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清朝文字狱

2018-01-10李南江

祖国 2018年22期
关键词:清朝文字狱影响

李南江

摘要:在中国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不少朝代都发生过文字狱事件,但是清朝文字狱的时间之长、数量之多、规模之大,在清朝统治的二百八十余年间,特别是在雍正和乾隆时期,文字狱达到顶峰。本文笔者首先对清朝文字狱进行概述,然后从政治原因和帝王个性两个方面分析文字狱产生的原因,最后阐述文字狱的影响。

关键词:清朝 文字狱 原因 影响

文字狱出现主要是统治者试图在知识层面牵制知识分子,同时对知识分子的反抗进行镇压,古语云:“欲加之罪何患无辞”,文字狱表现为统治者会在知识分子的诗文、书信或者奏章中断章取义,编写莫须有的罪状,以此达到巩固清朝满族统治的目的。由于清朝是满族政权,建立之初急需稳固统治,而过去汉人长期处于统治地位,这让清朝皇帝不得不对汉人中的士人多加警惕,避免民族分裂。而从当时的环境来看,文字狱让清朝的国力日益衰竭、民心分散,对后世也产生了深远的负面影响。但是当下我们看待历史应该秉持辩证的眼光,清朝是少数民族建立起来的政权,维护起来也更加有难度,从统治者的利益出发,文字狱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稳定,客观上还推动了小学的发展,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采取的一种缓和矛盾的手段。

一、文字狱概述

文字狱的实质就是统治者为了巩固自身的权力对知识分子进行的迫害,为知识分子编造莫须有的罪名。清朝的文字狱是中央集权君主专制思想的产物,清朝大兴文字狱就是为了束缚民众的思想,从而树立满族统治的权威。在顺治和康熙时期,曾经出现过一些骇人听闻的文字狱事件,但大多是汉人之间的相互陷害,到了雍正和乾隆时期,文字狱产生的频率远高于之前,嘉庆、道光之后,仅出现了《苏报案》一起,并没有产生多大的影响。纵观清朝历史,虽然各时期都出现过或大或小的文字狱,但是目的都未发生过改变,即统治者试图通过文字狱镇压汉族士大夫的反清思想,进行思想文化领域的专制统治。从一定意义上说,清朝的文字狱是具有必然性的,满族人统治国家必然会造成满族与汉族矛盾尖锐,长期以来受华夷之别思想的影响,清朝统治者对汉人有着强烈的戒备心理,对汉人的作品吹毛求疵,这是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段之间的斗争,而在此过程中,无不体现了统治阶级的残酷性。

二、文字狱产生原因

(一)政治原因

在康熙继位之初,由于其在政治和军事上的雄才大略,使清朝呈现出了良好的发展态势,台湾得到统一、巩固与蒙古的关系,为雍正的统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因而雍正继位之后将注意力放在了内政的处理上,强化对人民思想的控制。加之雍正帝的继位本身就存在着一些争论,导致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不断升温,所以无论是觊觎雍正权势的人还是兢兢业业为其效力的人,一旦对皇权产生了威胁,就会被加上各种罪名,这也导致了文字狱的纵深发展。特别是在吕留良的事件发生之后,统治集团对人们的思想倍加关注,尤其是知识分子诗作的思想倾向。另一方面,许多地方官吏知道只要检查出了忌讳文字就可以邀功,于是频繁检举、诬陷忠良,雍正中后期的文字狱多是通过这样的方式产生的。到了乾隆年间,文字狱已经达到了顶峰,究其缘由,主要是乾隆皇帝实施的文化政策有所不同,轰动一时的孙嘉淦奏稿案让乾隆意识到加强思想控制的重要性,一度掀起了文字狱的高潮,在乾隆十二年到四十八年,全国范围内开展的查办禁书运动又使得文字狱数量激增,大多是藏书人自首或者被诬告,也被称为“书祸”,这两个时期的文字狱都体现了汉族知识分子的民族意识和气节。

(二)帝王个性

文字狱产生的原因除了政治方面的以外,还与帝王本身的个性密切相关,清朝皇帝在文字狱的处理上都显得十分刻薄无情,,尤其是雍正和乾隆的做法都如出一辙。比如雍正皇帝在位时出现的钱名世一家,本来被顶了“悖逆”的罪名,应依法处死,但雍正帝首先革去了钱名世的官职,并将其逐回原籍,御书“名教罪人”,悬挂于钱名世的老宅,地方官吏每月定时检查,不仅如此,还让北京城的各级官吏写诗辱骂钱名世,聚集出版,诗作之间还要进行评比,优秀的给予奖励,低劣的给予惩罚,当时翰林院侍读吴孝登的诗被评为劣等之后便被发遣到宁古塔为奴。从这次事件可以看出,雍正皇帝将打击的范围扩大到了下层的知识分子和平民,因发表政治见解而获罪,更令人侧目的是,这时期的文字狱出现了精神病人被指犯有大逆之罪的情况,其实这些人可能只是随手乱画了几个字,结果引来了杀身之祸,严重时亲属还要遭受连坐,惩罚手段极为残酷。

帝王的自卑心也是导致文字狱泛滥的一大原因,尽管帝王处于万人之上,但归根究底,他也有着平常人的情感和心理。清朝是少数民族建立起来的政权,在千年来儒家思想的深刻影响下,他们是被排除在外的,让其统治中国违背了汉文化的观念。所以當清朝统治者逐渐被汉化的过程中,不免就会产生一种强烈的但又无法摆脱的自卑心理,为此,雍正帝还亲自撰写了《大义觉迷录》来驳斥吕留良的夷狄观,这本质上也说明了他们是自卑的。康乾盛世,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发展稳定,但是这时清代皇帝已经被严重汉化了,汉文化取得了越辉煌的成就,那么他们的自卑感就愈加强烈,一旦看到诗文中的“明”、“清”、 “汉”、“胡”就会大做文章,强力镇压。

三、文字狱的巨大影响

(一)积极影响

首先是维护了封建皇权统治,加强了中央集权,儒家思想在汉朝成为了主流思想,在文化认同感的作用下,大部分民众都将儒学思想看作是正统思想。在国家统一、经济繁荣的社会背景下,程朱理学等对稳固统治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清朝统治者奉行儒家思想,有利于强化前朝遗民的认同感,也有助于清朝的统治;其次有利于巩固政治权力,清朝之所以要对汉族士人实施文字狱,主要源于汉族士人的不顺从,文字狱不仅可以帮助统治者树立权威,还可以警示朝野中的其他汉族士人不要暗结党羽;最后,文字狱客观上推动了小学的发展,文字狱盛行,学术界相关人士也十分恐慌,部分学者改变研究方向,促进了小学之风的发展,比如方志学、考据学等,文人们为了躲避杀身之祸,从出世到避世,这也使得清朝的小说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二)消极作用

尽管从当时的社会背景出发,文字狱产生了一些积极的影响,但更多的是消极作用,文字狱在极大程度上破坏了中国文化的发展,阻碍了社会的进步,推迟了中国向近代社会迈进的脚步。第一,文字狱限制了人民的思想自由,成为中国近代落后于其他国家的重要原因,清朝大兴文字狱,使得读书人的性格被严重扭曲,过去推崇的经世致用现今变为畏手畏言,实用主义变为了空想主义,知识分子对国家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文字狱严重削弱了知识分子的权利,国家的发展也必然面临走下坡路的状况;第二,文字狱屠杀了大量的无辜人才,从庄廷珑的《明史》案和戴名世的《南山集》案我们就可以看出牵连之广,在这样的背景下,整个社会人心惶惶,文人的著作和藏书大幅度缩减,清朝文化专制的加强,使得很多汉族有志之士不敢用其才,人们很可能为了一己私欲告发无辜的人,社会道德被严重破坏;第三,文字狱的产生破坏了大量的优秀传统文化典籍,是中国书刊史上的浩劫,除了大规模的屠杀以外,还焚烧了不少书籍,士人对此也敢怒不敢言,学术界的研究步伐十分缓慢,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中国文化向近代社会迈进的脚步。

四、结语

综上所述,清朝的文字狱是在比较复杂的历史和社会背景下产生的,是统治者为了集中权力、维护统一采取的极端思想控制,而汉族的士大夫对于清朝的统治秉持不顺从的态度,特别是康熙年间发生的《明史案》和《南山集》等文字狱案充分体现了统治者的残忍和刻薄。但是在今天,对于文字狱所产生的影响需要我们用辩证的眼光看待,积极的方面是巩固了集权统治,防止了民族分裂,促进了小学的发展,消极的影响是抑制了人民的思想自由,同时流失了大部分有用之才,文化典籍受到严重破坏,不可否认的是,清朝的文字狱给中国文化的发展带来了不可估量的损失。

参考文献:

[1]陈燕雯,陈文日.清朝文字狱之史鉴[J].法制博览,2015,(23).

[2]王莹.浅析清朝文字狱[J].黑龙江史志,2015,(05).

[3]高涛.清朝文字狱研究[D].中山大学,2012.

[4]王楠柯.试论清朝文字狱产生的原因以及对中国文化的影响[J].群文天地,2013,(04): 27.

[5]王安东,刘莲.试论清代“文字狱”的起因、特点及影响[J].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2010,(04).

[6]李斌樂.清朝的文字狱[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1,(12).

(作者单位:滨州市邹平县一中)

猜你喜欢

清朝文字狱影响
清代碑学兴起并不仅因为文字狱
从曾静吕留良案看雍正朝文字狱
没错,痛经有时也会影响怀孕
满蒙联姻政策的特点及其历史作用探析
浅析阿拉善定远营城在清朝期间的发展
清前期的商业政策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巩固
扩链剂联用对PETG扩链反应与流变性能的影响
基于Simulink的跟踪干扰对跳频通信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