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铁人精神一抹红

2018-01-09张章

当代工人·精品C 2017年6期
关键词:辽河油田铁人采油厂

张章

在以油为城的盘锦,企业和家融为一体。建设发展中,女性不再是娇滴滴的点缀,而是采油一线的劳作者。这是中国石油工人的传统,这份传承有不分性别的铁人精神。

铁姑娘1975

走在大坝上,天漆黑漆黑的,连个萤火虫的光都没有。一边是坝下哗哗流淌的河水,一边是没有收割的芦苇,风一吹沙沙作响,心里真是害怕啊,怕如果芦苇丛里突然蹿出一个人怎么办。

就这样提心吊胆地,26岁的陈静荣依靠着一把手电筒照明,带着一把螺丝刀防身,从晚上11点出发,深一脚浅一脚地走到了第二天早上6点。

故事发生在1975年秋,陈静荣的第一次单独夜间跑井,赋予了人生独特的意义。“在茫茫荒野里走了多少路,至今我也算不清楚,但它让我体会到采油工人常年倒班、跑井的不易。”女子采油队第一任指导员陈静荣回忆,这一夜的启迪跟随她十几年,像陈年老酒,辣中带着一丝丝醇香,甜甜的、暖暖的。

这份独特的意义,同样萦绕在130位有理想有朝气的年轻姑娘身上。1975年10月,在“女子可顶半边天”的歌声里,辽河油田女子采油队在兴隆台采油厂成立了。碧玉、桃李的年华,柔夷纤纤的十指,在人拉肩扛、48寸管钳、196斤油管的“磨损”下,延续了战天斗地的采油铁人生活。

与夜班恐惧关相当的,还有苦累关。

“196斤重的油管,两个人抬一根,就是男同志也打怵,别说十七八岁、只有一米五几、身单力薄的姑娘们。”抓生产的副队长徐守兰回忆,为了给油井接油管恢复生产,大家真是含着泪水,嘴里還不停地相互鼓励“坚持”“挺住”,一步步摇摇晃晃地穿过近2000米的稻田地和芦苇塘,硬是让不自喷的油井重新响起了哗哗的出油声。

那时候无论是生产和生活条件都非常艰苦,是现在的我们无法想象的。“最有趣的是小毛驴都休病假了,因为工作强度大,毛驴作为队里唯一的交通运输工具,脊背都被物资勒破了。有一天陈静荣就在通告板上写下:毛驴病假三天,停止使用。”说到这儿,女子采油队25站站长王丽祥打趣地笑了,但没过10秒,又低下头陷入了回忆的沉思。

翻开新中国石油发展史,女子采油队的5年,为祖国贡献了120万吨原油。虽然随着形势变化,这支队伍在1980年退出历史舞台,但她们,成为石油精神最鲜艳的代表符号。

又见新面孔

时针指向40年后的2012年秋。43岁的严世英,已经是有着20年采油一线工龄的资深采油女工了,人生也被似曾相识地赋予了独特的意义——这一年,辽油恢复组建了全建制的新女子采油队。

“抡大锤打地锚、挥铁锹扳管钳这是女人该干的活儿吗?你还在那拍!”面对男摄影记者,韩忠恒有些小情绪了,但并没有停下手中的管钳,继续吃力地扳拧着。

的确如此,尽管时代改变科技进步,工作条件改善了,但采油一线仍然离不开力气活儿和户外工作的艰辛。

身高不到一米六、体重不足90斤的85后副队长吴迪,扳动一个阀门,即便把身体挂上去还是纹丝不动。她常被人调侃“两个管钳加起来都比你重”。

“16口自喷油井要清蜡,清蜡爬杆就5米多高,人得爬到不足一平方米的操作台上,最可怕的是爬杆一直不停地晃荡,还要坚持爬上爬下9—15次。”党支部书记王楠骄傲地“诉苦”道,仅4年队里就组织油井清蜡76064千米,相当于绕地球1.5圈。

连着吃了4箱方便面的工作餐,大家的胃开始闹意见了。队长严世英笑着说,等不忙不累了,一定带大家吃顿好的。但这一天一直都没有兑现。队员们也像约定好了似的,面对辛苦的成倍叠加,她们只是面无表情冷冷地说了句:不怎么累。

1975到1980,2012再到2017。同样的5年,新队“采”出了兴隆台采油厂的半数利润,在满是男性荷尔蒙的辽河油田一线,继续“加油”。

未来的5年,看着毕业的女儿,严世英若有所思、充满期待。endprint

猜你喜欢

辽河油田铁人采油厂
寻访铁人精神之旅
海上铁人郝振山
中国石油长庆油田分公司第六采油厂
辽河油田安全环保隐患治理项目后评价
油基钻井液体系在辽河油田的应用研究
全能三项:你也能够成为铁人
辽河油田破解稠油高温调剖难题
聚合物微球调驱技术及其在甘谷驿采油厂的应用
胜利采油厂第一口Ø76.2mm油管内分注工艺井试验成功
辽河油田:千万吨豪情不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