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力李思廉:2017年的“砍价大王”
2018-01-09贾国强
贾国强
2017年如果不是半路意外介入万达和融创的并购合作,李思廉或许还会一直在聚光灯之外。相比国内一些知名的地产商,如王健林、许家印、王石等,在许多非地产圈人士眼里,李思廉和他的富力地产稍显低调。
5.9折收购接盘万达77家酒店的李思廉,因此也多了一个“砍价大王”的称号。一向低调的李思廉为何选择在2017年突然出手?2018年回归A股之路,他又将会面临哪些挑战呢?
30分钟敲定约200亿元交易
2017年7月19日,《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在现场见证了万达、融创、富力地产三方创造中国房地产史上最大规模交易。
根据协议,万达旗下76家酒店资产,加上新增的烟台万达文华酒店,共计77家酒店,由富力地产以199.06亿元接手。
与之前融创中国公告的以335.95亿元收购万达旗下76个酒店相比,富力地产的斩获不仅多了烟台万达文华酒店70%权益,199.06亿元的收购价更是比先前打了近乎腰斩的5.9折。
在富力地产2017年中报业绩发布会上,李思廉解释了与万达的交易,“和万达、融创只谈了30分钟就谈好了,主要只是谈价格。我绝对不是杀价天王,之所以便宜是因为万达只卖给信得过的人,这其中54间酒店还是归万达管理。”
李思廉称,一般酒店如果经营得好,每年都能有1亿元的盈利,万达76间酒店2016年分配归属业主的净利润超过8亿元,平均每家大概1000多万元利润,“未来两至三年,我们会增加人才和资源的投入,改善经营,希望一段时间后实现归属业主的利润可以有30%至50%的增长。”
李思廉还表示,这次是折让收购,“虽然负债增加,但是资产增幅更大,因此负债比率会下降,有利于资产负债表。预期这次收购后,负债比率可能减至2016年年底的水平。”
数学系高材生的地产路
现年60岁的李思廉,1957年出生于香港,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数学系,是位名副其实的高才生。
李思廉成长于香港地产商风生水起的年代,亲眼见证了李嘉诚、李兆基、郑裕彤等老一辈们令人咋舌的财富增速,内心对地产事业充满向往。
据公开信息显示,1993年,李思廉以2000萬元资金进军广州房地产业,赚得第一桶金。1999年,富力的年营收已经突破20亿元,位列广州房地产综合实力排行榜第一,因此成为民企纳税冠军。
10多年前,李思廉的身家曾经超过王健林数倍,富力地产2005年在港上市时更是红极一时。2007年,富力地产销售金额位居行业第四名,仅次于万科、绿地和中海,为“华南五虎”之首。
然而,2017年福布斯全球亿万富豪榜中,李思廉以20亿美元净资产,排到了第1030位;而此时,王健林在这份榜单中的净资产已经高达313亿美元,位列第18位,以净资产论,是李思廉的16倍。
对于富力地产这失落的10年,有人认为,对商业地产的青睐使得他错过了前几年扩大规模的最好机遇。也有人认为,成也李思廉,败也李思廉。
他对商业地产的看好,曾引来万科王石公开“泼冷水”。2004年地产博鳌论坛上,王石在会上直言,商业地产项目很难取得较高比例和长期的融资支持。王石表示,如果搞出租型商业地产而自身没有资金实力,则必死无疑;如果搞出售型商业地产,则会遇到经营管理上的致命麻烦。当时李思廉接话说:“你放心,我们一定会做得很好。”
13年之后,富力与万科早已不在一个重量级上。
回归A股屡败屡战
2017年12月18日晚间,富力地产(02777.HK)在港交所公告称,公司联席保荐机构已完成保荐代表人变更手续,证监会已恢复对公司本次A股发行申请文件的审查。
2017年已是富力第五次申请A股IPO,其间充满不少变数。为何如此执着回A,李思廉曾直言,回归A股能够让富力获得一个更好的估值。
事实上,早在2005年7月14日于香港联交所上市后,富力地产就曾于2007年宣布回归A股。但多年来,由于资本市场环境变化、房地产宏观调控、IPO政策等因素影响,富力地产回归A股之路走得并不顺畅。
如果成功回归会以哪种形式?2017年3月,李思廉在业绩会上表示,会保留H股,未来采用A+H的形式挂牌,参照恒大上市股权结构。
对于富力回A股之路,李思廉屡战屡败,屡败屡战,何时能成功,目前看似乎还充满了很大的不确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