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创业背景下大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研究
2018-01-09黎芮希朱霆婕张珂昂
黎芮希+朱霆婕+张珂昂
摘 要:艺术类大学生创新创业存在可持续性差、情绪波动承受力较差和创新创业教育偏弱等问题。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浪潮下,艺术类大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活动需要一丝不苟、精益求精、求富立德和爱岗敬业的工匠精神。通过给艺术类大学生提供环境以营造工匠精神氛围,开设课堂专题以传授工匠精神相关理论知识,注重引导以培育学生工匠精神意识和学生扎根实践以强化工匠精神行为等措施能够培育艺术类大学生的工匠精神。
关键词:创新创业;大学生;工匠精神
2016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提“工匠精神”,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1]。在工匠精神进入政府工作报告后,我们对艺术类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作一个审视就会发现,当前艺术类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还是比较缺乏工匠精神的。艺术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要顺应中国逐步从“制造大国”走向“制造强国”与从“制造强国”走向“创造强国”的历史进程,必须通过多层次全方位的渠道融入精益求精、求富立德、爱岗敬业的工匠精神。
一、艺术类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现状
(一)艺术类大学生创新创业存在的持续性问题
艺术类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的存在一定的运营问题,一方面盲目追求突破性创新忽略渐进式创新,持续创新能力差;另一方面过度理想化,创业实践技能缺失。艺术的活力本质来源于创新,没有创新艺术就没有生命力。对于艺术类大学生而言,追求突破性创新的激情可嘉,但绝对不能忽视属于大类的渐进式创新。当前艺术类大学生创新活动恰恰忽略了渐进式的创新。此外,由于大学教育尽管越来越重视学生实践技能的提升,但毕竟还是理论教育偏多,加上艺术相关专业的特殊性,艺术类大学生的创业活动理想化色彩浓重。
(二)艺术类大学生创新创业存在的心理问题
艺术类大学生具有情感丰富但情绪波动性大,竞争意识强但抗挫折程度较差,认同主流价值观但自我意识凸显等特殊的群体特征。这些特征投射到了艺术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活动中,表现出创新创业激情高但容易动摇,竞争力较强但心理承受能力不高,过度追求金钱等问题。很多艺术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天赋较高,创新创业激情较高,在校期间就开始了自己的创新创业事业,争取设计、艺术等创新大奖,开办自己的工作室或者培训机构等都是很常见的现象。但是,在这个过程中长期坚持、持续成长的却是少数现象。部分学生在遇到创新创业过程中的压力或挫折时,很容易遭受打击,放弃继续提高的机会,陷入自我消沉和麻痹的心理状态。
(三)艺术类大学生创新创业存在的教育问题
当前艺术类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仍然存在急功近利的问题,表现为师资、评估等方面的追求简单、速成和形式化。目前艺术类大学生创业教育与其他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类似,理论方面多以校内讲座、经验交流会等形式进行,内容多是国家重要会议、文件精神及领导人讲话以及各类政策导向,艺术工作者素质、创业规划与经营管理等知识。并且尚未纳入专业学生选修课、必修课程体系,实践上也仅局限于开展商業模式大赛、创新发明大赛和创业大赛等形式的活动。
二、艺术类大学生创新创业需要工匠精神
(一)艺术类大学生创新创业需要精益求精的创新精神
在制造行业里,常眼看匠人们日复一日地做着相似的动作,生产着相似的产品,过着相似的制造生活。深究下,我们会发现,很多匠人非常享受这个日复一日的、相似且重复的过程。他们在对自己的产品进行日复一日的雕琢过程中,实现了自身技艺的不断改善和精进,并且享受着作品在自己手中逐步完善的巨大成就感。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工匠精神与“精益求精”是紧密相连的。与以往顿悟式的创新发明有所不同,当今的创造活动更多地表现为累积式、渐进式的改良。精益求精,就是在日复一日的渐进与改善中追求更完美的更优质的产品,是工匠精神的创新内涵的基本体现。艺术类大学生在自己的创新创业活动中要主动融入精益求精的创新精神,不盲求跨越式的创新成果,而是静下心来,在简单重复的艺术锻炼过程中倾注更多心力,根据自己长期的实践经验和对经验的思考与总结中不断提升,获得更多实用的改良式的创造,成就一流的艺术品和个人精湛的技艺。
(二)艺术类大学生创新创业需要求富立德的创业精神
工匠制作产品的最初目的是什么?在柏拉图看来,这个初衷并不是为了直接的物质性的报酬,是完美作品本身[2]。工匠运用精湛的技艺制作产品为的不是简单的挣钱,其根本目的在于生产创造优良的作品,使得大家受益,让社会实现和谐和正义。艺术类大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活动,不仅仅是响应国家社会的号召,也不仅仅是个人学习和工作的要求,它更是学生个人创造一番事业的人生理想。当今社会心浮气躁,很多人寻求的是投资少、周期短、见效快的即时效益,较少考虑产品的品质要求。如果艺术类大学生树立起对艺术的热爱、对工作的执着和对作品的负责态度,将艺术工作和专业学习当作自己兴趣和职责,那么他们一定能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自己所热爱的事业中去,不断追求完美和极致,将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融入每一个环节,必定能够做出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真实需求的一流产品。这样的状态与结果对个人和社会都非常有益,概括起来,其实就是希望我们当前的艺术设计类大学生能够在追求养家糊口行当的同时能够培育自身求富立德的创业精神。
(三)艺术类大学生创新创业需要爱岗敬业的工作精神
我们对工匠精神的理解不能狭隘化。工匠精神除了要求一丝不苟、精益求精和求富立德外,它最简单最核心最基本的要求其实是要求从业者具备爱岗敬业的工作精神。爱岗敬业的工作精神是职业道德的重要基础,它的融入可以促进艺术类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的成果率和艺术类大学生个人事业的完满。艺术类专业在世人眼中自带浪漫主义和理想主义光环,专业的部分学生也确实存在过度理想化、害怕吃苦与实干的问题。很多艺术类大学生家境较好,从小就被保护得好,对于辛苦的工作较难接受。艺术类工作并不全都是表面表现出来的光鲜形象那样美好,很多工作内容是非常枯燥和辛苦的。尽管有很多踏实肯干的学生存在,但对艺术类大学生整体进行工匠精神培育,引导他们强化职业道德,增强他们对职业的尊重、热爱和执着也是非常有必要的。endprint
三、工匠精神融入艺术类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路径
精益求精、求富立德和爱岗敬业三类主要的工匠精神要融入艺术类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成为他们在创新创业的学习与工作活动中主动践行的追求,需要教育系统中各要素的共同努力。
(一)提供环境,营造工匠精神氛围
在工匠精神融入艺术类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工作中,校方需要主动提供具有工匠精神的学习环境或者引导和培育具有工匠精神的校园文化。学校在营造工匠精神氛围时,首先要给予工匠精神以高度的认可,同时在校园里积极宣传具有工匠精神的艺术专业技师、教师和学生的光辉事迹,让工匠精神成为一种重要的外在荣誉。其次,艺术类院校需要给工匠精神的培育配套专项资金,把工匠精神的培育作为本校或本院系的重要工作来布置。最后,可以探索将学生工匠精神培育所取得的成果作为院系、教师绩效考评的加分项或科研弥补项的途径。
(二)课堂专题,传授工匠精神知识
学校是教育的主阵地,课堂是系统化教学的主阵地。工匠精神的传授必然不能离开学校课堂。但目前艺术类院校开设的课堂专题教育还没有专门的教材,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自主的工匠精神材料开发。例如,艺术类专业课堂上进行的工匠精神专题教育,就需要专业教师联系本课程特色并融合工匠精神内涵来挖掘材料。形势与政策课堂上的工匠精神主题学习中,辅导老师也需要根据艺术类专业学生的群体特征进行工匠精神材料的筛选和整合。在课堂专题教育中,简单的将工匠精神材料拿来,不结合艺术类的专业特色和学生群体特征,直接进行死板的课堂知识灌输,是很难取得实际 效果的。
(三)注重引导,培育工匠精神意识
教师的引导也是培育学生工匠意识的重要途径。传统技艺的学习大多是通过师徒相授、子承父业和口传心授等方式实现的。艺术类专业的学习和实践中,这些传统的教授方式仍然扮演重要的角色,尊师重教也同样得到了传承。基于此,艺术类专业的创新创业教育要融入工匠精神,也需要教师的引导。
教师注重引导,培育学生工匠精神意识主要需要做好以下几点。第一,教师自己首先需要拥有培育学生工匠精神的意识。不能说只是艺术类专业的教师忙于考核、评比、事务等活动,疏于创造性工作和德育活动,很多教师在当前条件下都处于这种状态。这种忙与疏之间,工匠精神的培育也只能是一句空话。教师本身需要时刻提醒着自己,要踏实认真地培育学生的工匠精神。第二,教师要将工匠精神穿插和渗透到实际教学、专项创新创业教育中。相关教师可以在保证学生知识与技能学习的前提下,将工匠精神渗透到理论教学与实践引导中,激发学生的职业情感,进而增强工匠精神在课程教学中的分量。
(四)扎根实践,强化工匠精神行为
在培育艺术类大学生工匠精神的过程中,学生的主动性也不能被忽视。学生扎根实践,主动强化工匠精神行为,在笔者看来,这是艺术类大学生工匠精神培育中最重要的环节。前面两项工作必不可少,它们为工匠精神的培育建立了良好的风气、理论性的知识、主动的意识等等,但这些仅仅能让学生对工匠精神的理解停留在知的层面上。而我们知道,学生实现知行合一才是教育行为的成功。知行融合水平决定了艺术类大学生的艺术造诣。如果他们能在藝术学习、工作的实际过程中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一定能够发挥出高水平的工匠精神风采和艺术设计水准,最终促成自身的创新创业追求。
参考文献:
[1] 李克强: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
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16-03/05/c_128775704.htm.
[2]肖群忠,刘永春. 工匠精神及其当代价值[J]. 湖南社会科学,2015,06:6-1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