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资讯

2018-01-10

石油知识 2017年6期
关键词:页岩油田石油

资讯

中国石油学会专家科普报告会暨赠书仪式在西北大学举行

2017年10月17日,中国石油学会专家科普报告会暨赠书仪式在西北大学召开。中国石油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周抚生,科学普及教育委员会秘书长齐树斌、副秘书长康剑,中海油研究总院勘探研究院副院长张功成,西北大学副校长王正斌,西北大学地质学系主任华洪出席。西北大学地质学系的师生100余人参加报告会。

活动由西北大学博物馆副馆长陈理娟主持。西北大学副校长王正斌致欢迎辞。中国石油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周抚生进行讲话。周抚生首先代表中国石油学会及中国石油学会理事长赵政璋对西北大学建校115周年表示热烈祝贺,感谢西北大学对中国石油学会的支持,让中国石油学会借西北大学115周年之际,举办科普大讲堂及科普报告会,并向到会人员介绍了赵政璋理事长所撰写的《我的石油梦》以及中国石油学会编写的《中国石油学会科普教育基地宣传册》。之后,举行了赠书仪式,周抚生代表中国石油学会将这两本新书赠送给了西北大学。

赠书仪式

赠书仪式后,专家科普报告会正式开始,由中海油研究总院勘探研究院副院长张功成作主题为“中国深水油气成藏理论与勘探”的报告。报告会反响热烈,同学们纷纷表示受益匪浅,决心以新的状态投身到中国石油工业科技创新的大潮之中。

(中国石油学会 叶楠)

大庆油田:数字油田建设步伐加快

近年来,大庆油田通过对标先进水平,加强顶层设计,以油气生产物联网建设、云计算数据中心建设、ERP和生产经营辅助决策系统为重点,不断加快信息化建设步伐。

截至目前,大庆油田信息化建设共开展了油气生产物联网建设,低成本物联网系统新技术研究,天然气一体化生产指挥平台建设,ERP系统运行维护和系统应用集成实施,大庆油田地理信息系统(A 4)建设,中国石油采油与地面工程运行管理系统(A5)建设,大庆油田生产经营管理与辅助决策系统(DQMDS)建设与应用,移动办公平台建设与应用,大庆油田云计算数据中心建设,群众性创新创效集成共享信息平台建设等10项工作。通过这10项工作,大庆油田生产信息化含量越来越高,工作效率明显提升。

下一步,大庆油田将继续以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和移动应用为重点,加快推进重大信息项目建设,构建“勘探与开发一体化、地上与地下一体化、经营管理与指挥调度一体化”的信息化新格局,基本建成“数字油田”。

(黑龙江日报 张云普)

冀东油田:钻采工艺研究院研发新型阻垢型压井液

前不久,冀东油田钻采工艺研究院科研人员成功完成新型阻垢型压井液渗透率恢复值的测定。至此,该体系室内实验与性能评价工作全部完成。

冀东油田以前使用氯化钙加重压井液,但在进行压井作业时,容易与碳酸氢钠型地层水产生沉淀、结垢,造成水井管柱堵塞、测调成功率低和油井储层伤害、产能下降。为避免氯化钙加重压井液作业结垢,冀东油田采用甲酸盐体系压井液,然而成本高昂。

为降本增效,钻采工艺研究院成立专题攻关组,开展190余组室内实验,先后对阻垢剂类型、浓度、有效时间、压井液渗透率恢复值等进行室内评价,成功研发出适合冀东油田油藏特点的新型阻垢型压井液体系,阻垢率达85%以上,沉淀和垢样呈絮状、易分散,可随流体流动,不易堵塞井筒和储层。与同等密度的甲酸盐压井液相比,成本下降30%以上。

冀东油田新型阻垢型压井液的研发,对安全压井、降低作业成本、减少储层伤害提供了有效途径。

(中国石油新闻中心 郑淑媛)

吐哈油田:突破举升瓶颈提高稠油采收率

吐哈油田鲁克沁采油厂技术人员大胆试验新工艺,突破稠油吞吐井举升技术瓶颈,精细组织注气运行,有效提高了稠油采收率。

不断完善吞吐工艺,提高举升效率。针对注气吞吐后抽油泵气锁、气蚀等突出问题,鲁克沁采油厂积极开展技术调研及新工艺试验。通过油藏埋深、地层物性、地层压力等参数预测注气最高压力,制定注气压力预测图版,配套相应注气管柱工艺,大幅降低封隔器使用比例,同时创新应用强启闭杆式防气泵,注气井抽油泵泵效达到62%,较去年注气初期提高20%,有效解决了抽油泵气锁问题。另一方面,试验单游动阀+双固定阀抽油泵,优选固定凡尔球材质,减小气体冲蚀作用,遏制抽油泵气蚀问题。

持续优化作业设计,实现降本增效。针对减氧空气吞吐注气材料及作业费用较高的问题,技术人员打破常规,积极优化工艺设计。配套应用三种压力等级注气管柱,结合注气要求及作业井史,优化井筒准备作业工序,截至目前优化应用41口井,节约作业及材料费471万元,简化作业工序55井次,节约作业费用250万元。

高效组织机组运行,确保无缝衔接。目前,有11套注气设备正常运行,其中9套设备实施油井减氧空气吞吐,2套设备实施水井气水交替驱。结合全年及月度注气计划,油田坚持“三提前、三把控”原则,实现注气运行无缝衔接。

(中国石油网 安凤霞)

吉林油田:井下节流分析治冻堵

吉林油田针对气井水合物冻堵治理研究成功的井下节流分析工艺,不久前室内实验阶段已经完成,经过有效分析,科学选择地层,确定在英台气田进入现场应用,将为气井增产提供有力技术支撑。

吉林油田气井生产过程中普遍产水,生产压力高,产气量低,在井筒内常常发生水合物冻堵情况。常规防止水合物生成的方法日常维护成本高、效果差,并且容易造成污染。

针对这一情况,吉林油田科研人员到苏里格气田对其排水采气工艺进行调研后,利用现有的Fluent软件,进行井下节流流场模拟,分析流场中各参数变化规律,找到影响井筒流体节流过程中压力、温度、气体流速及密度等流场不断变化的因素。同时,利用PVTsim软件对井筒内水合物生成情况进行预测,形成一套完整的气井节流分析方法。这套方法可以利用地层温度破坏水合物的生成条件,在水合物防治方面取得很好效果,且能够提高气井挟液能力。深秋已至,气井冻堵几率将会增加,吉林油田将加快现场试验步伐,提高气井生产效率。

(中国石油网 张天鹤)

长庆油田:微生物处理油泥技术规模化应用见成效

最近,长庆油田油气院研发的微生物处理油泥技术,在陇东油区12个存放点一次性处理油泥1500余吨。经检测,土壤中含油率达到国家颁布的数值标准。据统计,应用这项技术已累计无害化处理油泥2万多吨,每年千余个井场的土壤得以改善,有效保护了当地环境。

近年来,长庆油田科研人员提取黄土塬区土壤微生物的DNA,基于PCR-DGGE分析石油污染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群落和区系变化规律,检测到49种细菌、58种真菌,发现了17株石油烃降解优势菌种,构建了以本源多菌属为主的高效石油降解复合菌群,及适应不同油区的菌剂体系,奠定了黄土塬区石油烃微生物降解的理论基础。

通过大量试验,科研人员找到了提高微生物降解效率的有效方法:石油烃类微生物在p H值为6至9时,最适宜降解温度为30摄氏度,含水率40%至45%降解效果最佳;研发出具有对酶活性有激发作用、可增强酶活性的两类微生物营养液体系,使脱氢酶活性增强15%至25%;基于化学螯合的重金属钝化技术,有效控制了重金属离子对降解菌的毒性作用,使降解菌活性提高1倍。

同时,根据油泥来源及产生量的不同,形成了“堆肥处理法、预制床耕作法、生物反应器法”三种工艺方法,地耕法机械化和堆肥法工厂化两种处理模式。生物反应器环境条件可控,处理周期20天至30天;堆肥处理法或预制床耕作法联合植物修复,环保数值达到石油行业标准。

目前,这项技术获授权8项发明专利,已形成2项行业标准、3项企业标准,并获得国家环保部、甘肃省科技进步奖。甘肃省科技厅评价这项技术“具有创新性,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中国石油网 张峰)

中原油田:钻探投产27井增油9000吨

中原油田加大东濮凹陷老区勘探开发力度,力争老油田勘探突破油气稳产,今年年初以来在该区域部署开发井53口,完井35口,投产27口,平均单井日产5.6吨,累计产油9100吨。施工过程安全高效优质。岗位职工在下一步的工作中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动力,全力搞好开发投产工作,为国家能源建设做出更大贡献。图为10月24日,钻井三公司50498钻井队在油田重点评价井卫454井更换钻头,进行二开钻进。

(科技日报 马洪山)

胜利油田:新技术填补国内行业空白

近日,胜利油田石油工程技术研究院“凸轮集流式稠油产液剖面直读测试仪”获国家知识产权局发明专利授权,这项发明填补了国内稠油开采测试领域的一项空白。

随着油田开发进入中后期,生产测井的重要性日益明显。由于热采井具有独特的井筒结构,且测试区在抽油泵以下油层,无论采用过泵测试还是环空测试,测试工艺都比较复杂。目前,国内各油田对稠油热采和汽驱井的产液剖面监测缺乏有效手段,致使油田稠油产层的产出程度模糊不清,生产情况盲目且被动。

针对上述难题,技术人员开发设计了凸轮集流式稠油产液剖面直读测试仪,可有效反映产层动态、摸清断块构造,为油气资源开发提供有力依据。据了解,以该测试仪形成的测试技术不仅为油田实施卡堵水、调整注采方案等提供可靠依据,还为油田其它措施改造以及各类油层开发效果评价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齐鲁晚报 邵芳)

惠州石化:入选国家智能制造试点示范

近日,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布了2017年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名单,中海油惠州石化有限公司(下称惠州石化)基于工业互联网的智能炼厂试点示范项目成功入选,并同时入选工业互联网应用试点示范。惠州石化成为自国家开展智能制造试点示范以来中国海油首个入选企业,也是2017年石化行业唯一双示范企业。

惠州石化坚持“战略导航、业务驱动、I T引领”工作方针,在继承“一个平台,两个网络,三层应用”的“数字炼厂”基础上,紧紧围绕中国海油建设中国特色国际一流能源公司和炼化产业集约发展的战略目标,以供应链管理为主线,以生产运营为核心,基于“六有工作法”最佳业务实践,开展工业互联网与工业大数据集成创新应用,努力打造绿色生产、卓越运营、可持续发展的智能炼厂,实现由国内领先到世界一流跨越,通过示范效应,引领流程行业智能化发展。

智能炼厂项目实施后,公司生产装置自控率达到95%以上,生产数据自动采集率超过98%,生产操作平稳率达到99.9%,综合能耗下降15%,生产效率大幅提升,运营成本逐年下降,累计取得可计算经济效益6.36亿元。

(中国海油报 付鑫鹏)

延长石油:页岩气超临界二氧化碳压裂获得成功

前不久在北京召开的国家重点基础研发计划(973计划)“超临界二氧化碳强化页岩气高效开发基础”阶段成果总结暨研讨会发布消息今年在“延长石油国家陆相页岩气示范区”进行了我国乃至全球首次陆相页岩气超临界二氧化碳压裂现场试验并取得圆满成功。

中国工程院院长周济、国家科技部高科技研究发展中心主任刘敏及中国工程院、中国科学院的院士专家出席会议。

当日,项目首席科学家李晓红院士汇报了主要研究成果与现场试验进展情况,延长石油集团汇报了现场试验情况。经过讨论,与会的11位中国科学院与中国工程院院士一致认为,该项目在延长石油实施的陆相页岩气超临界二氧化碳压裂现场试验取得圆满成功,表明我国在超临界二氧化碳高效开发页岩气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在这一领域走到了国际前沿,有望开辟一条绿色、环保、高效的陆相页岩气开发新途径,为我国其他致密油气资源的高效开发提供借鉴,并推动相关学科的发展,是我国能源科技研究领域又一项代表性成果。

据悉,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超临界二氧化碳强化页岩气高效开发基础”项目于2013年10月由国家科技部正式立项,武汉大学、重庆大学、延长石油集团等9家单位共同承担。项目研究人员通过超临界二氧化碳破岩、压裂增渗、置换页岩气机理等方面的基础研究与关键技术攻关,形成超临界二氧化碳强化页岩气高效开发理论体系和技术方法。具体技术是将液态二氧化碳注入页岩气井下。当温度和压力处于31.1℃、7.38兆帕以上时,二氧化碳就处于超临界态,此时它既有气体的低黏度、超强的流动性和渗透性,又有液体的高密度。页岩对二氧化碳的吸附能力是吸附页岩气的4—20倍,超临界二氧化碳能将井下的页岩气挤出。

延长石油作为项目主要联合单位,承担着项目室内研究成果向现场应用转化的任务。为了验证相关研究成果,项目组于今年6月在延长石油的延2011井进行了我国首次页岩气超临界二氧化碳压裂现场试验,并取得圆满成功。

(延长石油网)

海油工程:获评科研创新平台

前不久,海油工程海洋油气生产装备技术工程中心被天津市科学技术委员会评为市级科研创新平台。未来,海油工程将成为天津市建设国家海洋经济科学发展示范区和蓝色经济区的有力支撑。

海洋油气生产装备技术工程中心由海油工程牵头联合天津大学、天津理工大学共同组建,下设3个研究部、2个研究中心、2个实验室,形成了以企业技术中心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目前,中心承担各类科研项目共计209项,包括国家科技重大专项、“863计划”“973计划”、工信部课题、总公司项目等,主要研究新型高效低成本边际油田开发技术,深水浮式系统设计、建造、安装关键技术,精品化的油气生产平台设计体系等。自2015年5月成立至今,中心已完成各类科研成果转化71项。

(科普时报 裴红英)

猜你喜欢

页岩油田石油
石油石化展会
碳中和油田的未来之路
我国海上全新“绿色油田”建成投产
我国海上油田新发现
奇妙的石油
延长石油:奋力追赶超越 再铸百年辉煌
掘金油田环保
页岩气开发降温
我国页岩气可采资源量初步估计为31万亿m3
页岩气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