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个体经验重构破解历史题材教学难题

2018-01-10朱巧玲

中小学德育 2018年12期
关键词:习俗对联重构

朱巧玲

摘 要 历史题材的教学一直是道德与法治课程实施的难题。从经验的获取与建构的视角,以师生对话打通个体经验与人类历史文化经验的通道,用设疑探问内化人类历史文化经验,进而在实践探究中重构个体的经验世界,能有效提高历史题材教学的实效。

关 键 词 道德与法治;历史题材;经验

中图分类号 G41

文献编码 A

文章编号 2095-1183(2018)12-00-03

道德与法治课程涉及历史题材的内容很多。但长期以来,由于历史人物与历史事件离今天的儿童生活不论是在时间上还是空间上都有很大的距离,致使教学效果不尽人意。如何破解这一难题?笔者认为,个体道德品质的建构源于经验的积累,只有让学生建立起与人类历史经验的连接,通过活动完成知识经验的重构,才能提高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实效性。在此,笔者试以统编《道德与法治》一年级“快乐过新年”一课为例,谈谈自己的思考。

一、师生对话,连接历史文化经验

从历史发展看,我国的传统节日均有一定的历史内涵,并通过一定的习俗表达了广大劳动人民的智慧和价值取向,浸润了广大劳动人民对生活的美好愿望。但这些历史经验与今天教室中的儿童距离较远。此时,师生对话就有助于建立起学生个体经验与人类历史经验的连接。通过对话,引领学生在认识习俗、讨论习俗、经历习俗中,建立起与优秀中华民族节日文化的连接。

片段1:快乐过新年

师:你知道哪些春节习俗?

生1:扫尘。

师:也就是过年前的大扫除,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辞旧迎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

生2:穿新衣。

师:送旧迎新,喜气洋洋。

生3:贴对联。

师:对联不但红红火火,喜庆得很,而且表达了中国劳动人民辟邪除灾、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

生4:挂灯笼,看烟花,放鞭炮。

师:祈求以后的日子红红火火。

生5:吃年夜饭。

师:也称为“吃团圆饭”,寓意吉祥、圆满和团圆。

生6:吃汤圆。

师:寓意一家平安、团圆。

生7:吃饺子。

师:饺子形状像元宝,包饺子意味着包住福运,吃饺子象征生活富裕。饺子是北方人过年最喜欢吃的,而南方人比较喜欢炸油角。炸油角要用很多油,寓意来年有油水,生活更富裕。

生8:吃年糕。

师:年年高(糕),象征收成一年比一年高。

生9:吃鱼。

师:寓意年年有富余(鱼),大家喜爱的东西吃不完,用不完。

生10:舞龙舞狮。

师:驱邪镇妖、保佑人们平安。舞龙是北方人比较喜欢的,而南方人则比较喜欢舞狮。

生11:压岁钱。

师:寓意辟邪驱鬼,保佑平安。

生12:逛花街,逛庙会。

师:逛花街,是南方人的习俗,就是希望行个好运。逛庙会就是北方人的习俗,大多数逛庙会的人都有拜神求福、去祸免灾的目的。

简单的对话交流,不但让学生了解了春节的习俗,体验了春节的愉快、开心和快乐,更重要的是理解和感悟到了中华民族五千年传统文化的绚丽多姿,感受到了中华民族的祖先们为了庆祝一年的辛勤劳作所得,为了祈求新一年能有更好的运气、更多的福气而形成的一种传统节日,感悟到了浓浓的人间温情和对美好生活的祈望和祝福。如此,学生个体经验就与传统文化经验建立起连接,从而为后续的学习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二、设疑探问,内化历史文化经验

对春节的起源有诸多说法,其中最被普遍接受的说法是春节由虞舜时期兴起,至今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了。看似深奥的历史知识,如何让刚入学的一年级孩子能理解呢?此时,通过设疑探问,就能达此目标。请看下面的片段:

片段2:快乐过新年

师:春节,是中国独有的、最隆重、最热闹的传统节日。

生:哇!独有的,只有我们才有的!

师:我们中国人过春节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就是说春节已经四千多歲了。

生1:哇!四千多岁啊!好长啊!

生2:还有国家比我们长吗?

师:没有。

生3:耶!

师:2006年,国家还给春节颁奖了呢。因为春节被评为中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民俗”中的第一名就是“春节”了,厉害了吧。

生:真厉害!

师:你想我们的春节还长多少岁?

生1:一万岁。

生2:万万岁。

生3:永远永远。

师:那怎样才能让我们的春节万万岁、让我们的春节永永远远呢?

生1:永远有中国。

生2:祖国强大。

师:那怎样才能让祖国强大呢?

生1:我们要最好打!

生2:我们科学要最先进!

……

这样的教学,这样的讨论,孩子们的自豪感油然而生,一句“怎样才能让我们的春节万万岁、让我们的春节永永远远呢?”让孩子们心中渐渐生出浓浓的责任意识,如何让春节再长四千岁?让中华民族再多一个五千年?再多十个五千年?再多……让中华民族永远屹立在世界之巅,这是我辈之责任啊!民族自信转化为民族责任感的目标水到渠成,中华民族复兴之梦、复兴之责的种子在这一刻就落在学生的心中,生根发芽指日可待。

三、实践探究,重构个体经验世界

课程教学是否取得实效,一个重要的标准就是看学生是否完成对于知识经验的重构。对一年级第一学期的学生来说,重点就是通过日常生活经历养成规则意识和良好的习惯。我们可以让学生在实践探究中,达成这一教学目标。

片段3:贴一贴

师:贴对联是我们过春节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习俗,不过,贴对联是有讲究的,你知道吗?

生:从右边贴起,从右边读起。

师:你的传统知识真丰富!是的,对联要从右边读起,这是读对联的规矩,我们必须遵守。

师:老师手里就有一幅对联,让我们一起贴,好不好?

(师生模拟,在黑板上贴对联)

片段4:演一演

师:过春节我们都会和爸爸妈妈一起去亲戚朋友家拜年,要注意些什么呢?(提示:在言、行、举、止方面,如:说话、行动方面)

生1:入门前要和主人打招呼。

生2:说一些吉利、祝福的话。

生3:不乱动别人家的东西。

……

师:下面,请同学们分小组,自己扮演,表现去亲戚朋友家拜年的情景,好吗?

(学生开展扮演活动,师相机指导)

片段5:想一想

师:春节不但有许多好吃的、好玩的,还有许多习俗和讲究呢。这些礼仪和讲究啊,我们是应该懂的。比如,放烟花、炮竹,你知道有什么规矩吗?

生1:和父母一起才能玩。

生2:小学生不能放烟花、炮竹的。

生3:有些地方是规定不能放的。

……

师:对了,一年级的我们年龄比较小,所以不能玩烟花炮竹,可以看父母放。但有些地方是禁止燃放烟花炮竹的,那我们就不但自己不玩,还要提醒父母也不能放,做个懂规矩、守法律的好公民。

通过几个小活动,在老师和学生的共同参与中,让学生对春节中的一些“讲究”有了认识,知道了春节探亲访友的“规矩”,更了解了节日中不可触犯的法律。如此,相关节日需要遵守的规矩,很简单就渗透到孩子的幼小心灵中,孩子的经验也就完成了重构,这比起我们机械地讲述自然更有效。

破解历史题材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难题,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们要坚持从儿童的世界出发,回归儿童生活,帮助儿童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经验,才能让课程教学真正取得实效。

(作者单位:广州市南沙区金业小学广东广州 511458)

责任编辑 徐向阳

猜你喜欢

习俗对联重构
长城叙事的重构
重构
学科哲学导向的高中历史教学重构
巧出对联
贴对联
解缙二改对联
基于FPGA的动态可重构系统设计与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