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对分的Android程序设计课程改革与探索

2018-01-09王飞飞

电脑知识与技术 2017年34期
关键词:对分课堂教学模式

王飞飞

摘要:针对Android程序设计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本文引入“对分课堂”教学模式,改变传统教学过程,明确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中的职责与地位,将教师的教与学生的自主学习、课堂讨论结合在一起,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课堂参与度;同时改变考核机制,强调过程性考评,以提高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程度与实际编程应用能力。实施结果表明:学生对于该模式的认同度较高,教学效果良好。

关键词:Android程序设计;对分课堂;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獻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7)34-0143-01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教育的发展,如何提高教学效率一直是高校教学的研究热点,无论是研讨式教学、一体化教学,还是翻转课堂等等,都是为了实现这一目标[1,2]。各种方法虽然在实施过程中都取到了明确的效果,但是在实际的教学应用中,还应与学校与学生的实际情况相结合,真正做到“因地制宜”与“因材施教”。近年来高校的扩招给更多学生带来了进入大学的机会,但是也形成了不同层次高校之间学生的差异,作为普通地方院校教师,应该正确认识这个问题,从而采取合适的教学方法。对于我校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而言,应用是首要目的,前序基础课程学习之后,如何将理论与高级编程语言结合起来完成软件的编写、切实提高编程能力是重中之重。Android程序设计课程开设在大四,该阶段的学生已经开始为就业做准备,实习、考研等诸多原因造成学生缺课率高且课堂氛围不太好,经常存在教师一个人在辛苦的讲解而学生心不在焉的状况,如何将学生带入课堂,调节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率是一个必须面对的问题。

1 对分的提出

2014年,针对目前高校课堂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复旦大学张学新教授首次提出了“对分”的概念并实施,取得了良好效果[3];随后各高校教师在不同的课程中进行应用,也取得了相应效果[4-6]。“对分(PAD)课堂”是一种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在时间上把教学分为三段:讲授、内化吸收、讨论。其核心理念是把一半课堂时间分配给教师,一半分配给学生,教师对内容框架、基本概念、重难点进行讲解;学生在两次课间进行为期一周的课本阅读、资料查阅、对内容进行吸收内化,为讨论做准备;在课堂上根据课前的资料准备进行讨论,在讨论中进行学习。其创新之处在于给予学生一定时间根据教师的讲授进行自主学习,为课堂讨论做准备。考核方式上强调过程性评价,关注不同学生的程度与需求,尽可能让所有学生都能在学习中有所收获[3]。

2 对分在Android程序设计教学中的应用

Android程序设计课程每周四节课,每次两节,理论与实践一起共110分钟,均安排在实验室进行。在该课程教学中引入“对分”的理念,可以充分调节课堂气氛,有效利用课内外时间,提升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与团队协作能力。

2.1 教学过程设计

每学期第一次课首先由教师讲解对分的相关知识,指导学生进行分组,按照组内能力程度不同的原则由学生自主选择,三人一组;其次对本学期所要学习的内容进行概括,并说明本课程的考核机制;最后对第二次课的内容进行讲解,以便学生课后进行资料查阅与学习。从第二次课开始则按照以下过程进行:

(1) 课堂前30分钟,由学生进行自主讨论。根据课前的资料查阅与学习内容进行组内讨论,首先对前一次课教师布置的基础理论内容进行学习,然后对存在疑问的知识点进行讨论,无法解决的问题暂时记录。

(2) 中间50分钟,学生进行上机实际操作,教师进行答疑。对前一周的程序作业进行提交,并对其中的重难点进行讨论,巩固学习内容,同样对无法解决的问题暂时记录,然后提交给教师。最后由教师对于共性问题进行统一讲解。

(3) 最后30分钟,教师进行讲授。对下一次课程需要讨论的内容进行概要性讲解,并布置作业,以便学生课下进行学习。

(4) 两次课程中间。学生自行查阅相关资料并完成作业,对于遇到的问题可以自主解决,也可以在课堂上的讨论时间进行解决。

通过以上环节,促使每个学生都来上课并参与到学习中来,减少学生在课堂上不在状态的情况。

2.2 考评体系

传统的考核方式一般是期终一张试卷,以此作为学习成效评价标准。而程序课程主要考查实际应用能力,该方式并不能很好地显示每名学生的真正知识掌握程度,而对分则着重强调过程性考核。

该课程的考核由三部分组成,平时作业、课程设计与基础知识评测。其中平时作业占30%,每次课堂布置三道小程序,难易程度不同,学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至少选择2个,教师依据完成程度予以评分。课程设计占40%,每小组协作完成一个,学期初进行选题,学期中进行中期检查,学期末根据完成情况与组内分工给予分数。基础知识评测为一张试卷,占30%,主要为课本基础理论知识。前两项考查学生的应用能力,第三项考查学生的理论掌握程度,从而实现理论与应用的结合评价。

2.3 应用效果

在13级物联网工程专业两个班级实施,首先到课率比12级同一课程要高,其次课堂氛围较好,学生玩手机现象减少,上课的参与程度也有所提高。在两个班级发放调查问卷85份,收回81份,其中认同该模式的学生有69名,占85.2%,认为该模式可以“逼迫”他们在课程中主动参与其中,讨论的方式巩固了知识的学习,分组机制增强了合作能力,同时过程考核可以使他们把努力用在平时,而非考前临时抱佛脚,考后全忘掉,增加了知识的掌握度,提高了应用编程能力。

3 结束语

“对分课堂”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法与教学过程,实现了教师角色的转换,由单纯的讲授者变为引导者;可以增加师生、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过程性的考核机制可以提高学生考评的准确程度,且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实际应用编程能力。

参考文献:

[1] 缪静敏,汪琼.高校翻转课堂:现状成效与挑战——基于实践一线教师的调查[J].开放教育研究,2015,21(5):73-82.

[2] 王海波.国外当前慕课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探析[J].复旦教育论坛,2015,13(4):25-31.

[3] 张学新.对分课堂:大学课堂教学改革的新探索[J].复旦教育论坛,2014,(12)5:5-10.

[4] 陈瑞丰.对分课堂:生成性课堂教学模式探索[J].上海教育科研,2016(3):71-74.

[5] 杨淑萍,王德伟,张丽杰.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及其师生角色分析[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9):653-658.

[6] 赵婉莉,南娇鹏.大学英语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探索[J].陕西教育(高教):2016(5):40-42.

猜你喜欢

对分课堂教学模式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思”以贯之“学、练、赛、评”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对分课堂”教学模式下的英语课外作业设置
“一精三多”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导航杯”实践教学模式的做法与成效
5E教学模式对我国中学数学教学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