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时花开月正圆》,大女主剧的热度
2018-01-09张月寒
张月寒
《那年花开月正圆》(以下简称《那年花开》)同时在卫视和网络热播。还是女性从底层如何逆袭的故事:民间卖艺女子周莹,阴差阳错嫁入泾阳首富吴家,先是收获美好再迅速跌入谷底,然后凭借自身超高的经商天赋和几个男子的爱慕,一步一步成为陕西女首富。
剧名据说之前曾考虑过《大义秦商》,但导演丁黑觉得“太像一个论文或专题片的名字”,他认为这部剧更关注的还是人生,人的精神世界和情感世界,所以需要一种“味道型”剧名。于是剧组一众人集思广益想出此名。“这个剧名实际是对周莹一生的一种感慨。在那一年花开月圆的时候故事开始了。她整个经历也是一种有花有月的经历。”丁黑说。
目前观看到50多集,整体来说,是一部能让人追得下去的剧。但是,随着剧情越推进,不由得让人想想:当观众一次次看到熟悉的这种女性逆袭的情节和表演,从《甄嬛传》而开创的“大女主剧”,还能有持久的热度吗?
“大女主剧”,是目前国产剧领域一种特点鲜明的女性剧。通常这些剧中,一个女性作为雷打不动的主角,具有“逆袭”“黑化”等情节,但其黑化也大多是不得已而为之,大女主本身还是善良、单纯、拥有金子一般的品格。而劇中其他角色,无论男性女性,多为衬托大女主这一角色而存在。大女主会有磨难、挫折,但最终总会逢凶化吉,成为人生赢家。
大女主剧看起来很过瘾,也易让女性观众产生代入感,因此在它刚推出的时候,观众易入坑。但是,近几年来,随着此类剧目越来越多,观众日渐熟悉它的套路和结局以后,还会感动、喜欢、欲罢不能吗?
在采访中我也问导演丁黑:从甄嬛到芈月到周莹,人物形象似乎始终是一个女子跌落底层,然后“打怪、升级、成长”,这样角色不会有重复感吗?丁黑认为,“人要进步要发展,都是这样一个过程”。他没有刻意去比较甄嬛和芈月,区分她们与周莹的不同,也没有刻意让其与之相同。但他认为周莹和前两个角色还是有不少性格上的差异。
孙俪在一个视频采访中说,一开始公司把这个剧本给她,她看见了几个关键词,大女主、成长史、古装,她就把这个剧本放一边了。后来丁黑再次推荐这个剧本给她,她把剧本仔细读了一遍,越看越想演这个角色。她说周莹这个人物的性格最吸引她,所谓的成长史,“不过是人物发展的一个过程”。
与现实过于背离,是目前大女主剧一个最集中的问题。之所以诸多大女主剧无法超越《甄嬛传》,是因为至少甄嬛的权谋是出自个人努力和愿望,但《芈月传》就把芈月的成功推给运气,力图塑造一个很善良的人无意间趋吉避凶成为一国太后。
大女主剧另一个较大的“不现实”,就是全剧爱女主。虽然那种“每个人都爱你”的感觉很爽,但现实中我们都知道那不太可能。《那年花开》先后有吴聘、沈星移、赵白石、图尔丹、王世均五个人,或明或暗、或温暖或霸道地爱着女主。周莹和吴聘初始的举案齐眉确实很让人感动,沈星移在三寿帮的大声表白也的确让人少女心爆棚,赵白石被握一个手就激动成那样确实很萌,图尔丹的十万两黄金也有诚意。但是,这些情节都太刻意了。
全剧爱女主系列从另一方面也反映出,目前国内女性剧对于女性强者的想象依旧非常贫乏。事实上,“大女主”本身并不该是一个贬义词。纵观英美剧、日剧,都有不少强大的女性形象,令人欲罢不能。最近流行的一部日剧《黑色皮革手册》,讲一个年轻女子用非常手段成为银座最年轻的妈妈桑的故事,其间塑造的“恶女”形象,掀起一股新的收视高峰和话题讨论。美剧《逍遥法外》《嘻哈帝国》,都以塑造一个强大睿智的黑人女性形象而著称,被认为是美国电视圈突破种族的榜样型角色。英剧《福斯特医生》,描述了一个丈夫出轨后的中产阶级女性如何用缜密智慧和非常规手段,重新夺回自己生活的故事。这些女性形象,无疑都很“大女主”、很强悍,但是却脱离了全剧爱女主、玛丽苏、白莲花这些套路,它有对生活、社会的纵深的思考,以及社会层面的女性意识觉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