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对“双一流”大学建设中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几点思考

2018-01-09欧阳文圣

科技资讯 2017年31期
关键词:目标定位双一流人才培养

欧阳文圣

摘 要:在开展“双一流”高等院校建设工作中,对人才培养目标正确理解以及科学定位,决定其建设工作的质量水平。在分析我国较多地区高等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时发现,其目标注重人才的社会性、创新性及综合素质,但是也存在一定的目标不明确、定位过于保守的现象。因此本文“双一流”大学建设背景下的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展开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建议以供同行参考。

关键词:双一流 人才培养 目标定位

中图分类号:G6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7)11(a)-0164-02

在教育领域推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工作要求下,需要高等院校在改革建设工作中不断将高等教育在基于国家层面的原则下,推动大学建设发展的顶尖设计。然而在中国大学的实践治理工作中,人才培养并未与学科建设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统一,人才培养重点工作的落实不到位,极大的影响了我国“双一流”大学建设战略的实现。因此展开对该战略实施背景下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分析具有重大的意义。

1 人才培养目标相关概念的界定

1.1 概念界定

教育领域中人才培养目标主要是:由学校结合自身发展现状和对外界环境变化趋势的了解,进而确定了学校自身能力水平与社会需求,在基于理想思考和分析下,执行自身的使命,以学生成长为中心,所设计的具有合理性、理想化特点的未来图景。人才培养目标是教育活动的重要组成,其目标带有普遍共性和特殊的教育属性,良好的目标能够为主体开展行动明确方向和建立检验标准;而目标的特殊性为在基于教育概念上的目标分析,目标具有教育性,重点强调以人为中心,并围绕人的发展而服务。基于培养目标内容上分析,目标培养的主体无法有明确的对象和标准,这是由于人才的个体差异导致,人在成长中会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因此其人才培养目标无法有规范性的标准要求,更注重人才发展方向的指引、学校人才培养使命的一种诉求。

1.2 作用概述

第一,为高等院校人才培养提供了工作方向,具有导向作用。该目标的制定需要对人才价值设计及构思进行分析、考量,是组成学校人才培养工作的目标和方针,所开展的人才培养工作应围绕该目标设计进行,并能够在各项工作落实中逐步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第二,是高等院校人才教育培养工作水平的体现,具有标志作用。制定的目标不仅要志存高远,更需要接近实际,因此每个大学制定的人才培养目标都是在结合自身学校发展现状下制定,与学校的战略性发展互相匹配。可以说,学校的发展水平直接决定了人才目标的定位。

第三,对高等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的士气高低有影响,具有激励作用。关于人才培养目标大致轮廓都是用比较简练的话语来体现,但包含着目标制定者对学校发展前景的美好构想和期望,向人们传达着积极向上的能量,促使人们不断沿着其方向努力前进[1]。

2 “双一流”大学建设中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存在的问题

2.1 缺乏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该问题主要表现在人才培养目标设计的涵盖性和矛盾性较强,在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目标设计中会尽可能涵盖不同特征和类型的人才,如:中国农业大学将人才培养目标制定为厚基础、高素质、宽口径及强能力的应用型、复合型、国际型及创新型的人才。目标涵盖较多时会在将焦点在一定程度上有模糊化影响,不利于师生精准把握培养方向。同时,在一些一流大学本科院校中,其人才培养目标也存在一定的矛盾性问题,如:兰州大学人才培养目标为:培养具有健全人格、优良品德、专业扎实知识、富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兼具国际视野及本土情怀的应用型、学术型及复合型人才。目标中不仅涉及学术型人才,也有应用型人才,这两种人才在课程体系、师资力量等方面的要求截然不同,进而导致目标不具有切实可行性[2]。

2.2 同质化现象较为普遍

现阶段,国内较多的一流大学培养目标中同质化现象较为普遍,缺乏学校自身发展的个性特点和精神,无法从培养目标中判断是哪一所大学的设计理念。不僅是国内一流大学培养目标存在较大类似性,区域性的高等院校也存在互相借鉴的现象。较之国外一流大学各具特色的培养目标,我国一流大学缺乏自身办学理念在人才培养中的渗透,无法避免一致性和同质化特点。

2.3 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缺乏创新性

在“双一流”大学建设战略中,985高校以及211高校是建设工作的主力军,以上一流院校中均具备高质量的教育资源及生源,因此其担任的一流人才培养任务十分重大。而一流人才具有的精英性质,在社会发展乃至世界发展中的影响力较大。但是我国一流大学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中,在较大的程度上为高等院校培养人才的基本要求,不能够突显精英培养的特性,视角过于集中本土上,带有一定的局限性[3]。

3 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改革方向

3.1 转变传统的教育理念

高等院校的教育发展带有显著的阶段性特点,各阶段中的教育理念存在较大的差异化特征,在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初级阶段时,由于入学率较低的影响,绝大数人在大学毕业后很少再次回到学校进行深造,继而形成了高等教育“一次性成才”的教育理念。然后现阶段社会高校入学率的提升,其终身教育理念在社会中广泛流传。因此,需要高等院校充分认识到,现阶段为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社会中有更多的学生可以进入学校多次接受高等教育,一流院校也应逐渐迎合人才发展的需求及流向,适当的将紧张的教育程度逐渐放缓,避免教育激进化现象的程度加重[4]。

3.2 注重办学理念的个性化

国家发展战略中将创新驱动发展积极纳入,世界任何国家都在不断寻找科技突破口,以此占据发展的有利地位,而人才作为战略实现的入手点,从根本上分析,也是对人才创新能力的竞争。因此需要高等院校加强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敢于突破保守性的办学理念限制,在学校教育实践工作中大胆尝试,确定更为精准的目标定位,结合办学理念特色,借助语言表述的力量,制定带有自身特色和人才培养基本要求的精准目标定位,进而在教学实践中通过潜移默化的作用影响学生,使其真正渗透到一流大学办学的各工作环节中。

3.3 树立以人为本的人才培养观念

人才培养目标顾名思义为主体为人的培养,现有的精英人才培养中还是以扎实的理论基础、较强的能力、带有一定的创新和服务精神为主,从本质上分析该目标下的人才培养是以知识为中心展开,归根结底是功利主义思想的衍化,通过用知识武装人才,进而在社会中发挥自我价值。所以在“双一流”大学战略下,应将知识为中心的人才培养转变为以人为本的人才培养,淡化知识及能力要求,尽可能的回归到学生发展本身,不仅让学生获取知识,更能帮助学生实现自我的全面发展和思想解放[5]。

4 结语

总而言之,实施“双一流”大学建设战略具有至关重要的现实意义,有利于充分提升我国高等教育质量水平,在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人才培养目标时,对我国国家的核心竞争力有关键的作用,能够为国家、社会、经济等各方面的发展奠定扎实的人才基础。高等院校作为一流大学的基本构成,其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工作具有较高的价值。因此需要高等院校将人才培养目标放置在工作首位,对其人才培养目标的内涵建立全面的认识,进而制定科学的精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参考文献

[1] 倪亚红,王运来.“双一流”战略背景下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的实践统一[J].江苏高教,2017(2):7-10,15.

[2] 本刊编辑部.建设双一流大学,全面推进艺术人才培养机制[J].艺术教育,2017(Z1):28-31.

[3] 曹桂花.创建“双一流”背景下我国高等教育社会价值探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7(5):92-94.

[4] 徐东波.我国一流本科人才培养目标的特征分析[J].煤炭高等教育,2017,35(2):47-52.

[5] 王严淞.论我国一流大学本科人才培养目标[J].中国高教研究,2016(8):13-19,41.endprint

猜你喜欢

目标定位双一流人才培养
试论高职法律教学的模式和目标定位
我国农村职业教育政策的演变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无源雷达信号处理及定位系统研究
高校“双一流”能否打破身份制
“双一流”需 从去行政化做起
浅谈会计目标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