觉得不幸福?那就看看世界末日!
2018-01-09李凡
李凡
人觉得不幸福时,大概可以看三种书,一种是治愈系。类似《解忧杂货店》那样,用文字营造出一種无坚不摧的温暖。一种是励志系,告诉你解决所有困境的方法就是努力,振奋精神就能得到回报。还有一种则是“以毒攻毒”,黑暗系。
我喜欢第三种,当你觉得周遭的环境糟糕得无以匹敌,就索性沉到更黑暗处。太宰治的《人间失格》曾是我感觉生活艰难时反复看过的一本书。看到人生还有那么多没有见识过的悲凉,妥协甚至苟且,有一种在眼前恶狠狠摔碎所有温情幻想的痛快感,也断了自怜自艾的矫情,相当解气。之前那些纠缠自己的烦恼此刻都因为这些浓黑的文字退让,甚至还会生出一点对自己处境的侥幸和欢喜:还好,没有遇到那么污浊的困境。
《长路》也是一本黑暗系的代表作。它幻想了一个更残酷的黑暗世界。大约因为一场核爆,或者一场大饥荒,或者气候不可抑制地变冷……总之所有今天科学家对人类灭亡原因的设想和警告,其中一项真的发生了,地球进入了一场漫长的死亡期。土地上不再长出粮食,植物不再吐出绿芽,人们得不到食物,所有现代的社会结构分崩离析,文明被消耗殆尽,世界退回原始丛林社会。
一位父亲带着孩子踏上了逃亡之路。不知道可以去往哪里,不知道这世界上还有什么地方可能还残存着生机和善意。他们只知道向着南方走,那里应该比越来越冷的北方更可能活下去。
美国作家科马克·麦卡锡是黑暗系巨匠,最有名的作品《老无所依》曾被科恩兄弟改编成电影。那个故事中的主人翁被一个杀手追杀。杀手强大、冷静、无情,就像死神的化身,紧紧跟随,步步相逼,让主人翁的逃亡有一种强烈的无力感——他是不可能逃脱的。《长路》的基调与《老无所依》相似,逃亡之路始终被死亡的阴影笼罩,让人看不到出路和希望。但不同的是,《长路》中的主人公除了一位疲惫的中年男人外,还有一个孩子。孩子的弱小善良,让他们逃亡的那个世界更加浓黑,更让人揪心。
比起没有食物、寒冷、猎食者的攻击,更残忍的还在于精神上的剥夺。侥幸或者不幸还活着的人,分成两类:或者成为猎食者,像闪灵一样出击,抢走弱者的食物,甚至把弱者作为食物;或者沦为猎物,被关在地下室里成为猎食者的存粮,死得毫无尊严。
父子在逃亡路上不断遇到这两类人,但他们既无法消灭恶人,也无法拯救弱者。当孩子请求对穷途末路的饥饿者施以援手时,父亲最常对孩子说的一句话是:“我们帮不了他。”孩子的加入,让这个故事更不忍读,又更要读下去。一片浓黑的世界,能给孩子的善良以出路吗?他们最后的结局是什么?
《长路》作者:(美)科马克.麦卡锡出版社:理想国/九州出版社译者:毛雅芬出版日期:2018.11
这是一个完全虚构的故事。但作者虚构出一个如此残酷的世界,是要告诉我们什么呢?逃亡路是压抑,几乎没有多少对话,取而代之的是大段大段的景物描写,就像一部公路影片中大段大段灰黑色调的沉默。但在寒冷漆黑的野地里,铺满湿漉漉枯叶的灌木丛中,闪烁着即将熄灭微光的火堆旁,每个难以入睡又即将入睡的夜晚,孩子和父亲有段对话反复出现。孩子问:
“我们永远不会吃人肉,对吧?”
“不会,当然不会。”
“就算快饿死也不吃?”
“无论如何都不吃。”
“因为我们是好人。”
“对。”
“而且我们拿有火炬。”
“对,我们有火炬。”
很难定义这个故事的结局。既不是让人欢喜的大结局,也没有沉溺在无尽的黑暗中。父亲倒下了,死于逃亡路上的所有艰难。当他倒下时,他们的逃亡还没有看到任何出路,但孩子有了独自上路的勇气,而且他遇到了同路人——既不是猎食者,也不是猎物的那种人。这是科马克·麦卡锡赋予这个残酷故事的最后一点温暖和希望:天气仍未转暖,满目依然疮痍,南方遥遥无期,但成长,就是生活中最后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