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二程书院教育的道德教化功能研究

2018-01-09丁静

青年时代 2017年36期
关键词:程颢二程程颐

丁静

摘 要:二程将教化思想普及于民间,创办特色的书院教育,讲授儒家经典文化,充分体现道德教化的育人功能和人文精神。书院的办学宗旨、教学内容与方法等道德教化途径,在中国社会思想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对于当前高校的德育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二程书院;道德教化

北宋二程,即程颢和程颐,河南洛阳人,理学的奠基者,南宋朱熹继承二程的学说,发展成为“程朱理学”。书院的民间办学起源于唐代,发展于宋代,著名的“北宋四大书院”是白鹿洞(今江西廬山)书院、岳麓(今湖南长沙)书院、应天(今河南商丘)书院、嵩阳(今河南登封)书院,它们都各具特色。二程创立的书院文化,普及儒家文化和核心道德价值,传播渗透儒家教化思想,取得“上所施,下所效”的道德教化效果,树立起良好的社会风尚,对后世有较大影响。

一、书院教育的办学宗旨

书院教育属于民间办学组织,是由学者个人名义创办。二程所提倡的书院教育承担着传承道统、学统,发展学术思想的历史重任。它与官学的科举制度有所不同,书院宣扬义理思想,它不再坚持“学而优则仕”的选贤主张,而是始终以道德涵养、品格培养、义理教化作为办学目的,以做人、明道为根本,强调养心、修身,将儒家的理想追求、社会责任感与个人的价值取向、做人准则紧密结合在一起,这是中国传统教育中最有价值、最有生命力的内容。二程认为,为学要以圣人之道作为志向,做人要以成圣为最高追求。只有把伦理道德的完善作为终身追求和最高精神境界,所受到的教化和产生的影响才会深远,才能激发道德修养的积极性和自觉性,从而形成懂“理”、合“礼”的道德品质,提升良好的内在道德修养,铸牢优秀品格和精神气质,形成和谐的社会秩序。二程关于立志成德的基本观点,是符合心理学关于动机激发、动机培养这一原理的。

学院秉承百家争鸣、学术自由的精神,邀请名师在此讲学、议政,二程的教育生涯与嵩阳书院密不可分,他们都曾先后在此论道,嵩阳书院因二程而名声显赫,被称为“新儒学”的发祥地之一。程颢前期主要从事政治活动,40岁以后开始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于教育活动,而程颐一生主要从事教育活动和学术研究。二程收徒讲学时,学生多时达到二百余人,号称“程门四大弟子”的杨时、游酢、谢良佐、吕大临,都曾在书院读书,他们后来都成为宋代非常著名的学者。

二、书院教育的主要内容

书院的体制一般都比较完善,都会有自己的“院规”,对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等都有详细的阐述和规定。“四书五经”仍是二程理学教育内容,通过儒家经典来渗透儒家伦理教化思想。宋以前人们主要研读《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等“五经”,但从二程开始将《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等“四书”作为理学经典,逐渐取代“五经”在经学史上的地位。在二程看来,《论语》和《孟子》乃经典之作、诸经之本,涵盖仁义、礼乐等伦理道德规范及治理国家的原则,通过研读便可掌握圣人义理。《孟子》原先只是“子”不是“经”,经二程的宣扬,《孟子》一书由“子”入“经”,二程还把《孟子》与最具权威性、反映圣人之言的《论语》并列,提高《孟子》的地位。同时,《大学》、《中庸》原先只是《礼记》中的一篇,完全不能与完整的经典相比,但二程也把《大学》、《中庸》从《礼记》中提取摘录出来。程颐把《大学》视为“初学入德之门”要籍,《大学》列出道德修养的八条目,教导自我修养方法,如格物致知、诚意正心等,以达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目的。二程推崇《中庸》一书在道统中的重要地位,肯定《中庸》体现天命、性、道、教、诚等中国儒家的形上学观念,传授使人终身受用不尽的圣人之道。二程要求学者以研读“四书”为中心,领悟圣人之道,其余经典则可不治而明。二程推崇的“四书”记载了中国思想史上重要的史实资料,蕴含了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和核心价值,是儒学认识论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二程学说中的心性哲学、道德修养论、格物致知论等穷经明理思想,均可在“四书”之中找到理论和思想资料。“四书”中一些重要内容已成为当时人们安身立命之道、为官从政之道的基本信仰与信念,特别一些是教化人们接受并自觉实践“仁爱”、“忠恕”等为人处世的道理、有益的圣言,至今具有积极的教育意义和深远的启迪价值。后经朱熹集注,《四书集注》被列为科举考试的应试教科书, “由二程在北宋开创的注重四书的学术运动,到朱熹手中真正定型和兴起,并借助后来朱子学派的努力发扬,使四书成为宋元明清儒学思想的新的经典体系。”[1]

二程对中国经学发展的最大影响就是将经学理学化、实学化。经学作为中国古代学术的主体,是一种解释其字面意义、阐明其蕴含义理的学问,蕴藏了丰富而深刻的思想,保存了大量珍贵的史料,是儒家学说的核心组成部分。经学理学化,是指经学由传统的“章句训诂”之学转变为“义理说经”的理学。经学实学化,是指二程的经学是明道致用的实学,与单纯讲求训诂章句存在着差异和不同。二程批评当时“以博闻强记,巧文丽辞为工,荣华其言”[2]的文风倾向,有空言无实之弊。二程认为经典应该不是谨守官方钦点经书的僵化的注疏训诂,而是对儒道内在义理的阐释,不能空谈心性,而应该把义理贯彻到日用之中,能唤起人生哲理和感悟。由此可见,二程以求义理、明明德的教化思想得以一直延续发扬。

三、书院教育的原则方法

在长期的理论性教化、实践性教化过程中,二程强调教育者的主导地位,从根本上指向人的普遍性的提升,“把握了个体在教化过程中的主体地位,突显了人的精神尤其是内在德性的养育,确立了教化的本体论价值。”[3]二程实行有教无类的原则,提出了因材施教、循序渐进、启发式教育法等一系列施教方法。

所谓因材施教,因是根据,材是资质,施是施加,教是教育,是指针对受教育者的志趣、能力、特点等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方法进行教育,才能收到较好的教育效果。二程认为大多数人都是可以教化的,可以因材施教、不拘一格地扩大教育对象。育其所长,补其所短。根据特点进行教育,发挥其所长,呵护个性,弥补不足。根据认知发展的规律,在各年龄阶段都各有其特征,所以要因不同的年龄特征,施行各有所异的教育方法。程颐认为:“古者八岁入小学,十五岁入太学,择其才可教者聚之,不肖者复之田亩,盖士农不易业,既入学则不治农……自十五入学,至四十方仕,中间自有二十五年学,又可利可趋,则所志可知。须去趋善,便自此成德。”[4]程颐强调环境影响,要尽量使可以教育的都能入学受训,在良好的社会氛围之中进行熏陶。古人八岁入小学,进行最基本的文化知识和道德训练,知道什么可为,什么不可为。十五岁入太学,进行文化知识的训练,加强对义理的更深理解。endprint

所谓循序渐进,主要是先要了解教育对象的志向和才能,其次是适应个别差异去进行教育,使各尽其才,发挥潜能。程颐认为学习是一项长期的修养工夫,一个人的知识能力有逐步提高的过程,不能在短时间内完成,所以不能急于求成,必须注重循序渐进的原则,脚踏实地,成为具有高深学问的圣贤。程颐说:“学欲速不得,然亦不可怠。才有欲速之心,便不是学。学是至广大的事,岂可以迫切之心为之?”[5]对于一些无知或知之甚少的初学者而言,他们一开始接受不了一些深奥难懂的知识,因为学习应该是一个由近及远、由低到高、由浅入深的发展过程,所以必须从一些小的、容易接受的事物开始正确引导,先教之以浅显好懂的知识,在此基础上逐步加深教学内容。程颐为学侧重于穷理的修养功夫,注重循序渐进,密征精察,在此基础上达到豁然贯通,其观点符合教育规律。

当然,作为教化者的二程兄弟在境界取向、性格特点、待人接物等方面有着明显的差异。从性格因素看,程颢的性格偏重从容、洒脱,程颐的性格则倾向严谨、持重。程颢更多表现出来的是圣人气象,程颐则是贤人气象,所以,程颢有“如坐春风”之誉,而程颐则有“程门立雪”之典。程颢追求自由、活泼、和乐,不僅能以诚意感动皇帝,而且也感染学生。学生问学程颢,都能感受到“在春风和气中坐三月而来”,因此“如坐春风”四字成为千古佳话。在日常讲学中,程颢善于用启发式教学,鼓励采用自学为主的教学原则与方法。如果弟子们提出不同的义理观点,程颢常说“更有商量”,在学生的质疑过程中,采取不同的解答方式,通过启发诱导,充分尊重大家的讨论意见,在师道尊严的时代,这样的教学模式是非常难能可贵。

总之,二程的书院教育以人文精神、道德品格为宗旨,将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相结合,形成书院自由、独具特色的学术氛围,促进了书院的繁荣与发展。不仅提高民众文化水平、促进教育发展,同时也移风易俗、促进社会的稳定与良性发展,对社会风尚和淳朴民风的引领作用非常明显,进一步扩大了社会影响力。

参考文献:

[1]汤一介,李中华,陈来等.中国儒学史·宋元卷[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334.

[2]程颢,程颐.二程文集(卷八),二程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1:577.

[3]李凤娟.古代书院的道德教化功能对当今大学德育建设的启示[J].长春大学学报.2014(12):1754-1756.

[4]程颢,程颐.二程遗书(卷十五),二程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1:166.

[5]程颢,程颐.二程遗书(卷十八),二程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1:189.endprint

猜你喜欢

程颢二程程颐
程门立雪
THE NUCLEAR OPTION
程颢辨诈
理学体用论视域下天的重新发现:基于二程的考察
《宋元学案》中程颐思想的诠释与评价——兼论二程思想的比较及其分派
论程颢对王安石变法的立场
【程门立雪】
程门立雪
道统的重建——二程“道统论”的政治自觉及其限度
二程语录与宋代洛学传播述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