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读但是读不下去
2018-01-10肖尧
肖尧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手不释卷”,我们的祖先常这样鼓励我们读书。确实,一卷在手,天下我有的气势,估计每个人都会在阅读中有体会:那是一种遇到喜爱的,与自己心灵相通,又带给自己智慧和思考的书籍之后的豪情。但很多时候,面对各类人物推荐的名著名篇,面对名列榜首的各类精品书籍,我们几次三番鼓起勇气,但没翻一页就昏昏欲睡,再次下定决心一字字读,但还是无奈地读不下去,最后喊出“臣妾做不到”。但在“做不到”之余,又暗暗心生慚愧:如此经典,该有多少精华的思想,无双的智慧,我竟然无法获取……
但放弃真的是错误的?有什么办法可以治愈我们的厌读症?本期,且听小编们说,想读但是读不下去之后,我们还可以如此选择——
“魔幻”的名著 @心 芸
中文系的必备课程中有一门《外国文学》,其中“魔幻现实主义”的名头深深地吸引了我。还记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颁奖词:“《百年孤独》乃是过去五十年来所有语言中最伟大的杰作。”还有那被誉为“再现拉丁美洲历史社会图景的鸿篇巨著”的溢美之词更令我迫不及待地想一睹为快。
当翻开那神秘的南美洲巨著时,我被奇幻的言语叙述绕晕在了葳蕤的热带森林里。神秘莫测的大自然、混乱跳跃的时间叙述、原始而陌生的印第安习俗、诡异的宗教、每个人苍凉凄惨的结局,加上那来来回回出现的冗长的姓名,看着便莫名“孤独”起来。
可是,它是皇皇巨著啊!作为中文系学生,怎么能不看看《百年孤独》呢?硬着头皮,再次翻开,但没看几行便又溺亡于热带雨林的沼泽中,故事在讲什么?到底在讲什么?经历了几次心理挣扎,我默默地败下阵来。
好吧,我承认我没有读外国文学的基因,也意识到了自己的短板。可人各有异,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兴趣点,何必对所谓经典趋之若鹜呢?世人心中的经典未必适合你,你心中也可以有自己的经典。我喜欢古代文学,喜欢读《红楼梦》,小说里人物生活的点点细节都可考究,句句言辞都可作谶语。林黛玉的《葬花吟》,质本洁来还洁去,血泪怨怒凝聚,是我不变的挚爱。但,又有多少人觉得她矫情呢?
对于一本屡次想读但读不下的书,我建议你,抛弃它,找到自己真正的兴趣点,读那些你真正想读的书。下面给大家列一下那些年小编读不下去的书,对了,我读不下去的是不是有点太多了——
《追忆似水年华》《呼啸山庄》《红与黑》《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三国演义》《儒林外史》《时间简史》。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寒 云
从小,其实能读的书并不多,零零散散的,大多是寻章摘句,这儿读一点,那儿读一点。大规模地系统地读书始于大学期间,也因为那时候有了大块的时间,而开始的节点是在高考后。面对两个多月的悠悠假期,便想着读读书,想来想去,高中三年学了好几篇《史记》里的文章,里面记载的很多东西也都熟知,因为读过《东周列国志》,但是,居然从来没有过读《史记》的想法,吃惊之下决定找来一读。但是真的开始读的时候,面对西汉时的文言,面对繁杂的诸侯国历史演变,不禁感到艰涩不已,除了帝王本纪、诸侯世家、将相列传等故事性强一些的,很多地方都读不下去。至于天官书、河渠书、平准书,读起来更是艰难极了。我几乎是硬着头皮坚持读完的,因为我知道一旦放下,心里总会结着一个疙瘩,必然还得再读,而再读又必然从头读,很有可能又读不下去,陷入死循环。
印象比较深的读不下去的书,还有米兰·昆德拉的《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至今我都想不起来到底是一个什么故事,只记得主角叫托马斯和特丽莎,托马斯后来因为反战去过越南参加请愿团。除此之外,什么都不记得了。有时想想,自己可能是为了读完而读完,如果放下,有一天再拿起来重读,随着阅读经验的增长以及知识的丰富,或许你会更顺畅地读下去。
人不能永远待在舒适区,阅读也是一样,永远都读那些浅显易懂的书,那么你永远都停留在浅显的程度。经典之所以为经典不是没有道理的,它所蕴含的思想性以及对人类对世界的态度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所以,虽然我至今还没有读《尤利西斯》《追忆似水年华》《瓦尔登湖》,但我知道,总有一天,我会读的。不畏惧读不下去的书,才是正确的读书态度。
飘啊飘 @肖 尧
我曾在很多场合,无数次说过,我最喜欢的名著是《飘》,没有之一。郝思嘉的缺点震慑我,郝思嘉的优点点醒我。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越看越爱,越爱越看,无法自拔。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也践行着郝思嘉的精神,受用不尽。
但除了《飘》呢?那么多的精神,那么多的智慧,我为何很少汲取?仔细想来,真的是心有余而力不足。著名的《瓦尔登湖》,梭罗的理想生活,几番想汲取,几番拿起又放下。《三国演义》讲历史与战争与权谋,梳理几遍,拿起一页翻十多天。《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保尔·柯察金的故事,看题材就失去了兴趣。《百年孤独》,那个经典的开头之后呢?再也读不下去了。诸如此类,不胜枚举。
怎么办?我曾有一段时间,自责不已。但日子照旧,不想读的还是没走进我的视野。可是,真的对人生和生活有影响吗?想了很久,答案是:没有。理由是:每个人的知识结构不同,所处环境不同,思维方式不同,逻辑思维路径更不同,这导致我们肯定存在知识盲区,也会自然生发对一些作品无感的神经。
无感,佛家曰无缘,那便找有感的来读,它们会顺应我们生命的泉流,一路顺畅地汇入大海,厚积薄发,专业自成。不在严苛的规定和所谓的推荐里阅读,而是顺应自己,飘啊飘,也会真正滋养自我,润泽生命。
追忆青春年华 @明 灯
若说死活读不下去的名著,印象最深的莫过于《追忆似水年华》。
《追忆似水年华》整部作品没有中心人物,没有完整的故事,没有波澜起伏,没有贯穿始终的情节线索。它大体以叙述者的生活经历和内心活动为轴心。作者普鲁斯特将毕生所学所思,都融汇到这一本书里。作为古典时期的最后一位伟大作家,他继承了雨果、巴尔扎克们百科全书式的小说观。因此他的书里囊括了美术、音乐、军事、词源学、心理学等各方面的知识和见解,这也是我们对其望而却步的原因。
而当一个作家的文学功底达到一定程度时,他的著作往往会渗透进哲学。比如说《红楼梦》,其经典名言“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赤条条来去无牵挂”,以及“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这些都是曹雪芹对人生、对世界的哲学思考。《追忆似水年华》和《红楼梦》之所以是小说而又不仅仅是小说,也正在此。
有些书看不下去,也许是因为自己的阅历和环境,看不下去就放到一边,等想看的时候再看。很多书是过几年拿出来再翻翻,忽然就喜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