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陈杰:用摄影介入环境新闻报道和传播

2018-01-09

中国摄影 2018年12期
关键词:纪实摄影环境

人们在谈论环境污染时,常使用“触目惊心”来表达感受,是因为人们通常是通过视觉传播获得的经验,所以,影像一直是环境报道与传播的利器。2014到2018年,我先后发表了大约20多篇涉及环境问题的纪实摄影报道,其中《沙漠之殇》等16篇报道得到了高层批示,促进问题解决。纪实摄影如何介入环境报道和传播,我个人总结了一些方法和经验。

线索和甄别

线索的丰富性是作出优秀环境报道的基础。

我的線索来源渠道包括:环境研究领域的专家、环保领域的律师群体、环境法修订的机构、环境科学考察活动的发现,以及对环境问题比较突出的地区进行的自主调研等。

我报道的《沙漠之殇》信源来自一个环境问题的专家;《被工业污染侵蚀的卡拉麦里自然保护区》信源来自一个微博粉丝;《海岸线的“疮疤”》则由一位律师提供了线索。

除了对线索的价值的判断,还要注意到,一些环境事件适合以影像表现,有些则不适和。在面对大量的信息中,要准确甄别所选择的环境事件影像介入的可行性。

深耕专业领域知识

环境专业领域的知识,可帮助摄影师练就辨识环境问题的 “火眼金睛”。

长期以来,我密切关注环境领域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条款,适时对相关条款的出台和对照的案例进行研究。比如新《环保法》中的“按日计罚”的规定,《侵权责任法》在环境侵权诉讼案件中 “举证责任倒置”原则,都是环境立法方面的巨大变化,这些变化在环境纪实摄影中都是非常重要的切入点。这些与时俱进的法规,给环境监督和对受害者的保护,提供了更有力的依据。同时,为纪实摄影增加了更多获得如山铁证的影像证据的机会。

除了熟知法规及行业规范,还需要进一步了解涉及环境污染事件的具体情况,这需要在专业上做足功课。对所监督的一些企业,对其生产专业领域的工艺和环保重点也要做好必要的研究。

比如电解铝生产的污染物种类、处理方法和企业常见的违法行为;煤矿、铜矿的开采,产生的污染物处置的方法,相关企业在环保上容易铤而走险的环节;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常见的生态困境等。

也就是说,我们在做每个具体案例中,要尽可能多收集相关资料,分析产生污染的原因,污染的具体表现,和这些污染源对生态环境可能造成的破坏,为后续如何展开调查和拍摄做好规划。

这些知识储备都是做好环境纪实摄影报道的基础,让纪实摄影在环境问题上能够“洞察秋毫”,并且能够对环境违法问题“击中要害”。

影像表现与证据意识

影像即证据,这是环境纪实摄影的要义。

影像的记录主要从适宜影像表达的四个方面入手:一,正在实施的违法行为;二,重要的环境污染场景的记载;三:违法行为对周边河流、水源地、植被、自然保护区等的威胁;四:对人群及动物的影响。

2017年刊发的《被有毒废渣围困村庄》,报道的是位于某省国有大型企业,将大量固体危险废弃物倾倒村落附近,而且是黄河重要支流湟水河边缘。

在一周的采访中,我成功地拍摄到了企业趁天黑偷埋上千吨固体危险废弃物的现场,坐实了足以让污染违法者入刑的最重要的证据。接着,我在走访中,拍摄了更多此前被偷埋的固体危险废弃物,使用无人机拍摄了污染物偷埋点与黄河重要支流湟水河之间的关联,还拍摄了企业厂区与居民区之间没有按环评法设置有效的安全距离,拍摄了空气污染、粉尘污染给居民带来的诸多困扰。

报道当天,国务院派出调查组,会同当地监管机构,根据报道的线索对企业偷埋危废等违法行为展开调查。国务院对该污染事件进行挂牌督办,不久有关监管机构失职公职人员、企业责任人等,受到处理,一些涉嫌违法的人员被移交司法机关。

影像的证据价值,不仅让报道站得住脚,也为职能部门介入调查提供突破口。

传播与解惑

环境纪实摄影报道,要善于借助新媒体的高效传播,引发最广泛的关注,为推进环境保护起到积极作用。

2017年以来,我开始尝试以深度文字、纪实影像和视频三种表现形态来展开重大环境污染事件的调查。

比如,2017年初,我调查三江源自然保护区非法开矿带来的生态遗害,最终形成了一篇6000字的特稿、24张图片、10分钟的视频短片,附加了图表、地图等。这些成果在报纸版面上是以特稿和一组图片呈现,同时在新京报网站、微信公号、微博及与新京报合作的各大网络媒介,以组图、视频、特稿、图表和地图同时呈现,仅腾讯客户端当天阅读量达到2000多万。

纪实摄影在环境报道中体现的专业、严谨的表现,不仅起到报道事实、揭露真相的作用,还具有鲜明的解困新闻特色,为社会问题的有效解决提供思路和借鉴。

2018年8月23日,我和同事报道了内蒙古锡林郭勒盟一濒临资源枯竭的碱矿存在大量污染环境的事实。如果按传统的环境报道思路出发,从牧民的损失、哪怕是更严重的职工身体伤害等来呈现,还不足以代表其危害的严重性;重点是我们要把这个产能落后、资源枯竭的企业作为目前许多类似企业的一个典型来剖析,力求推动决策层面对类似产业产生重视。

报道以图片、视频、特稿等形式通过各种平台广泛发布。当天,内蒙古自治区各级政府就污染事实展开调查,就报道提出的“化工废水直接进入生产流程是循环利用还是非法排污”这一问题会同行业专家进行研讨,探讨解决方案。

将纪实摄影和解困新闻紧密联系在一起,创造多元化报道方式,持续报道追踪,关注后续发展,最终提高新闻的传播价值。

纪实摄影报道聚焦于环境保护这样的国计民生之大事件,其外在表现,是以令人震惊的影像来传播事实,在内涵上应该体现解惑先行,解困为主,推动改变。

评委评语:

秉持新闻的专业精神,徒步远行调查环境污染,深入大山腹地讲述悬崖村故事,勇闯滨海大爆炸现场……陈杰以冷峻的视角,身怀家国理想深耕于新闻摄影报道第一线,推出有温度的影像,见证社会发展进程。他的报道触动读者的心灵,体现摄影人的担当,直面社会、人生,以自己的勇气汇聚了更多力量,努力实现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陈 杰

1973年出生,《新京报》首席记者,关注生态环境、社会问题的重大事件报道。5次获得中国新闻奖,2次获得金镜头年度杰出记者,2次获得“华赛”新闻金奖和“亚洲新闻奖”金奖。2016年当选CCTV中国十大法治人物。

猜你喜欢

纪实摄影环境
长期锻炼创造体内抑癌环境
一种用于自主学习的虚拟仿真环境
孕期远离容易致畸的环境
砚边纪实
环境
CHINAPLAS2016采访纪实
混乱实验室纪实
摄影42℃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