创新高,特别是产品的技术、质量水平已经达到甚至超过同类合资品牌。刚上市的全新品牌领克01,得到了各界的极高评价,被认为是中国汽车开始超越国际水平的有力佐证,成为了世界瞩目的“领克现象”。主流媒体一致看好吉利的未来前景。事实已经可以让我们对李书福和他的吉利有着更大的信心和期待。相信包括戴姆勒在内的许多跨国企业都会意识到这一点,今天的中国自主品牌汽车有了质的跨越性一步,吉利是最重要的背书。而决不会像一些人议论的那样,戴姆勒拒绝收购是因为“看不上”吉利。
以吉利为代表的中国自主品牌在世界汽车领域的崛起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这也就注定了他不可避免地被人“放大了看”。说戴姆勒“怕”吉利进入,实际上就是中国汽车威胁论的一种体现,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尽管国际汽车产业已经是一个高度国际化、开放竞争的产业,像戴姆勒这样的跨国公司,其大股东本身就来自不同国家背景的投资机构。但总有人会显得那么的“小气”,尤其是对来自中国的资本说三道四。中国汽车从现在开始会有越来越多的诸如吉利收购戴姆勒股份的案例出现,会越来越深地融入到世界汽车的大格局中去。我们一定要对此有所准备。
必须要说的是,今天的中国汽车市场机会已经不再是过去那种用卖多少车来衡量了。中国汽车企业把握消费者需求,把握新技术、新趋势的能力和活力所带来的市场机会和高额的经济回报是各跨国车企应该重新认识的。特别是,这几年中国市场在新能源、智能网联技术方面带来的巨大商机,已经让不少跨国公司与中国车企纷纷结对合作。一句话,选择与中国车企合作一定不会错。更何况像吉利这样的“绩优股”企业主动抛来绣球。外电报道中提到吉利希望与戴姆勒合资成立一家电动汽车公司。我相信吉利一定是看到了新公司广阔的市场前景,一定是经过了充分认证和研究过的。至此,也许有人会问,既然如此,又如何看待戴姆勒方面的“拒绝”呢?我当然无从得到这样的答案。而有一种可能的确存在,那就是戴姆勒方面对吉利抛过来的绣球感到有些突然。毕竟他与北汽的合资从眼前看“小日子”过得不错。所以,这“拒绝”首先应该是一种下意识的正常反应,而绝不是有些人议论那样的冷战思维下的“害怕”。分析“拒绝”与否的原因,一定与利益有关。这个利益在有的人那里算的是小帐,在有的人那里算的是大账。而且这个利益账在不同时期的算法是不一样的。戴姆勒作为一个企业,他应该是懂得这个道理的。换言之,也许他今天拒绝了吉利,也许明天他又与吉利一起合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