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外国警察怎样看上海“绊摔抱娃女”事件

2018-01-09姚蒙雨尘汪嘉波青木

百姓生活 2017年12期
关键词:警员民众德国

姚++蒙++++雨尘++++汪嘉波++++青木

编者按:引发热议的2017年9月1日“上海警察绊摔抱小孩女子”事件,以涉事警察被记大过处分,妨碍执法的女子被警告处罚告终。但舆论中对涉事方责任与对错的争论一直很激烈。有人指责涉事警察滥用执法权,有人则痛斥涉事女子无理取闹,并随口称“这种情况在美国早就被击毙了”……那么,国外的警察同行是如何把握执法尺度的?他们怎么看上海这场执法争议?2017年9月5日,《环球时报》刊发了一篇综合该报驻外记者发回的报道,本刊特予转载,以飨读者。

法国:警官执行任务时,何时可以使用武力,都有明确规定

“如果不服警察开罚单,在法国必须通过上诉法庭才能得到解决。针对一名开罚单的警察讨公道是不可能的——因为警察是在执行公务。”记者让巴黎警察总局的一名警官看了被热议的上海警察执法视频后,他说:“法国很少会出现这样的冲突,被执法者为了罚单吵架,是十分不划算的。抗拒执法的罪名比违章停车要严重得多。”

在法国,法律对执法过程中发生的冲突有明确规定,警察、宪兵、海关人员、监狱看守人员等,代表公共权力。当他们执法时,执法对象或普通民众不得抗命,所有由于执法引起的纠纷、矛盾必须通过法庭来解决。如对抗执法,比如用语言、行动、威胁来抗拒执法,后果会很严重,可判最多7500欧元罚款加6个月监禁;聚众抗拒执法,判刑翻倍。

但是,这名巴黎警官认为,上海这起案件中的警察问题也很大,有反应过度、盲目使用暴力的嫌疑。“警察有执行公务的权力,但没有滥施暴力的权力。只有在对方不听从执法时,才可以使用武力来让对方服从。这里有一个正当防卫问题:只要对方没有威胁到警员的生命,使用暴力就要十分小心。”

法国警察执行任务时,何时可以亮出武器,何时可以使用武力,都有明确规定。近来因反恐形势紧张,法国放宽了治安人员使用武器的标准。但在上海的案子中,涉事女子阻扰与抗拒的只是违章停车的罚单,她最多是辱骂、推搡警员。

其实,如果真要以抗拒执法、辱骂执法人员的罪名拘捕该女子,在法国起码需要做到以下几点:警员反应冷静,向对方发出有效警告;向上司报告,听取指令,同时告知上司对方手抱孩子的具体情况;在上司同意对抗拒执法的对象进行拘捕时,必须口头向对方告知进行拘捕及其有关规定;与同事配合,先保证幼儿的安全,然后才能拘捕等。

这名法国警官向记者提及2016年5月18日巴黎发生的一场示威,当时有几名示威者用石块、铁棍等打砸警车,随后又点火烧警车。警车里一男一女两名警员在遭到连续打击、殴打时,仍赤手空拳回击,尤其是男警员救出女警员,但没使用武器,没让局势恶化。随后,警察逮捕了肇事者,通过法庭使其被判刑。

这起事件的相关视频在法国各大电视台播出后,许多人赞扬警员反应适度,谴责示威者滥施暴力。公众关注的焦点,一下子转到讨论示威行动中如何应对示威者的暴力上。其实,当时情况下,该警员生命遭到威胁,他一度准备拔枪回击,但看到对方只是使用顺手拿到的物件进行袭击,就克制住了动枪的想法。

美国:对警察执法有不同意见,通常可以上法庭申诉

美国警察在执法过程中存在不少问题,但整体来说,美国民众对他们有着敬畏之心。美国在保护警察自身安全方面有不少法规,违背了这些都会有生命危险。同时,如果对警察执法有不同意见,通常都有规定的时间可以上法庭申诉。这确保了警察执法过程的公正和效率。

有一次,记者凌晨开车,不觉间就超速了,被警察开车追上。警察很礼貌,但表示超速太多,必须开罚单。记者当时还觉得挺委屈,警察也不发火,而是说你可以上法庭申诉。过了几天,记者收到一封律师函,里面说“你认为警察执法不公,我们可以帮你打这个官司”等。原来是这名警察特意给记者推荐了律师。

根据美国联邦法典第18条第242款,任何人执行任何联邦、州或地方权力,剥夺他人被宪法或法律所保障的权利或特權,即为犯罪。这样的规定,从根本上约束警察知法犯法。美国警察确有令人“意外致死”的执法问题,对于这样的悲剧,最重要的不是受害者是否违法,而是执法过程是否合法。

国内同胞在电视上看到,不少美国警察暴力执法的镜头,也看到有美国民众因警察过度执法而丧命。记者查了一下有关资料,从2005到2012年7年间,美国司法部对执法人员一共发起340起诉讼。7年,3亿人口,人们可以对这些数字掂量一下。

中美两个大国都出现警察执法不当或过度等问题,也会有警察犯罪等问题。一般来讲,暴力执法在美国相对还是少数。美国人在遇到急事大事时,首先想到的就是打“911”。警察执法时,只要执法对象老实配合,警察的动作不会激烈。总的感觉,美国警民关系相对来说是融洽的。当然,近两年,黑人与警察的冲突确实发生了不少。

但是,美国民众枪支拥有率很高,警察执法时难免精神紧张,先发制人。美国警界有一句话:要么不出手,要出手就一次性解决战斗。这也是中美社会的差异吧。

俄罗斯:警察仍愿意把自己视为“助人为乐的执法者”

俄罗斯警察队伍很庞大,约有83.5万人,平均每10万人有570名警察,而欧洲国家平均每10万人有200-300名警察。正是这个“欧洲版图内警察人数最多的国度”,长期保持着令西欧国家十分羡慕的社会治安环境。

俄罗斯人常被称作“战斗民族”。在俄罗斯网络上,经常可以看到,一些执法者与违法者大打出手的场面,反映出俄罗斯警察在执法方式和尺度上存在很大问题。这与严峻的反恐形势有关,越来越坚信执法权威的警察,更愿意加大执法力度。

俄罗斯警察表面上强悍冷酷,但据记者长年观察,他们其实仍忘不了苏联时期“户籍民警”的角色。多数情况下,俄罗斯警察仍愿意把自己视为“助人为乐的执法者”。但在面对复杂情况时,他们不得不表现出“必要的冷酷”。莫斯科交警维加就上海这起案件对记者说,在不清楚那名女子是否携带武器或炸弹等背景下,不能只根据抱孩子女人被打倒的画面,就做出警察执法过度之类的简单定论。

按维加的说法,警察采取何种手段应对局面有一定程度的偶然性,通常會符合执法经验和规定。“像绅士一样温情执法”是警察在完成例行程序过程中,应当表现出的最佳状态。但在面对危险犯罪嫌疑人时,任何温情之举不仅违背警察执法守则,也会威胁到周围群众的生命。“在这方面,我们有过不少用牺牲换来的教训。执法者首先考虑的是如何履行自己的职责,而不是做一个完美无瑕的圣人。”

俄罗斯警方在执法过程中,对嫌疑人向来不留情。前段时间,几名在押犯试图从莫斯科州法院逃跑,俄警察当场击毙3人。莫斯科市民卡加对记者说,面对全副武装的警察的询问或指令,你唯一能做的就是服从,配合执法,说到底是公民的义务和责任。

在日趋复杂的安全局势下,俄警察暴力执法的现象,偶尔会引起民众关注。总体而言,俄民众对警察的评价是正面的,这与警察严格自律、加强内部管理不无关系。俄内务部重视警察队伍建设,在莫斯科,受过高等教育的警员占80%以上,不少警员毕业于法律专业。俄政府要求警方人员必须在精通法律、熟悉本职工作和培养军人气质方面下功夫。

德国:多数人接受警察严格执法风格,并纷纷要求加强警察权力

2017年4月,德国民调机构公布“谁最受公民信任”调查结果,警察以88%的信任度名列榜首。机构负责人曼弗雷德·古勒表示:“自2001年开展这项调查以来,警察的信任度多年排名第一。”

一名最近来到德国的巴尔干移民对记者说,他前几天在柏林一家商店前停了几分钟的车,却赶上一名女交警在开罚单。他上前解释,称自己德语差、对路牌不清楚,但女交警毫不理会,仍旧开出几十欧元的罚单。一怒之下,他飙了句脏话,结果被追加罚款250欧元。

受民众信任的德国警察,执法严格在欧洲是出了名的。有人曾说相比随和的英国警察,德国警察是欧洲的“地狱”。德国警察由于执法过于严格,有时也会引起民众反抗。2017年的G20汉堡峰会期间,德国警方采取的强硬安保对策也被批“冷酷”。G20汉堡峰会后,有个别警察受到处分,很快获得民众肯定。

德国人接受警察的严格执法风格。他们认为,警察是个特殊职业,代表着一个国家的执法力量。如果民众妨碍警察执法,等于对抗国家法律。

德国警察受到社会和民众信任是一项“长期工程”。德国在招聘警察时要求很高,要求符合公务员的标准。德国人的成长与警察联系在一起,在幼儿园时,老师就带他们去警察局参观。小学时,由警方派人对孩子们进行交通规则培训。上中学和大学时,学生也有不少与警察互动的机会。

记者从柏林警方了解到,警察执法时可以使用很多强制措施,但警方对警察的执法有严格规定,执法要遵照“强制最低”原则。“最重要的是,德国警察保持着清廉执法的形象”。德国警方对腐败警察“零容忍”,还会追究刑事责任。可以说,公众对警察的信任与警察的专业素养、自我监督有很大关系。

(原载《环球时报》/本刊有删节)

猜你喜欢

警员民众德国
The Wolf and the Seven Little Goats
德国豹2号
兑现“将青瓦台还给民众”的承诺
乌克兰当地民众撤离
聪明的警员阿灵
我们在德国怎么扔垃圾
十八届三中全会民众怎么看?
胡主席一弯腰 感动亿万民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