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那些关于莫扎特的故事

2018-01-09吴骏

琴童 2017年12期
关键词:莫扎特天才作曲家

吴骏

莫扎特是最受欢迎的作曲家之一,围绕他有很多故事。冷静看待它们,不把故事当成真实的音乐史,有助于家长和孩子更理性地学音乐。

典型的“莫扎特神话”是这样的:莫扎特那样的天才,生下来就聪明异常,学什么一点就通;创作的时候,灵感源源不断,一气呵成,不假思索,很快大功告成;生活中,莫扎特接近一个白痴,疯疯癫癫。这类故事可靠吗?下面我们对比一下故事和事实。

故事:莫扎特生来就是天才

事实:天才也是教出来的、学出来的

天资超常的确存在,但同时,才华是教育的产品,是从环境中获取的。俗话说“名师出高徒”,莫扎特有多位老师。

除了作为宫廷乐师的父亲,莫扎特的老师还有很多位。最不为人知的就是大他4岁的姐姐娜内尔·莫扎特。爸爸先教姐姐,积累了经验,然后两人一起教他。姐姐学的时候已经消化了不少,再把学习窍门传给弟弟,真是千里挑一的助教。莫扎特的父亲还利用私人交往,把各位宫廷教师请到家里指点莫扎特。总之,莫扎特的老师总数很可能是两位数。这还不算莫扎特漫游欧洲的过程中临时请教的老师。

对莫扎特作品有影响的人很多,例如一般人不知道的这三位。

约瑟夫·米斯利维切克(1737~1781),波希米亚作曲家,当时一流的高产作曲家,成名于意大利,写过30部歌剧、45部交响曲。他是莫扎特家庭的亲密朋友,和莫扎特一家交往8年,被少年时代的莫扎特仰慕。莫扎特借用米斯利维切克作品中的旋律,用在自己的歌剧、交响曲、钢琴奏鸣曲和协奏曲当中。

约翰·万哈尔(1739~1813),莫扎特一家的终生好友和协助者。在莫扎特于1781年到达维也纳之前,他是一流的作曲家,已经发表作品80部。

安东尼奥·卡泰利耶里(1772~1807),当时才华横溢的作曲家。他生于波兰,父亲是意大利人,母亲是拉脱维亚人,都是歌剧演员。卡泰利耶里在莫扎特去世之后参与整理和完成了一些莫扎特的作品,他和贝多芬在维也纳成为好朋友。

总之,莫扎特名下的作品传到今天,既有他本人的创造,也和很多人的劳动分不开。就像中国武侠故事的主人公那样,莫扎特博采众家之长,练成了独步天下的音乐的“武功”。

故事:作曲一气呵成

事实:作曲(或其他创造性工作)是谨慎思考和长期工作的结果,莫扎特本人也是如此

我们不怀疑莫扎特有极高的才华,他的天才不容否认,他有的作品很可能是短时间里完成的。但总体上看,事实是另一个样子:莫扎特写初稿,不停地修改。这有存世的草稿为证,虽然莫扎特大量的手稿没有留下。

莫扎特作曲一气呵成的神话故事可以追溯到一封信,信中的“莫扎特”自称灵感就像闪电一样到来。但这封信后来被证实是伪造的,因为信里信外的很多東西都和其他历史事实不符。其实,很多莫扎特的亲戚朋友都说他连续工作,在钢琴上改进作品。伟大作品仍然可能是常规手段(写草稿,不断修改)的产物。莫扎特在一次搬家后兴奋地给父亲写信说:“我的钢琴搬来了。”钢琴是他的作曲伙伴,这和其他作曲家一样。有时,莫扎特一天工作20个小时,直到凌晨,一大早(4个小时后)就起床,然后坐马车去歌剧院准备新一天的排练。

故事: 8岁写了交响曲,12岁写了歌剧《装痴作傻》

事实:未知

被证实的莫扎特《伦敦笔记本》上,八九岁的莫扎特仍然是初级的音乐学习者,在编号K.15a~K.15ss的曲子中犯着笨拙的错误,和那首莫扎特父亲归在莫扎特名下的交响曲的成熟写作有明显的矛盾。

音乐史专家一般认为,莫扎特早期的作品是在父亲或其他人的指导下完成的。当时的公众也知道此事。例如,1768年,署名莫扎特的《装痴作傻》在维也纳演出时,遭到乐团和歌手们的抵制,因为他们知道12岁的莫扎特对意大利语的掌握不足以写出歌剧,认为莫扎特和他父亲是一对骗子。

更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一些严肃的研究者指出,很多作品被错误地归在了莫扎特的名下。例如意大利研究者卢卡·比安基尼和安娜·特龙贝塔研究19世纪的一手资料后写成两卷本、一千页的书《莫扎特,神的倒下》指出,19世纪很多出版商把作品归入莫扎特名下,莫扎特作曲风格是几十种风格的混合。例如,他们援引奥地利国家图书馆的资料指出,《费加罗的婚礼》早有德语版本,不是莫扎特所作。

故事:莫扎特(那样的天才往往)是白痴

事实:莫扎特可能是情感丰富和正常的人

这一部分要归功于他的母亲和姐姐给他的关爱和陪伴。影视剧里的莫扎特会带着彩色假发,行为乖张,但事实是他除了正式场合从不戴假发,他为自己淡金色的头发自豪。虽然他经常围绕粪便开各种恶心的玩笑,但在当时的中产阶层中那种和排泄物相关的玩笑是很普遍的。

为什么关于莫扎特的故事那么多

最大的原因是年代久远,可靠的一手证据不多,尤其是莫扎特的遗孀毁损了大量原始资料,和一位出版商写了第一部不很靠谱的《莫扎特传》,后世2000多本莫扎特传都直接或间接受到了它的影响,以讹传讹变得不可收拾;其次是人们的美好愿望,把伟大作品的创作者和创作过程想象得过于完美,有时候出于平衡自己的嫉妒心的需要,又把天才贬损为白痴;第三是人们大脑中把事情简单化处理的倾向,尤其是把情境因素弃之不顾的“基础归因错误”——只看某一个人身上的特点,越是著名人物,越容易被当作超级英雄。这也可以解释为人们心中对平凡生活“出现一个例外”的无限渴望;第四是大众传媒时代的影响,大众媒体在传播过程中重新加工信息,距离事实越来越远。

迷信天才故事的害处

家长会经常痛苦不堪,自问:我的孩子为什么这么笨?你有可能憎恶你的孩子,有时或经常怒揍他们。当孩子表现不佳的时候,家长也有了退路——反正他不是天才,算了,顺其自然吧。你甚至会拿别人家的“天才”揶揄自己的孩子。

你可能制造出你个人的“莫扎特神话”的版本,不管你在哪一行业工作。你认为创造性工作都需要等待灵感,灵感来了,一切不可阻挡;没有灵感,做什么都没有用。天赐灵感的神话故事让你觉得学习是跳跃式的进步,不是渐进的过程,遇到一点挫折你就沮丧,自我怀疑,迟疑不前,为自己的懒惰找到了借口,你不再为一件事情做长期艰苦的努力。

结 语

点开英文维基百科的“流行偶像”的条目,看到的是莫扎特和麦当娜的头像。我们可以拿莫扎特作为饭后茶余的谈资。但如果我们是认真负责的父母,家里有一位学音乐的孩子,我们最好审视音乐史,再抚卷想一想:神童是否存在,在什么意义上存在,他们是否不辞辛苦地工作,他们是不是教育规律的产物,工作方式中包含常人所用的手段吗?关于他们的故事,有多少是口头相传的奇闻轶事,有多少是经得住严肃的历史学家拷问的历史?如果说,在教育和资讯还不发达的年代,创造型人才被推向神坛在所难免,那么今天,为了营造温暖和支持性的家庭环境,家长最好对这些故事抱一定的怀疑态度。

为了避免不必要的误会,重申一下,笔者不否认罕见的天才确实存在于人群中,我们更希望父母把关注点放在教育规律上,帮助孩子科学地练习。

猜你喜欢

莫扎特天才作曲家
小小作曲家
青年作曲家危阳简介
天才or怪咖
莫扎特
著名作曲家杨天解
作曲家
天才的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