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彰武松的优良特性及推广应用

2018-01-09邰宪武张学利

防护林科技 2017年11期
关键词:武松樟子松胸径

邰宪武,张学利

(辽宁省固沙造林研究所,辽宁 阜新 123000)

彰武松 (PinusdensifloraSieb.etZucc.var.zhangwuenisZhang,LietYuanvar.nov.)是由辽宁省固沙造林研究所于1990年10月在章古台区域内一片樟子松人工林中发现的,当年彰武松母树18年生,树高8m,胸径20cm,生长量比同龄樟子松大。1995年由东北林业大学聂绍荃、袁晓颖教授正式定名。因母树发现地隶属于彰武县,所以将该松命名为彰武松。经RAPD分析,结合彰武松F1代主要的遗传性状表现,初步判断彰武松是赤松和油松的天然杂交种[1]。

1 彰武松的形态特征

彰武松形态介于赤松和樟子松之间[2],母树树高连年生长量平均为60cm,个别年份可达98cm。抗逆性强和速生是该树种的最大特点。

彰武松为高大常绿乔木,树皮呈灰黑色,鳞片状开裂,针叶长13~15cm,针叶宽1.0~1.5mm,针叶直或稍扭曲,扭曲时和油松极为相似,两针一束,也有三针一束的,颜色和油松相似。维管束两个,树脂道边生,3~9个,球果幼时下垂,种子千粒质量21. 4g,种子为黑色。种子长5~7mm,连翅长2.0~2.2cm;雌雄同株,花单性,花期为5月下旬至6 月上旬;雄孢子叶球初期颜色为绿色,后逐渐变黄,球果翌年9 月成熟。彰武松萌芽能力强,在嫩枝修剪伤口附近的枝干表皮当年易萌发出3~5个芽,多者达10余个,至翌年春夏季发育生长成枝条[3]。

表1 彰武松与其他针叶树种形态特征对比

2 彰武松的扩繁方式

由于彰武松是天然杂交种,所以其子代在苗期就发生了性状分离,叶长、苗高和地径等指标均呈正态分布,幼苗的针叶颜色也呈现出多样性[2]。对16年生实生彰武松的调查表明:彰武松的F1代没有完全继承母树的优良性状。所以目前彰武松的扩繁主要采取嫁接的方式进行,嫁接方法为嫩枝髓心形成层贴接法。生产实践中一般采取1/4或2/5龄的

彰武松容器嫁接苗进行造林,也可通过造林地现场改接彰武松的方式营造彰武松混交林。

3 彰武松的优良特性

3.1 抗逆性

在同样生态条件下,彰武松比樟子松有更高的叶绿素含量、较小的蒸腾速率、较低的失水速度、较高的水分含量以及更多的干物质储备,这些特性有利于其在干旱条件下维持水分的平衡[4],7种辽西北造林树种水分胁迫试验的结果表明:在轻、中、重度水分胁迫情况下,彰武松始终保持着最高的水分利用效率[5],说明彰武松抗旱性更强。

盆栽试验的结果表明:彰武松通过提高过氧化氢酶活性和维持较高的叶绿素含量和水分含量保证了其较高的耐盐碱能力,其耐盐碱性高于樟子松。彰武松针叶内Fe、Zn、Cu元素含量较高也与其抗性强有关。对于彰武松来说,盐碱胁迫并未造成干旱胁迫[6]。

孟鹏等的试验结果表明:经抗寒性锻炼后,彰武松和樟子松的半致死温度分别为-54.23 ℃和-50.34 ℃,表明二者均是抗寒性较强的树种,可以在最低温度不低于-50 ℃的地区正常生长。经低温适应后,彰武松抗寒性略高于樟子松[7]。

彰武松人工接种松枯梢病虽感病,但基本稳定在接种当年的情形(不扩展)。同时接种的樟子松表现出感染枯梢病症状,而彰武松却十分翠绿,没有病态,长势旺盛。

3.2 速生性

彰武松在苗期就显示出了它的速生特性,其1、2年生实生苗的地径和苗高均大于同龄的樟子松、赤松和油松[8]。

根据2012年的调查结果(表2):1995—1996年嫁接的彰武松平均树高10.30m,平均胸径18.9cm, 分别为嫁接樟子松和实生樟子松的1.21倍和1.20倍。

表2 彰武松与樟子松生长情况对比

4 彰武松的引种栽培情况

2007年彰武松通过了辽宁省林木良种审定委员会的审定,成为省级林木良种。

4.1 省内中试推广

为了进一步验证彰武松的适应性,1996—1999年在辽宁省新民市和建平县进行中试推广,形成了彰武松杨树混交林。2007年6月进行调查,发现建平县松杨混交林中的彰武松树高、胸径分别为樟子松的1.18倍和1.17倍,最大树高为7.2m,最大胸径11.5cm,树高年生长量最大0.96m。彰武松纯林与樟子松纯林相比,彰武松树高为樟子松的1.20倍,但胸径较樟子松小。说明无论是纯林还是混交林,彰武松长势均优于樟子松,但混交林生长指标要优于纯林。

4.2 彰武松在外省推广点的生长表现

省内中试取得成功后,依托国家科技部推广项目 “优质抗逆树种——彰武松的开发推广” ,于 2005—2006年开始向陕西、山西和内蒙古等其他省区推广,2006—2007年黑龙江省龙江县开始引种彰武松。

在巴丹吉林沙漠东南缘的甘肃省治沙所民勤治沙站引种栽培试验表明:彰武松在武威民勤能够成活,但需要有灌溉条件,否则难以正常生长。

在陕西省榆林市的毛乌素沙地引种栽培彰武松的结果表明:樟子松嫁接彰武松成活率平均为77.3%,嫁接苗在嫁接后1a、2a高度生长分别高于樟子松实生苗36.0%和44.0%,在嫁接后9a,高度和地径生长分别高于樟子松82.0%和47.0%[9],说明彰武松在毛乌素沙地表现出了很强的适应性。

在山西省北部风沙区进行的引种试验表明:彰武松在山西省北部风沙区3 个引种地嫁接成活率平均为77.5%,以樟子松为砧木的嫁接成活率高于以油松为砧木的。嫁接后3年高生长表现优良,比樟子松树高和地径分别高34.6%和19.0%;抗逆性表现优良, 1 年生和2 年生枝条均无冻害和生理干旱现象。[10]

在内蒙古赤峰市敖汉旗陈家洼子林场的引种栽培表明:彰武松嫁接成活率为85%以上,越冬后保存率为65%以上,彰武松高生长显著高于樟子松,年均高生长量超过50cm,速生性明显,无明显病虫害。

在松嫩沙地的黑龙江省龙江县绿色海洋林场引种栽培彰武松的结果表明:在较恶劣的自然条件下,彰武松能正常生长,并开花结实;树高达到4.88m,胸径达到3.32cm,材积达到0.017 5m3,上述指标分别较对照品种樟子松高出22.3%、6.8%和24.1%。[11]

彰武松在年降雨量330~600mm、年蒸发量1 400~2 300mm、年均温3.6~10.0 ℃范围内可正常生长,可以忍受39.7 ℃的极端高温和-40.0 ℃的极端低温,可见彰武松的生态幅还是比较广的。

综上所述,我国“三北”风沙区彰武松推广已初见成效。其中东北、华北以及西北的毛乌素沙地等年降水量350mm以上的半干旱或半湿润地区,彰武松推广的前景可观,应进一步扩大推广栽培范围;年降水量200mm以下的干旱荒漠地区,有灌水条件的地区推广彰武松亦可成功。

[1] 张树杰,黎承湘,袁晓颖.赤松新变种[J].植物研究.1995,15(3):338-341

[2] 雷泽勇,周凤艳,王曼,等.彰武松起源的研究[J].北华大学学报,2004,5(2):169-175

[3] 黎承湘,张学利,刘淑玲,等.彰武松生长及适应性初步研究[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3,11(1):122-123

[4] 黎承湘,张学利,刘淑玲,等.彰武松生长量及其生理指标分析[J].辽宁林业科技,1997(1):58-59

[5] 贾顺东,宫研,高英旭,等.水分胁迫对辽西北7种造林树种光合特性的影响[J].辽宁林业科技,2014(3):39-41

[6] 孟鹏,李玉灵,张柏习.盐碱胁迫下沙地彰武松和樟子松苗木生理特性[J].应用生态学报,2013,24(2):359-365

[7]MengP,BaiXF,LiHD,SongXD,ZhangXL.ColdhardinessestimationofPinusdensifloravar.zhangwuensisbasedonchangesinionicleakage,chlorophyllfluorescenceandotherphysiologicalactivitiesundercoldstress[J] .ForestResearch,2015,26(3): 641-649

[8] 张树杰,罗建华.彰武松幼苗生长状况报告[J].辽宁林业科技,1996(6):24-33

[9] 叶晓梅.彰武松嫁接技术[J].陕西林业科技,2012(6):100-101

[10] 袁全利.山西省北部彰武松引种试验初报[J].山西林业科技,2012,41(4):32-33,44

[11] 贯春雨,王福森,李树森,等.彰武松引种试验初报[J].防护林科技,2015(1):61-62

猜你喜欢

武松樟子松胸径
武松历史原型卞元亨
赤松纯林胸径结构对枯梢病发生的效应
武汉5种常见园林绿化树种胸径与树高的相关性研究
我家里的武松
樟子松造林成活率质量研究
塞罕坝樟子松幼林抚育与管理
初探北方樟子松栽培关键技术
我眼中的樟子松
武松:喝酒好赚钱
福建省森林资源监测体系抽样调查中胸径测量精度范围的精准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