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四川省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研究

2018-01-09朱琳敏王德平邓楠楠

湖北农业科学 2017年23期
关键词:发展现状四川省对策

朱琳敏+王德平+邓楠楠

摘要:生态循环农业是运用循环经济理论、生态工程学方法,以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通过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资源环境,推行集约节约使用投入品和清洁化生产,促进废弃物综合利用,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实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同步提高的一种现代农业形态,是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当前,许多地区都在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并获得了一定的成果。以绵阳市发展生态循环农业为例,借鉴其优秀的成功经验,对当前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对策,以期给其他地区提供可借鉴可复制的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模式,促进四川省的生态循环农业良性发展。

关键词: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现状;对策;四川省

中图分类号:X17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7)23-4660-04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17.23.059

Abstract: The ecological cycle of agriculture is using the theory of circular economy, ecological engineering methods, in order to save energy resources and protect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promote agricultur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s the goal, through the effective protection and rational utilization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the implementation of intensive use of inputs and clean production, promote the comprehensive utilization of waste, strengthen the agricultural product quality and safety supervision, to achieve a modern agriculture form economic, social and ecological benefits to improve synchronization, is an important driving force for accelerating transformation of the mode of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At present, many regions are vigorously developing ecological recycling agriculture, and has achieved certain results.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ecological agriculture in Mianyang city as an example, the successful experience of outstanding, analyzes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puts forward the countermeasures, in order to provide other areas of ecological cycle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reference model can be copied, and promote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ecological agriculture in Sichuan province.

Key words: ecological circular agriculture;current situation;countermeasure;Sichuan province

随着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农业也面临新问题和新挑战,特别是农业的发展面临着农产品价格下降,资源、环境的制约,农业生产成本升高的现实问题。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已成为当前农业发展的主要任务。2016、2017年的“中央1号”文件也都明确指出要“加强资源保护和生态修复,推动农业绿色发展”和“推行绿色生产方式,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而现代生态循环农业是以生态循环、优质高效可持续为主要特征,可以突破和缓解资源不足和环境约束的瓶颈,实现有限资源综合利用的效率最大化,进而增强农业发展的协调性和可持续性。四川省绵阳市地处四川盆地西北部,是一个资源比较匮乏的农业大市,传统农业比重仍然偏大,农业的竞争力不强,一些地方落后的生产方式任然存在。人均耕地面积少,人均耕地仅0.07 hm2。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匀,雨量主要集中分布在7~9月。绵阳市特有的地形地貌,为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提供了基础,同时其域内包含了山区、丘陵区、平坝区3种地貌,分别占61.0%、20.4%、18.6%。本研究以绵阳市发展生态循环农业为例,借鉴其优秀的成功经验,对当前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对策,以期给其他地区提供可借鉴、可复制的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模式,促进四川省的生态循环农业良性发展。

1 生态循环农业的内涵及特点

生态循环农业是以资源高效循环利用为核心,遵循“4R”即“减量化、再循环、再利用、可控制化”为原则,以投入产出最大化、可再生资源高效循环化、有害物质排放最小化为目标,最终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三者兼得的农业发展方式[1]。生态循环农业是循环经济理论在农业领域的扩展,姚勇[2]指出农业循环经济作为新型经济发展体,主要以 “减量化、资源化、再利用”为原则,在整个农业生产过程中减少资源投入量與减少废弃物排放量,从而实现农业资源与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的有效统一。endprint

生态循环农业是一种低投入、高产出、高效益的农业生产模式。它将生态环境优势转化为产业和农业经济发展优势,有利于促进农产品品质改善,提升农产品竞争能力,是实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同步提高的一种现代农业形态。具有以下几方面特点:一是高产量、高质量、高效益。生态循环农业是按照生态学原理和经济学原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和现代管理手段,以及传统农业的有效经验建立起来的,能获得较高的产量[3]。生态循环农业在生产过程中多次利用资源,减少化肥、农药等的使用,因此使得农业生产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最高,同时农产品质量也有所提升。二是资源循环、生产绿色。生态循环农业内部参与循环的物体往往互为食物,以生态食物链的形式循环[4]。生态循环农业强调减少资源的投入,提高资源的利用率。三是变废为宝,生态循环农业将传统的“资源-农产品-废弃物”的单线型循环模式改变为“资源-农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闭合循环流程,将废弃物再次利用起来,减少了废弃物的排放,从而降低了对环境的伤害,使得农业经济效益最大化、生态环境友好不受破坏。

2 绵阳市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现状分析

绵阳市在四川省率先出台了《关于加快“沃野绵州”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工程建设的意见》,并先后多次征求各方专家学者的意见,依据绵阳市农业山、丘、坝三元结构突出,农业生产水平与产业结构多样性的特点,针对不同区域类型、生产经营组织方式和产业要求,因地制宜地提出了山区、丘陵、平坝地区选用适宜模式,指导全市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建设,并在9个市(县)区确定了24个现代生态循环农业脱贫奔康示范村(点)。

2.1 资源循环利用取得进展

绵阳市推行生态循环农业以来,农牧(农渔)结合、产业循环的农业资源循环利用机制基本建立,农业节水技术普遍应用,病死畜禽和鱼类全部实现无害化集中处理,畜禽排泄物、农作物秸秆资源化利用、农业废弃包装物回收处置水平大幅提升。规模化养殖场畜禽粪便处理率达到90%,25个规模化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废水实现达标排放,农作物秸秆资源化利用达到96%(按可收集量计算),农膜残留处理率达到85%,农业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6,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5%,木、竹原材料有效利用率达到98%以上。

2.2 推广典型模式

绵阳市为在全域推行生态循环农业,深入分析各种模式的优点、短处、技术要点,加大成熟模式的示范推广。已探索出比较成熟并已进行示范的循环农业发展模式主要包括:按带动主体和循环圈的大小分类的家庭微循环模式、园场小循环模式、合作社带动的片区中模式,市场集约化带动的区域大循环模式等四类模式;按产业结合与循环过程分类的“1+N”种养结合模式(生猪-沼气-水果或粮油或蔬菜模式、牛羊-沼气-作物或青贮饲草模式)、商用有机肥开发模式(畜禽-粪便-有机肥-农作物模式)、稻田共生共育模式(稻鸭共育模式、稻鱼共生模式)、林下经济模式(林禽模式、林畜模式、林下种植模式)、种植业内部间套轮作模式(“千斤粮万元钱”粮经复合高效模式、水旱轮作模式)、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模式等。

2.3 秸秆综合利用取得进展

一是肥料化利用。主要包括直接还田、堆沤农家肥还田和加工成有机肥还田。游仙区沃土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畜禽粪便+农作物秸秆+生物菌种生产商品有机肥”模式,已形成年处理新鲜禽养殖粪便 5万t、作物秸秆1.5万t,生产生物有机肥3万t的生产能力。

二是饲料化利用。将秸秆处理加工成青储饲料、氨化发酵等饲料产品,用于养殖自用或商品外售,实现秸秆资源化利用。

三是原料化固化成型利用。江油市八一镇秸秆处理厂年处理秸秆2万余吨,可解决周边3个乡镇的秸秆,生产工业造纸纤维丝、蛋托、包装箱衬垫等环保产品1.2万余吨。

四是能源化利用。通过企业将秸秆加工成能源产品。将作物秸秆无害化处理后加工为炭粉、农业炭肥和机质炭等环保产品。

2.4 经济效益、生态效益提升

生态农业经济发展机制基本建立,生态循环农业经营主体不断发展壮大,产业链条完整、功能多样、业态丰富、利益联结紧密、产村融合更加协调的现代生态农业发展格局基本形成,生态经济成为农业新的增长点,农业竞争力明显提高,农民收入持续增加,农村活力显著增强。

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机制基本建立,农药、化肥使用量大幅调减,畜禽粪污直排、秸秆露天焚烧、农业废弃包装物乱丢弃现象基本消除,农业生态优势更加突显。农业面源污染综合防治率达到80%,测土配方施肥40万hm2,化肥使用量实现零增长,化学农药使用量减少10%,建设美丽乡村(生态村)1 000个。

3 生态循环农业发展面临的困境

3.1 农业废弃物处理能力亟待提高

调研中发现实际中秸秆的处理还处在传统的、原始的初级阶段,科学的利用体系尚未真正的建立起来。秸秆原料化固化成型利用面临的主要困难:①秸秆量大、分布零星、体积蓬松、密度较低、收获季节性强等造成运输成本较高;②原料季节性强、不能满足周年生产需要;③流动资金使用集中,导致企业周转困难;④秸秆加工设备、窖池设施等投入过大,以致于企业利润极低,运行积极性大打折扣。其他废弃物如农药、化肥包装袋、农膜等,由于综合利用处理缺乏政策扶持、成本偏高等原因并没有出台相应的处理办法,农户一般采用随生活垃圾丢弃的方式处理,造成了严重的面源污染问题。

畜禽粪污方面,绵阳市养殖粪污处理方式主要包括:①干稀分离,干粪堆肥腐熟用于种植业;②液态粪污经过沼气池厌氧发酵处理后,通过排污管网进入好氧池处理后作为农田灌溉,沼渣沼液用于果树、农作物施肥灌溉,沼气则作为燃料使用。但由于粪污的量太大,消纳粪污、沼渣沼液的土地存在不够的现象。异地配送沼渣沼液虽然可以解决沼渣沼液局部过剩的问题,但因为运输距离较远,以致于运输成本过高,也降低了养殖户和种植户使用的积极性。同时,沼液直接入地灌溉果蔬是否有利而无一害,长期使用沼液灌溉果蔬是否恰当,还需要相关学者的进一步研究。对于沼气的利用也存在季节性的问题,冬季沼气的利用率基本达到100%,但在夏季沼氣用不完,大部分农户会采用直接排放至大气的做法,对环境造成了污染。endprint

3.2 缺乏科学的产业布局与规划

不同的地域有其适宜种植的产品,因地制宜的种植农产品,不仅可以提升农产品的品质,还可以增强其的品牌效应,提高竞争力。但绵阳市在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的过程中,核桃的种植面积较大,不少县市区的乡镇都将核桃作为当地的主导产业。但种植出来的核桃并没有较为鲜明的特色,因此导致农产品同质化和竞争力下降等问题。

3.3 投入力度不足制约生态循环农业发展

生态循环农业的前期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资金短缺会成为制约其发展的重要因素[2]。造成该现象的原因在于大部分生态循环农业项目投资周期较长,经济效益不高,推广能力不够,银行不愿投资农业产业,大多依靠国家和政府的投入扶持[5]。当前,绵阳市政府仅限于对生态循环农业示范点的肥力设施、水利设施、各示范点新建成的标准化养殖场和完善或提升现有生态循环农业设施设备,以及按照生态循环农业建设工程要求进行种植业产业结构调整种植的种苗和智慧农业设施设备进行补助。生态循环农业的发展却并不仅仅限于这些方面,还有许多的环节需要政府资金的支持。

4 加快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的对策

4.1 加强科研能力,提升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

当前,绵阳市农业废弃物的利用技术还相对落后,应当加强与科研院所、科研院校的合作,大力开展生态循环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新工艺的研发,集成推广一批高效种养循环、农业清洁化生产、农业废弃物资源化综合利用技术,提升废弃物的利用率。遵循农牧结合、种养平衡的原则,坚持科学布局畜禽养殖,加快完善粪污处理利用设施,推广清洁生产工艺和精准饲料配方技术,减少粪污产生量。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的支撑技术体系,主要包括农业清洁生产理念与生态技术体系、废弃物循环利用技术、农村沼气技术、秸秆资源化利用技术、科学施肥用药技术等[5]。农业废弃物既是一个大的环境污染源,又是一个大的资源库,具有“双重性”。通过科学的技术进行合理地利用,在减少农业废棄物对环境危害的同时,也能尽量降低废弃物资源化的成本,开发高值产品,提高废弃物资源化和无害化处理[6]。

4.2 创建奖励机制,推动生态循环农业发展

生态循环农业的良性发展,离不开政府的主导作用。当前绵阳市生态循环农业面临的一些困境未解决,政府应当通过制度的创建,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在产业补链环节,完善利益链接机制,形成有效的奖励机制。

根据绵阳市提出的“企业主体市场大循环、合作社区域中循环、园场小循环、家庭微循环”4个层面的循环,分类制定相应的奖励措施。如动员养殖企业积极开展秸秆收储,引导发展秸秆在饲料、食用菌、沼气、发电等方面的综合利用,鼓励种植大户施用有机肥,大力推广使用可降解农膜,对使用可降解农膜的农户进行差价补助,以提高其使用的积极性。引导和鼓励农业生产者及时回收处理农业废弃包装物和农膜,探索建立农业废弃包装物和农膜回收处理机制。对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等行为进行奖励,以此来调动经营主体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自主行为。

对已经参与到生态循环农业活动中的经营主体,可以在资金、农机器具等方面给予一定的补贴,以此来带动更多的经营主体加入到生态循环农业的行列,充分发挥经营主体的主观能动性[7]。

4.3 制定科学的产业布局与产业规划

根据各个区域自然资源禀赋和农业结构的特点,合理调整布局优化资源配置恒,因地制宜,找准产业切入点,突出特色,不追求统一的生产模式[7]。制定适宜于当地发展的产业,以现有的产业为基础,结合当地发展趋势以及群众意愿,制定中长期发展规划,明确当前的发展重点与特色产业支柱。

4.4 建立完善的资金扶持体系

扩大对生态循环农业的补贴范围,加大资金项目的整合力度,在土地、金融、税收、用电等多方面给予政策扶持。积极探索多元化投入机制,进一步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8-10]。

总之,生态循环农业是实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同步提高的一种现代农业形态。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有利于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有利于促进农业转型升级,有利于加快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也有利于推动幸福美丽新村的建设,它将是中国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过渡的关键。

参考文献:

[1] 农业现代化工程读本编委会.农业现代化工程读本[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3.

[2] 姚 勇.四川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现状及对策[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6(8):175-179.

[3] 高旺盛,贾敬敦.中国循环农业研究进展第1辑[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10.

[4] 农村环境整治与生态修复编委会.农村环境整治与生态修复[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

[5] 钱淑琼,张方方,吴亚琪,等.浙江省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2(33):16314-16317.

[6] 李 敏,王海星.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措施综述[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2(S1):37-39.

[7] 崔艺凡,尹昌斌,王 飞,等.浙江省生态循环农业发展实践与启示[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6(7):101-107.

[8] 席建峰,高 飞,房苏清,等.我国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中国西部科技,2012(9):47-48,16.

[9] 叶祝女.环太湖地区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研究——以浙江省嘉兴市为例[J].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53-56.

[10] 张 叶.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模式研究——以浙江省为例[J].浙江学刊,2016(5):185-190.endprint

猜你喜欢

发展现状四川省对策
诊错因 知对策
对策
前三季度四川省五大支柱产业保持平稳较快增长
面对新高考的选择、困惑及对策
四川省土木建筑学会
防治“老慢支”有对策
四川省 多举措增强2500万 农民工获得感
地方广电媒体融合发展中的困境和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