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叙事学视角下小说主题理解的突围

2018-01-09顾红英

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 2018年20期
关键词:叙事空间叙事方式叙事学

顾红英

【内容摘要】本文结合笔者的语文教学实践,从现代叙事学的角度出发,以小说《项链》与《一个人的遭遇》为例,借助比较探究和情感因果两种策略,尝试突破小说教学中主题理解的难点。

【关键词】叙事学 叙事方式 叙事空间 情感因果

在小说教学中,对于文本主题的理解是教学的重要任务,也是课堂的深度和生动所在,更是一位老师功底和智慧的呈现。如果说主题的理解是座坚固的堡垒,那么教师就要带领学生尝试各种渠道去突围。

小说课堂主题探究的方法有多种,本文以叙事学的视角结合教学实践,以两种往往为人所忽视的策略尝试突破小说主题理解的难点。

叙事主要包含两层含义:表述的方式和作为被表述对象的故事。小说是通过各种叙述方式将一个个故事组织并讲述出来的整体活动,其构成基础是故事和叙述方式。因此,从这个角度讲,叙事和小说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从叙事学的角度可以对小说做出更为深入的把握。以此为视角,笔者就比较探究法与情感因果法进行小说主题理解的探讨。

一、 比较探究显真意

1.叙事方式的显与隐

《项链》的故事,莫泊桑以顯性的方式叙述。女主人公马蒂尔德对欲望的追求和表达是显性的。“她觉得自己本是为了一切精美的和一切豪华的事物而生的,因此不住地感到痛苦。”文本的叙述直接明了,将一个美丽动人,自身资本优秀的女子对舒适与奢华生活的向往毫无遮掩地表达了出来,显豁大方。当丈夫神气地带回教育部长的请帖时,马蒂尔德伤心、恼怒、不耐烦,甚至难以抑制内心的伤感而流泪。她在丈夫面前丝毫没有掩饰。莫泊桑对于这个人物内心的表达是明朗的,她真实地生活,真实地表现并表达自己,并且以诚实和担当面对自己的失误。莫泊桑显性的叙述和女主人公的真实真诚融为一体。

而《珠宝》中女主角的经历,莫泊桑却采用隐性的叙述方式,也正是这种隐性的方式使得故事曲径通幽,跌宕生姿,并且彰显了人性的堕落。

郎丹太太“从不离开嘴唇的那一丝不易觉察的笑意”,“而且她那温柔的美,她那令人倾倒的、谦逊的、含笑的美,仿佛从她朴素的打扮里得到一种新的风韵”。这样的表述含蓄而意味深长。这种美和微笑、新的风韵,从骨子里就具有一种潜在的危险性——欲望的秘密。因为是秘密,故而作者采取这种隐性的叙述方式进行暗示。而这种叙述的方式与郎丹太太本性的虚伪,善于玩弄手段相贴合。当故事发展到高潮,读者才恍然大悟,这种隐性叙述的妙处让人拍案叫绝。

2.叙事空间的显与隐

《项链》中女主人春风得意时的空间是公开的,显性的。马蒂尔德短暂的享受、一时的风光都是在众人瞩目之中,她丈夫完全知情。这个空间是完全对人敞开的,与女主人公敞开的心怀相吻合。

《珠宝》中女主人获得满足,获得“成功”的空间却是隐秘的,不为人知的。莫泊桑将阴暗和狡黠集于郎丹太太身上。美丽动人的郎丹太太以退为进,为自己赢得自由自主的时间和空间,她的丑陋和堕落在悄无声息中,在隐秘的空间里得以体现。读者可以想见郎丹太太得到贵重珠宝时的欣喜、满足,甚至自得。但一切都是读者的想象,因为她不可能和马蒂尔德一样,让自己的“成功”暴露在阳光之下。

如果说马蒂尔德是生活贫穷而貌美的女子对自身价值体现的幻想,她的欲望囚于笼中;那么《珠宝》的女主角则将自己不可遏制的欲望以狡黠欺骗的手段获得,羞耻扫地,人性彻底堕落。通过叙事方式和叙事空间的对比,小说的主题显而易见,无论当时的法国暗藏着怎样的社会弊端,马蒂尔德和郎丹太太身上却体现着两种截然不同的道德走向:坚守良知,坚守契约精神;道德沦丧,底线崩溃。

二、情感因果探内核

以叙事学视角中的小说结构切入,通过探讨情节内在的因果关系可以一窥主题。小说情节的设计不光关系到情感的生动,还要关系到思想的深刻。小说是虚构的,但同时又真实地反映现实生活,所以情节的设计需要科学的理性逻辑,具有充足的带有普遍性的理由。但是,如果情节只有科学的理性逻辑,因果的关系只是普遍性因果,适用于任何人,不能体现作为“这一个”的特殊性,没有“活生生的这一个”的特殊情感,那么故事便不能动人,趣味顿失,呈现的可能就是一个概念化、公式化的东西,而远离了文学艺术的审美价值。

笔者以高中必修课本上肖洛霍夫的小说《一个人的遭遇》为例,从情感因果这一方面探究主题。

这是发生在二战时期的一个故事,肖洛霍夫将主人公索科洛夫的命运置于极度的坎坷悲惨之中。小说中有一个情节:索科洛夫退伍后与朋友居住,在路边碰到了一个叫万尼亚的男孩,并将他认作儿子。这个情节中的因果关系很值得玩味。只是几次相遇,双方并未深交,万尼亚也明确地告诉索科洛夫自己的爸爸已经在前线牺牲,但是当索科洛夫向他俯下身去悄悄地说自己就是孩子的爸爸时,这个孩子的反应是激烈而震撼人心的。“他扑在我的脖子上,吻着我的腮帮、嘴唇、脑门,同时又像一只太平鸟一样,响亮而尖利地叫了起来,叫得连车仓都震动了:“爸爸!我的亲爸爸!我知道的!我知道你会找到我的!一定会找到的!我等了那么久,等你来找我!”这就是情感因果。索科洛夫失去亲人,孤身一人,而万尼亚也是亲人尽失,孤苦无依。两个命运同样悲苦的人情感产生共鸣,积聚于心中的渴望慰藉的情绪瞬间爆发,这是特殊人物因为特殊遭遇,在特殊环境中的表现。如果我们深究刻板的科学合理性,那么这个环节在理性上是不充分的。孩子快到上学的年龄,不会混淆父亲与陌生人;前一刻还很清楚地诉说自己的悲情,不可能转瞬就认他人作父。但是,这个不符合理性因果的情节却恰恰彰显了战争带给人的苦难,在风雨飘摇中人们对爱的渴望。小说这样描述万尼亚“他贴在我的身上,全身哆嗦,好像风里的一根小草”,这正是突显了受难者在恶劣环境中寻得保护和爱的强烈反应。

小说中这样的细节不止一处,如给万尼亚买衣服,尺寸、季节的错乱、不合理,正是索科洛夫情感的表达。在一个历经种种磨难后重获“亲人”相伴的人眼里,只要是与自己孩子年龄基本吻合的便急不可耐地买下。这种举动突显了战争的残酷和人性的温暖。情感因果的分析对于小说主题理解这个难点的突破有时可以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小说主题的理解有文本意图和作者意图,作者意图应该是大于文本意图。所以,教师不妨从叙事学的视角,借助比较探究和情感因果两种策略,带领学生理解文本的主题,更接近作者意图。

(作者单位:江阴实验中学)

猜你喜欢

叙事空间叙事方式叙事学
一部女性成长与救赎的见证录——《证言》的女性主义叙事学阐释
叙事学经典/后经典划分争议20年考辨:后经典叙事学存在合法性论略
剧情片叙事方式解析
电影《千万别丢下我》的叙事学分析
从《夏洛特烦恼》看青春片叙事方式的走向
校园景观中的叙事空间研究
叙述结构和聚焦多重性——让·埃什诺兹《我走了》和《一年》的叙事学解读
新叙事学,复数的叙事学,还是复数的后经典叙事学?——也从《新叙事学》的译名说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