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季南排河附近海域无机氮分布及变化特征探讨
2018-01-10刘淑君李建敏冯春辉殷丽娜
刘淑君,李建敏,冯春辉,殷丽娜,刘 超
(国家海洋局 北海海洋工程勘察研究院,山东 青岛266061)
南排河位于河北省黄骅市东部,位于渤海经济圈的中心位置,东临渤海,北依京津,南接黄骅大港,周边以海洋捕捞、水产养殖、海洋运输等为经济支柱,在发展海洋经济的同时,也给南排河海域带来了一定程度的污染,给周边的环境带来了压力。其中以无机氮的污染尤为突出。
近年来,有关无机氮污染的研究屡见不鲜,主要集中在河口及近岸海域[1-6],而对于南排河海域无机氮污染的研究却很少,本文以2012—2016年在南排河海域进行的无机氮环境质量跟踪监测数据为基础,研究了南排河海域春秋季无机氮的分布特征以及变化,以期为南排河海域环境质量状况及环境保护提供数据支撑。
1 材料和方法
1.1 调查区域
本文采用2012-10,2013-04,2014-09,2015-09,2016-06在该海域进行的跟踪监测资料,调查范围为117°36'~117°54'E,38°21'~38°39'N,共设26个站位(图1),现场采集表层水样,用0.45μm醋酸纤维滤膜过滤水样,分别测定硝酸盐氮、亚硝酸盐氮、氨氮的质量浓度。
1.2 实验方法
测定亚硝酸盐和铵盐质量浓度的实验方法采用《海洋监测规范:第4部分 海水分析》[7](GB 17378.4—2007)中的萘乙二胺分光光度法和次溴酸盐氧化法;测定硝酸盐质量浓度的实验方法采用《海洋调查规范:第4部分 海水化学要素调查》(GB/T 12763.4—2007)[8]中的锌-镉还原法。
图1 调查站位图Fig.1 Surveying stations
亚硝酸盐氮的测定:1)每个站位各移取50.0 m L已过滤水样于比色管中;2)各加入1.0 m L磺胺溶液(10 g/L),混匀,放置5 min;3)再各加入1.0 m L盐酸萘乙二胺溶液(1 g/L),放置15 min;4)在波长543 nm下,测定吸光值。
硝酸盐氮的测定:1)每个站位各移取25.0 m L已过滤水样于比色管中;2)向每个比色管中加入5.0 cm×3.0 cm,纯度为99.99%的锌卷;3)加入0.5 m L的氯化镉溶液,迅速放到振荡器上,振荡10 min,振荡后将锌卷取出;4)各加入0.5 m L磺胺溶液(10 g/L),混匀,放置5 min;5)再各加入0.5 m L盐酸萘乙二胺溶液(1 g/L),放置15 min;6)在波长543 nm下,测定吸光值。
氨氮的测定:1)每个站位各移取50.0 m L已过滤水样于比色管中;2)各加入5 m L次溴酸钠溶液5.0 m L;3)各加入5.0 m L磺胺溶液(2 g/L),混匀,放置5 min;4)再各加入1.0 m L盐酸萘乙二胺溶液(1 g/L),放置15 min;5)在波长543 nm下,测定吸光值。
2 结果与讨论
2.1 质量浓度
南排河海域无机氮质量浓度5次调查结果如下:2012-10变化范围为201.5~403.7μg/L,平均值为(339.1±46.5)μg/L;2014-09变化范围为167.9~287.3μg/L,平均值为(246.6±31.3)μg/L;2015-09变化范围为259.1~290.8μg/L,平均值为(275.8±7.4)μg/L;2013-04变化范围为139.8~251.5μg/L,平均值为(213.9±26.7)μg/L;2016-06变化范围为203.9~256.4μg/L,平均值为(229.5±14.0)μg/L(表1、图2)。
2013-04调查为4月底至5月初取样,2016-06调查为6月取样,由于2016年调查较接近春季,且温度变化不大,为了便于对比本实验,把2016-06调查归于春季调查。春季无机氮平均质量浓度变化范围为213.9~229.5μg/L,2016-06和2013-04该海域无机氮质量浓度相近。秋季无机氮平均质量浓度变化范围为246.6~339.1μg/L(表1、图2),2012-10该调查海域的无机氮质量浓度值较其他年份明显要高,且变化范围大,主要是因为2012年雨水偏多,大量的地表污染物随雨水流入近海,造成无机氮出现高值,其中1,2号站和19号站分别位于调查区域最外侧的西北和东南侧,水质状况较好,其余23个站的无机氮质量浓度达到300μg/L以上。2015-09和2014-09该海域无机氮质量浓度接近;从季节变化上看,该海域秋季无机氮质量浓度高于春季。
表1 无机氮质量浓度Table 1 Concentrations of inorganic nitrogen
2.2 分布特征
2.2.1 春季分布特征
2013-04无机氮质量浓度平面分布北部站位区域的质量浓度值较低,沿站位向南依次增高,没有明显的高值中心,2016-06无机氮质量浓度分布比较均匀,出现了多个高值中心,中心区域最大值为256.4μg/L(图3)。总体来看,春季无机氮分布较均匀,基本呈现近岸质量浓度高、离岸远的质量浓度低的规律。
图3 无机氮春季分布特征(μg/L)Fig.3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inorganic nitrogen in spring(μg/L)
2.2.2 秋季分布特征
2012-10质量浓度平面分布呈现扇形分布规律,主要与南排河的径流有关,最大值达到403.7μg/L,总体上呈现近岸较高,离岸远海域质量浓度较低的趋势;2014-09平面分布与2012-10的分布规律相似,最大值区域有所偏移,离岸更近,最大值为287.3μg/L,2015-09平面分布呈现了明显的高值中心,集中在站位的中部区域,中心最大值达到290.8μg/L,较2014-09有所增加,站位南部区域和北部区域值较低(图4)。总体来看,秋季存在明显高值中心,主要集中于调查区域的近岸一侧,向西北、东南一侧降低。
图4 无机氮秋季分布特征(μg/L)Fig.4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inorganic nitrogen in autumn(μg/L)
3 结 论
基于2012—2016年南排河海域无机氮跟踪监测数据,研究了该海域春秋季无机氮质量浓度的变化及分布:
1)从季节变化上看,该海域秋季无机氮浓度高于春季;
2)从分布特征来看,秋季存在明显高值中心,主要集中于调查区域的近岸一侧,向西北、东南一侧降低;春季无机氮分布较均匀。基本呈现近岸浓度高,远岸质量浓度低的规律。主要与本区及邻域、县市的工业、生活污水的排放,水产养殖饵料投放等人为活动有关。
[1] SUN P X,WANG Z L,ZHAN R,et al.Study on dissolved inorganic nitrogen distributions and eutrophication in the Jiaozhou Bay[J].Advances in Marine Science,2005,23(4):466-471.孙丕喜,王宗灵,战闰,等.胶州湾海水中无机氮的分布与富营养化研究[J].海洋科学进展,2005,23(4):466-471.
[2] SONG J W,ZHANG C S,SHI X Y,et al.Distribution and influence factors of dissolved inorganic nutrients in the southern Yellow Sea and Yangtze Estuary in summer and autumn[J].Periodical of 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2016,46(9):71-77.宋健伟,张传松,石晓勇,等.南黄海与长江口海域夏秋季营养盐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2016,46(9):71-77.
[3] GAO S L.The correlation between nutrient salts and trace elements and the red tide of Huanghua[J].Advances in Marine Science,1997,15(2):59-63.高素兰.营养盐和微量元素与黄骅赤潮的相关性[J].海洋科学进展,1997,15(2):59-63.
[4] SHI Z L,SUN B Y,WANG Y C,et al.Inorganic nitrogen in seawater[J].Journal of Shandong Institute of Oceanography,1986(S1):192-210,213.史致丽,孙秉一,王永辰,等.海水中无机氮[J].山东海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86(S1):192-210,213.
[5] ZHANG R,DENG T L,LIAO M X,et al.Analysis of ammonia nitrogen in water environment[J].Sichuan Environment,2008,27(1):76-80.张蓉,邓天龙,廖梦霞,等.水环境中氨氮的分析方法进展[J].四川环境,2008,27(1):76-80.
[6] YANG D F.Mechanism of phytoplankton ecology and earth ecosystem[M].Beijing:Ocean Press,2009:68.杨东方.浮游植物的生态与地球生态系统的机制[M].北京:海洋出版社,2009:68.
[7] National Technical Comnittees of Ocean Standardization.Marine monitoring specification:Part 4 Seawater analysis:GB 17378.4-2007[S].Beijing:China Standard Press,2007.全国海洋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海洋监测规范:第4部分 海水分析:GB 17378.4-2007[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7.
[8] National Technical Comnittees of Ocean Standardization.Marine survey specification:Part 4 Survey of seawater chemical factors:GB/T 12763.4-2007[S].Beijing:China Standard Press,2007.全国海洋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海洋调查规范:第4部分 海水化学要素调查:GB/T 12763.4-2007[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