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民阅读时代 快餐、正餐相得益彰

2018-01-10

东方企业家 2018年1期
关键词:正餐快餐文学

2017年最新一期《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6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7.31亿,手机网民规模达6.95亿,网络文学用户规模达到3.33亿,较2015年增加3645万,占网民总体的45.6%,其中手机网络文学用户规模为3.04亿。

“数字化”、“快餐化”已成为我国现阶段全民阅读最显著的特点和趋势。作为出版业的新人,紫图图书心理学部执行编辑冷绯凌同样也是网络阅读习惯用户中的一员,在她看来,“存在即是合理”,上下班地铁上的两小时“数字快餐”如今已成为她每日学习、更新资讯的重要渠道。“这么一大块的时间,站着发呆肯定是不行的,捧一本大书细细研读也不太现实,很重暂且不提,首先要有足够宽敞的空间让我能够把书展开吧,展开之后还得能安静地读吧,可是如果看得太投入坐过站怎么办?所以,这个时候啃一些文化‘零食最合适不过,看一些简短的资讯,读一些小短文小故事。同理,很多时候,人们可能会因为生活压力或者各种限制,最明显的是时间和心情,不会想去看一些太深沉有内涵的东西,他们阅读可能就是为了放松、打发时间、了解一些时事快讯。”

另一方面,从文化视角来看,“数字化”促进了阅读资源在数量上的猛增,内容格调上越来越“流行”,由此也产生了不少“畅销书”与“严肃文学”的鸿沟之争。对于前者的一味拒绝,在《新周刊》副主编唐元鹏看来并不可取,“过去的‘伤痕文学诞生于社会转型期,人们对于知识的渴求、价值观、思想潮流等都呈现出了爆炸式的需求,严肃文学、传统文学也因此成为先行。就当时而言,它们就是流行文学了。而如今我们认为是经典的金庸的作品,当年也出现了大量关于武侠小说该不该看的争议。所以说,对于‘流行文学的界定并非是一尘不变的,也就不该完全排斥它。”

“快餐文化”的便捷体验让不少繁忙的上班族们受益颇深,但与此同时大量内容缺乏内涵、深度,长此熏陶之下使人丧失思考力等问题也一一浮现。

“工作餐可‘快,但单独来说阅读,还是要以‘正餐为先”,对于“慢阅读”的追求,冷绯凌始终保持着对于纸质文学的钟爱,“静下心来读一读那些更深邃的东西,让在快节奏生活下已然浮躁的心有机会沉静下来,也让我们‘思考的技能偶尔出来透透气。有些书虽然十几万字,但看完之后一切烟消云散,比如一些网络小说。可能看的时候我们会觉得情节很有趣,会沉浸其中,但我们读完之后可能连主角的名字都会忘记,转而把热情又投入到另一本有趣的小说里了。但有些书,很薄、很短小的一本,可要看完它你可能需要很长时间。比如圣埃克絮佩里的《小王子》、杨绛的《我们仨》,还有龙应台的《目送》,这样的书,让你不舍得一目十行,不是因为每个句子都是哲理,而是每个句子都是生活,都值得细细品味,而且越品越有滋味。”

所谓“快餐化”的网络阅读和纸质阅读从来都不是厚此薄彼的關系,尽管前者有它不好的地方,但也不完全是无意义的存在,而传统阅读方式中的“黄金屋”我们更是不能丢掉。这就好比,有手机有平板电脑了,还是有人在书店里乐此不疲;有外卖有快捷旅店了,依旧不会阻碍我们对于星级酒店的向往。艺术源于生活,真正的文学艺术品读必定也会是细细体会之后方能有所感悟,读者不能只吃“文化快餐”,平台和渠道亦不能“只卖快餐”,唯有相辅相成,才能在与时俱进的同时,将具有更深厚文化底蕴的经典和精品力作全方位呈现,这样的精神食粮也才更有价值。

除了“快餐”与“正餐”之争,在交流中郑熙青还提到了文化大餐如何营养均衡的问题,她认为,不止快餐化阅读不营养,单一化的阅读也是不营养的,想让文化大餐健康,还是应当拓宽自己的阅读面,让自己的阅读结构更多元。这一观点与目前在大学任教汉语言文学专业的C老师不谋而合,他告诉笔者,自己经常会在学期的第一堂课上给大家列出一些候选书目,作为本学期的课外阅读内容,内容涵盖文史哲经理化工等多个方面。“也不必都去精读,翻过之后觉得有兴趣了,再精读也不迟,因为我的目的就是去拓宽大家的阅读面,尤其是去接触一点自己原来不了解、甚至不喜欢的内容,说不定接触过后就喜欢了,或者是提供了自己一个更全面的看待问题的视角。”

猜你喜欢

正餐快餐文学
一只鸡的IPO
街头“诅咒”文学是如何出现的
心甘情愿,掉进零食的陷阱
文学小说
印度人不爱正餐好零食
承诺,不过是甜品
承诺,不过是甜品
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