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手中的线条“动”起来

2018-01-10洪春婵

新一代 2017年14期
关键词:美术教学线条

洪春婵

摘 要:一个儿童的表现技能,特别是绘画性的表现技能,提升的空间建立在小孩子能够将造型艺术中记录性的表现痕迹认知为“符号”的基础之上。这就是说,小孩子在知觉生活里的物象形态的时候,可以从中提炼出美术学科要素,并能够有主动地表现诉求。

关键词:儿章;线条;美术教学

一、儿童喜欢用线条表现

线条,是儿童知觉生活后表现造型最重要的美术学科要素。如何画出线条,如何画自己需要的某种线条,都是小孩子在小学期间需要学习的能力发展内容。

很多时候,孩子们用绘画的方式对事物形态进行整体经验把握,基本是借助于线条描绘这种隐喻性的符号,美术老师把这样的表现称为“儿童线描”。例如:不同的笔画出非常圆润流畅的线条,是孩子确立物象形态的一种独特心里知觉,他们认为,画面的形态应该“像”个什么。而用转折的、颤抖的、断续的、交叉变化的线条画出形态,使其与真实的物象产生了陌生感的时候,儿童的心理知觉就会产生波动,他们会在内心里说“我的画已经不像生活里的物体了”。

美术教师在教学的时候,知道儿童美术教学有线描的表现形式,但却不太明白如何引导小学生进行线描表现。于是从小学一年级的美术课堂上,大多数教师只是按照教材的课题顺序去传授,缺乏对儿童线描表现的研究性指导。所以教师可在需要所使用的教材基础上,自主地为儿童的线造型能力发展设计单元教学训练,有意识地将不同的线描表现训练贯穿于课题中,而且每个课题都有相应的联系,每节教学逐渐增加有一定难度的线条构成训练。如《鱼儿游游》这一课,线描的练习要与课题的主题关联,我安排一年级的小学生用3-5分钟的时间练习各种线条。拉长线、画粗线、短线、波浪线、曲线等,大爱心、小爱心、大圆小圆,引导孩子由内而外,逐渐缩小。这样既让孩子们练习了线条的流畅感,又放松了小手、腕部、胳膊的肌肉,为下面深入进行的表现环节奠定基础,才能改变儿童造型能力不足的问题。

二、线条原来是这样出现的

(一)学习“看见”后的表现。线条,是最普通的美术学科要素。任何图像在映入人们眼睛里的时候,其自身是不可直接显现“线条”这个概念的,包括最基本的物象轮廓线,在人们的常态思维中也没有这样的认识脉络。例如:看到一幅表现花的摄影作品,美术教师要引导孩子们在其中发现线条,随即思考自己应该如何以线条的方式表现花,然后,再思考可以有多少种线条表现方式等,这是我们老师要教给孩子们的知识与技能。

(二)图像怎样转化为表现。在课堂美术学习活动里,教师引导学生发现、看见物象实体中线条的存在,眼睛能够感知到线条在物象的何处。在这一基础上,每个学生根据自己体验到的独特知觉,将其转化为自主动手的表达过程,立刻形成具有自己个性的画面。这个“看见”的过程丰富起来,美术教学的功率便开始实现。如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3课的《蔬果的剖面》、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的第5课《静物写生》,让学生在图像或实物的写生观察中寻找、提炼、表达线条,就是一种观察能力转化的引导性训练。他们才能真正地达到“看见”的能力水平。因此在儿童美术教育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完成的任务是:图像提炼——现实物体的提炼——符号语言的多向知觉——多选择的自主表达。

美术教师引导学生对物象形态进行一种整体视觉经验把握的时候,孩子们需要通过亲身感受才能识辨出来。因此,在引导儿童时需要注意以下方面:

线条的基本脉络有:物体的轮廓线、物体的纹理(线),物体的转折,物体与物体之间的遮挡(线、想象空间的形态组合),物体与环境的关系中存在的形态构成。通过对这些不同层次线条的认识,逐步提高小学生对线条提炼的敏感性。

表现线条的基本脉络有:勾勒法(单线勾勒、双勾线),点、排线,勾勒结合法,黑白构成法等。如根据不同主题的摄影图片,安排一定的课时,进行多种表现形式的练习,加强孩子们表现的熟练性。

三、线条与形态不是临摹出来的

在日常小学美术课堂上,我们经常见到的教学方式是教师让学生们对范本(范图)进行单一临摹。从小学一年级开始,美术课堂教学最为缺乏的就是创造性的表现。回归到对线条与形态这个具体问题上,美术教师需要明白:线条与形态不是临摹出来的。

创造与模仿是两个性质截然不同的目标取向,小学美术如果不能坚定地由教材开始定位“创造”这个目标的话,这门课程就毫无存在的价值与意义。无论是工具、材料介绍,还是形态、色彩的认知学习,或是用线条进行基本的表现,美术教师都需要将创造性表现纳入课堂教学设计,而不是将模仿式的学习当做主体。

四、线条可以这样表现

新课程改革后,自画像的学习内容出现在一年级的教材里,如《我的新朋友》。不少老师发牢骚说:“这样的表现太难了,学生根本就不会画自画像,更别提画新朋友了。”对于这一内容,美术教师还是要打破教材的结构,重新构思教学思路。

课堂上我利用教学游戏,打破了美术学科表现的规范。现在班级里都有“班班通”,我用电子笔在屏幕上用线条在空白的文档上随意画画,孩子们都感受到线的随意性与变化性,自画像就在我的“隨意”线条中慢慢呈现出来。我提示学生看看哪些地方老师可以把它变成“嘴巴”“鼻子”“眼睛”“头发”……,就加强几笔,于是,一个小女孩的形象就跃然纸上。孩子们对于自画像这一主题就更喜欢,也乐于用各种线条进行表现。观念变,教学变,学生变,结果变。

在儿童美术教学中,应该以儿童的天性为尺度,特别是应该强调以保护孩子的这种天性为基础的“教”,为孩子潜在能力的释放搭建一个平台。孩子们没有创造力是因为他们在课堂上的知觉体验没有被触发。所以,要唤起儿童们的知觉体验,其核心不是单一地临摹什么,而是在美术课堂上让他们发现什么,让他们手中的线条真正“动”起来。endprint

猜你喜欢

美术教学线条
线条之美
线条的秩序美
精致线条
搞好幼儿美术教学,促进幼儿智力发展
谈高中美术教学渗透健康审美意识之优化策略
简笔画在初中美术教学中的运用
幼儿美术教学回归生活探究
大可:把线条玩到极致
烧脑的线条
舞出线条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