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漫漫佛经路

2018-01-10张菱芸

初中生世界·七年级 2018年12期
关键词:红孩儿佛经唐僧

桀骜不驯的你,大闹天宫,面对玉帝欲夺其帝位,面对如来欲翻其手掌。凭着菩提老祖传授的一技之长,你有着反抗强权的勇气。

猴儿,你还太年轻。五行山下的五百年,是你内心的修行之路。时光漫长,你回忆着往昔的逍遥,终于盼来了救你的人,因为顽性未泯,你被观世音戴上了紧箍儿。曾经无所畏惧的你,终于开始害怕了。

你遇上了六耳猕猴,你和他真假难辨,最终在如来面前辨得真身。你向如来表明,你将诚心归佛。之后,你和唐僧再也没有起过矛盾。在如来和观世音的眼中,那个顽皮的、不守规矩的猴子渐渐消失——你正在慢慢成长。

你一路斩妖除魔,护送唐僧。在此时的你的身上,我学会了勇敢,学会了忠义,学会了坚定,也学会了善良。面对强大的牛魔王,你为了芭蕉扇而放下曾经的私情,只身与牛魔王打斗;在唐僧听信八戒谗言误会你的时候,你没有记恨在心,在唐僧有难时依旧出手相助;在比丘国,你为了城中一千一百多名小儿不被妖精假扮的道士所害,奋尽全力擒拿妖怪……

我一边看着你的成长,一边在努力地学习。遇到不会的题再不会畏惧退缩,而是勇敢地将一个个障碍消灭;碰到内心的疑惑再不会胆小羞怯,而是积极地跑到老师办公室弄个明白。我努力地帮助同学攻克难题,也会帮助老师搬作业,交流几句学习的心得,在这过程里,我慢慢地提升自己。

漫漫佛经路,是你的修行之路,亦是我的成长之路。你在改变,我也在改变。

当我欢喜地看着你护送唐僧取得真经,被如来封为“斗战胜佛”时,心却突然凉了下来。你让师父趁早儿念个“松箍儿咒”把紧箍儿“脱下来,打得粉碎”。唐僧却回答:“今已成佛,自然去矣。岂有还在你头上之理!你试摸摸看。”你一摸,果然没有了紧箍儿。此时此刻,我再也看不见你飞扬的个性,再也看不见你对权贵的反抗和不屈。那个曾经的你,再也寻不着了。

漫漫佛经路,佛经是你想要的宝藏,它曾是你心中寄托,为此你全心全意护送着唐僧。如今,你的心沦为了这社会机器的仆人。从反抗到顺从,从花果山到天上佛界,不知这是不是你最好的结局。

而我则在学习之路、成长之路上渐行渐远。即使拿到众多的荣誉和奖项,我也不会违背自己的初心,我将会保持自己独特的个性和独立的人格,为自己热爱的事而放手一搏,过自己想要的生活。

漫漫佛经路,你我都寻得了自己的宝藏,而我们的心,各有殊途。

伙伴们,不仅我们喜欢《西游记》,中考命题老师们也对它情有独钟哦。现在就请小伙伴们欣赏命题老师眼中《西游记》的模样吧。

【2017·江苏苏州】

取经路上,孙悟空因和唐僧产生矛盾曾三次离开。其中哪一次是他主动离开的?后来又是怎样回到唐僧身边的?请简述。(3分)

【答案】取经初期,路上闯出六个贼匪欲抢劫唐僧师徒的马匹、行李,却反被悟空打死。因受了唐僧的责骂,“受不得人气”的悟空一气之下纵身走了。后来悟空在东海龙王和观音的劝说下,回来保唐僧取经。

【解析】本题考查了孙悟空三次离开唐僧的原因和去向。三次中只有第一次孙悟空是主动离开的,那时孙悟空还野性十足,听不得人责骂。本题的难度系数中等,提醒同学们在阅读名著时要仔细,并对人物进行纵向阅读分析,详细了解主要人物发生的事件并适当归类。

【2017·山西】

青春正是读书时,经典名著尤其值得一读再读。下面有关《西游记》的情节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在斜月三星洞,菩提祖师给美猴王起名“孙悟空”。

B.唐僧西天取经,出发时唐太宗送给他一个紫金钵盂,作途中化斋之用。

C.沙悟净在流沙河拜唐僧为师,成为唐僧的三徒弟。

D.过火焰山时,猪八戒大战红孩儿,为最后降服红孩儿做出很大贡献。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了同学们对情节的熟悉程度,难度系数中等偏下。D选项中,唐僧师徒过火焰山,三调芭蕉扇是书中的重点情节,主要围绕孙悟空与铁扇公主、牛魔王展开,猪八戒曾助力悟空,迎战牛魔王。而红孩儿的结局则发生在“大圣殷勤拜南海,观音慈善缚红孩”一回,八戒被红孩儿假扮的观音捉去,最终红孩儿被观音降伏,收去做了善财童子。这也让铁扇公主怀恨在心,为三调芭蕉扇的情節做了铺垫。D选项表述错误。

【2017·江苏宿迁】

阅读《西游记》中的一段文字,完成题目。(4分)

二魔拿入里面道:“哥哥,拿来了。”老魔道:“拿了谁?”二魔道:“者行孙,是我装在葫芦里也。”老魔欢喜道:“贤弟,请坐。不要动,只等摇得响再揭帖儿。”行者听得道:“我这般一个身子,怎么便摇得响?只除化成稀汁,才摇得响是。等我撒泡溺罢,他若摇得响时,一定揭帖起盖。我乘空走他娘罢!”又思道:“不好不好!溺虽可响,只是污了这直裰。等他摇时,我但聚些唾津漱口,稀漓呼喇的,哄他揭开,老孙再走罢。”大圣作了准备,那怪贪酒不摇。大圣作个法,意思只是哄他来摇,忽然叫道:“天呀!孤拐都化了!”那魔也不摇。大圣又叫道:“娘啊!连腰截骨都化了!”老魔道:“化至腰时,都化尽矣,揭起帖儿看着。”

(1)联系相关情节,写出孙悟空是怎样从紫金葫芦里出来的。(2分)

(2)孙悟空的形象具有神性、人性、猴性,请结合选文或上下文相关情节,分析其人性方面的特点。(说出一点即可)(2分)

【答案】

(1)孙悟空拔了一根毫毛变作半截身子在葫芦底,真身却变作个蟭蟟虫儿,钉在那葫芦口边,乘二魔揭起帖子看时飞出去了。

(2)示例一:孙悟空拥有人的聪明才智,选文中写他连说“天呀!孤拐都化了!”“娘啊!连腰截骨都化了!”哄骗二魔开葫芦。示例二:孙悟空具有人爱清洁(怕脏)的特点,开始想撒尿使葫芦摇得响来哄骗妖怪,但因为怕“污”到衣服而没做。示例三:孙悟空虽然聪明,但也有粗心大意的一面,他明知应了名字就会被收进葫芦,但仍然心存侥幸,以为不是真名就没事,结果被装进去了。

【解析】第一题难度不大,但是要求同学们看书一定要仔细,对情节的把握不能仅仅满足于大概了解,还要关注细节哦。第二题有点难度了,它不仅考查同学们对情节的熟悉和了解程度,更要求大家对主要人物的形象有一定的研究,能透过人物的言行举止分析人物形象。读书尤其是读经典名著可不能囫囵吞枣、只知大概哦!你学会了吗?

阅读材料,完成相关题目。

行者将身一幌,藏在那菩萨的神光影里。这妖精见没了行者。走近前,睁圆眼,对菩萨道:“你是孙行者请来的救兵么?”菩萨不答应。妖王拈转长枪,喝道:“咄!你是孙行者请来的救兵么?”菩萨也不答应。妖精望菩萨劈心刺一枪来。那菩萨化道金光,径走上九霄空内。行者跟定道:“菩萨,你好欺伏我罢了!那妖精再三问你,你怎么推聋装哑,不敢做声,被他一枪搠走了,却把那个莲台都丢下耶!”菩萨只教:“莫言语,看他再要怎的。”

1.语段中的“妖王”指的是 ,他最擅长的技能是 。

2.这“妖王”一家是唐僧师徒四人西天取经中阻力最大的家族,请再举一例说说。

3.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唐僧师徒四人各有千秋,请挑选其中一个人物写出其优点和缺点各一个,并分别简要叙述一个相关的情节。

1.“万寿山大仙留故友”中,“万寿山主人”是谁?“故友”是谁?为什么是“故友”?

(命题人:李姚瑶)

命题理念:考考同学们对回目的熟悉程度以及看书的仔细程度。

2.回忆小说,完成下面表格。

(命题人:张菱芸)

命题理念:阅读名著不仅要了解内容,还应该对主要故事情节进行概括,有自己的想法。

关注公众号,回复“七年级名著阅读2018年12月”查答案

猜你喜欢

红孩儿佛经唐僧
唐僧师徒再就业
我的“唐僧”表弟
协通论视佛经一例
佛经音义同形字辑释
西夏佛经所见官职名人名述考
惹人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