息县淮河国家湿地公园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建设探析
2018-01-09但新球刘世好吴后建
何 见,但新球,刘世好,吴后建
(国家林业局中南林业调查规划设计院,长沙 410014)
息县淮河国家湿地公园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建设探析
何 见,但新球,刘世好,吴后建
(国家林业局中南林业调查规划设计院,长沙 410014)
根据息县淮河国家湿地公园的湿地资源现状,分析湿地公园在湿地保护与恢复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针对淮河国家湿地公园的建设,提出了水系贯通、水体与水岸保护、栖息地生境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及植被恢复、水禽栖息地恢复与修复、河岸杨树林改造恢复和采沙河床恢复等一系列重点生态保护与恢复工程和措施,优化湿地公园的湿地生态环境,充分发挥湿地公园发挥多种生态功能,为湿地公园保护与恢复工程建设提供帮助。
湿地保护;湿地恢复;淮河国家湿地公园
近年来,国家对湿地保护工作高度重视,作出了一系列决策部署,出台了相应的有力举措,并取得一定成效,我国现有国家重要湿地49块,湿地自然保护区602个,湿地公园1 000多处,国家湿地公园有836处,湿地保护与恢复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而国家湿地公园已经成为我国湿地保护与恢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抢救性保护湿地与恢复面积的有效措施,也是开展湿地科学研究与宣传教育的重要平台。
1 公园基本情况
河南息县淮河国家湿地公园地处河南省东南部的信阳市息县境内,淮河中上游,在114°42′25"—115°15′36"E和32°13′40"—32°19′37"N之间,地处黄淮平原南部边缘,为丘陵向平原过渡区域,具有显著的季风气候特征,年均气温15.2℃,年均降水量946 mm,年均无霜期220 d;四季分明,土地肥沃,雨水充沛,冷暖适中,环境优美。公园主要包括息县境内的淮河段、淮河故道及其河岸带林地,总面积2441.6 hm2[1]。2013年12月31日河南息县淮河国家湿地公园获国家林业局批复,同意开展试点建设。
河南息县淮河国家湿地公园处在我国的南北地理分界线(秦岭—淮河)上,且位于我国候鸟迁徙路线上,是迁徙鸟类重要的停歇驿站和踏脚石,公园是以自然河流(淮河)和独特的淮河故道湿地生态系统为核心,永久性河流、洪泛平原湿地和森林组成的复合湿地生态系统为特色,优良的水质、丰富的水量和多样的生境,在河南省和我国南北气候分水岭区域具有较强的典型性和代表性,且有较高的科研与保护价值。
2 湿地资源状况
2.1 湿地类型与面积
通过实地踏查与相关资料收集整理,湿地公园总面积为2 441.6 hm2,其中湿地总面积为1 325.6 hm2,占土地总面积的54.3 %。根据《全国湿地资源调查技术规程(试行)》分类,详见表1。
表1 淮河国家湿地公园湿地类型与面积湿地类湿地型面积/hm2占湿地总面积比例/%占土地总面积比例/%河流湿地永久性河流849 864 134 8洪泛平原湿地475 835 919 5
2.2 动植物资源
根据淮河国家湿地公园总体规划对动植物进行的科考表明:湿地公园及周边共有维管植物106科349属722种,其中蕨类植物有8科9属18种、裸子植物有4科8属13种、被子植物94科332属691种;有国家I级保护植物2种,水杉(Metasequoiaglyptostroboides)和银杏(Ginkgobiloba),国家II级保护植物5种,中华结缕草(Zoysiasinica)、莲(Nelumbonucifera)、野菱(Trapaincise)、乌苏里狐尾藻(Myriophyllumussuriense)、野大豆(Glycinesoja)。区域分布着枫杨(Pterocaryastenoptera C. DC)、响叶杨(PopulusadenopodaMaxim.)、垂柳(Salixbabylonica)、乌桕(Sapiumsebiferum(L.) Roxb)、芦苇(Phragmitesaustralis)、菖蒲(AcoruscalamusL.)、鸭跖草(Commelinacommunis)等优势植被,均具有较高的保护与研究价值。
通过实地调查和对原始资料的整理分析,湿地公园及周边共有脊柱动物5纲35目80科338种,其中,鱼纲9目15科75种、两栖纲2目5科11种、爬行纲2目7科22种、鸟纲17目45科215种、哺乳纲5目8科15种;有国家I级保护动物大鸨(Otistardadybowskii)、金雕(Aquilachrysaetos)2种;国家II级保护动物有花脸鸭(Anasformosa)、鸳鸯(Aixgalericulata)、雀鹰(Accipiternisus)、大天鹅(Cygnuscygnus)、小天鹅(Cygnuscolumbianus)等21种,列为“三有”保护物种达到207种,其中两栖类10种、爬行类22种、鸟类有170种、兽类5种。列为《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的濒危(EN)物种3种、近危(NT)物种11种、易危(VU)物种9种、无危(LC)240种。
2.3 湿地景观与文化资源
湿地公园位于淮河流域中上游息县段的淮河,以淮河和淮河故道为主体。两部分组成的河道形似勺子,曲折迂回,源远流长,水域宽阔,河流缓慢,岸线自然优美,水质良好,贯穿于淮河岸边风光自然的田园景观,有宽广的自然水面,有鹭鸟翔集的滩涂草地,有两岸茂密的森林和河中靓丽的小岛,营造并组合而成复合生态系统和不同的景观风貌,构成一幅人与自然、生物和谐相处的天然佳景。
同时,息县有着3 000多年的历史文化积淀,留下了灿烂的文化资源,有鸿郤陂遗址、玉梁渠及修建的湖泊、塘堰等古代水利工程、息夫人雕像、息州谯楼、城隍庙、观音堂、恢弘壮观的72座牌坊等,一处处名胜古迹,无不见证了息县厚重的人文风华,还有特色的民歌、剪纸、戏剧等民俗风情。在解放战争时期,刘邓大军在此抢渡淮河,千里跃进大别山,留下了“将军试水”的千古佳话。这些都蕴涵着博大的中原文化、悠久的地域历史文化、浓郁的江淮文化和楚文化,体现了湿地公园深厚的文化底蕴,为开展科普宣教与生态休闲奠定了基础。
3 存在的问题
3.1 公园局部生态环境依旧恶化
湿地公园不同程度的受到周边采沙运输、农业的面源污染、生活污水和固体废弃物污染排放的影响,在不同河段水质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污染问题,有的河段水源污染较为严重,如淮河县城段离居民聚居区较近,采沙时有发生,加上城市建设用地不断向湿地拓展,使得河道一侧水系被堵截,造成河道变窄,水面变小,从而使得湿地公园局部的自然生态环境破坏。
3.2 宣教不充分,湿地保护意识不强
目前,湿地公园在科普宣传教育方面不够重视,主要体现在地方政府及公众对湿地的保护与价值认识不到位。同时,由于湿地管理部门人员素质、经费等方面的问题,使科普宣教工作严重滞后,周边群众对湿地功能的认识不够清晰和全面,加上湿地保护宣教硬件设施跟不上,软件力度达不到,严重影响了湿地保护工作的进展。
3.3 管理部门利益众多,协调难度大
湿地保护与管理涉及到林业、农业、环保、水利、国土等多个管理部门,而目前湿地公园还没有具体的关于湿地保护与管理方面的规章制度,在保护管理与利用湿地方面,受到各管理部门管理职能不同的影响,都从自身利益出发各行其是、各取所需,影响了湿地保护与管理工作。
3.4 保护与恢复资金投入不够
不论是国家投资还是地方配套资金,都存在着投资不足的现象,成为制约湿地保护与恢复的瓶颈。在湿地调查、科普宣教、科研与监测、人员培训、执法能力与队伍建设等方面都缺乏专门的资金支持,使湿地保护与恢复项目难以实施,湿地公园不能正常发挥其生态保护功能,必要的湿地基础研究难以进行[2]。
4 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建设
4.1 湿地生态保护工程
4.1.1 水系、水体保护工程
1)水系保护。由于在淮河河道里,存在一定的采沙迹地,破坏了而些河段原有的河道及水流的方向,也有的破坏了原有的河床微地形地貌,导致了河流的水流动力场发生了变化,甚至有的河段遭到拦截,下游已经没有水流,从而也改变了以前河道里的鱼类和水禽栖息地生境的面积与质量,但是由于采沙形成的大小不等的沙堆,也营造了一定新的生物栖息环境。通过实施河流生态疏浚、水系沟通优化等工程,对现有的采沙行为进行规范和指导,并对河道采沙迹地进行局部清淤,减少现有河道的堵截,让湿地公园里的水流畅通起来,进而达到改善湿地公园的水质,提高调蓄能力。同时,加强对河道整治美化工作,规范采沙的堆放、运输行为,对河岸进行绿化、美化,营造淮河良好的水系通透性,增加了湿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给整个公园带来生机与活力。
2)水体保护。严格控制湿地污染源,湿地公园内的污染源主要有城乡居民生活污水、固体废弃物污染、畜禽粪便和农业面源污染等方面,必须通过采取强制的治理和实施生态控制措施,减少污染源对湿地公园水体的输入。①污染综合治理:加强与完善湿地公园周边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减少外源污染的进入,把周边乡镇污水集中纳入城镇污水处理系统,经处理达到国家相关排放标准后方可排放;对水上船只活动进行限制,减少线源污染;积极倡导农村有机肥料使用,避免化学肥料的污染,推广低污染的生态农业,减少N和P的使用。②废弃物集中清理:对湿地公园内进行一次集中、全面的垃圾废弃物清理,达到把长期“存储”的固体废弃物清理掉的效果。③水质日常保洁:湿地公园管理局组织专门的队伍定期对湿地公园水域及周边区域的废弃物进行清理与处理,并对部分河段进行清淤与水系疏通,形成常态化。④生态截污工程:在湿地公园周边所有乡镇、村的排污口及河流汇水区设置截污网拦截污染物,同时,建议水文站对淮河水质进行巡查,杜绝意外突发污染事件的发生,并取水进行水质监测。
4.1.2 水岸保护工程
依据湿地公园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生态手段,科学合理地选择生态环保材料,建设多种形式的保护水岸及边坡恢复。主要方法有:①自然原型驳岸:该类型水岸主要用于坡度较缓且对防洪要求不高的淮河河道,通过种植乡土植被来保护河岸,目的是达到保持淮河河流自然状态下的堤岸。②自然型驳岸:该类型水岸主要用于有一定坡度和冲蚀较严重且对防洪要求较高的淮河河道,在原来的基础上,通过人工措施来保护河岸,主要是种植湿生乔木树种。③人工自然型驳岸:该类型水岸主要用于坡度较陡且冲蚀严重的河段,可采用生态栅栏墙、生态木捆等方法,也可采取台阶式的分层处理。植被配置依据湿地公园的实际情况,选择相应的乡土树种,乔木、灌木、草丛及沉水、挺水、浮水等植物进行搭配建设。
4.1.3 栖息地(生境)保护
保护一切湿地生物资源,严禁乱砍滥伐,乱采滥挖,乱捕乱猎,占用湿地,发生破坏湿地的案件严格依法查处。加强野生动植物保护宣传,设置警示标志牌;完善湿地公园保护管理制度建设,制订“一园一法”等专门性法规;防范性控制外来有害物种的入侵,严格检疫执法;加强湿地公园病虫害应急防范体系建设;树立栖息地保护标志界碑、界桩建设。依据湿地公园洲滩地现状条件,主要是将淮河上游几个大洲滩地的部分区域进行恢复,以草本群落→灌草群落→乔木群落的过渡模式为模版,能更好地为水鸟提供栖息生境[3]。滩涂是水鸟栖息的重要生境,保护与恢复滩涂湿地,控制湿地公园内的采沙行为,减少人为干扰。同时,根据不同种类水鸟的生境需求,如游禽、涉禽、攀禽等对水的深浅要求不一,通过栽植沉水、浮水、挺水等水生植物,营造不同的湿地生境和景观。
4.1.4 生物多样性保护
湿地生物多样性是湿地物种多样性、湿地遗传多样性和湿地生态系统多样性的总称,包括所有不同种类的动物、植物、微生物及其所拥有的基因和它们与环境所组成的生态系统[4]。首先,加强对湿地公园现有林地、绿地资源保护与管理,在河滩和浅水区域分布芦苇群落、水蓼群落、香蒲群落、狐尾藻群落等植被群落,共同构建类型多样的湿地植被,加大保护巡查和宣传力度,减少该区域人为干扰;其次,全面保护野生动物,严禁捕捉鸟类及人为捕食两栖、爬行动物和哺乳动物的违法犯罪活动,严禁破坏野生动物生息繁衍地,开展保护野生动物的宣传教育活动;最后,建立野生动物疫源疫情监测与救护站,认真做好湿地公园的日常疫源疫情监测工作,及时发现生病和死亡的野生动物以及其他异常情况,及时向市、省级野生动植物疫源疫病监测站报告,野生动物救护主要是对湿地公园内伤残、病害、违法售卖的野生动物提供人工救治,待其康复后放归大自然。
4.2 湿地生态恢复工程
4.2.1 植被恢复工程
通过在湿地公园里开展植被恢复工程,一方面能恢复湿地植被景观,为野生动物提供较好的栖息地活动场所;另一方面,植被可以防止沙土侵蚀沉积、缩减河道的宽度与深度。在湿地公园的两岸、浅水区、静水区、河汊和河湾进行植被营造,根据淮河两岸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选择一批乡土树种,如垂柳、水杉、乌桕、枫杨、刺槐等,搭配选择莲、慈姑、香蒲、芦苇等水生植物,主要建设地点是在淮河上游城市段恢复重建一条沿河风光休闲带,主要是通过人工种植植物的方式,积极营造淮河岸边湿地景观带,促进淮河湿地的保护与恢复。
4.2.2 水禽栖息地恢复与修复
近年来,由于人为破坏和干扰,导致了湿地公园水禽迁徙地的数量有所减少,质量不断下降,严重影响水禽的迁徙环境。通过湿地公园的建设,对淮河现有洲滩为主的栖息地进行严格保护,严禁放牧、割草和放火等行为,开展种植乡土树种,完善植被—湿地所组成的复合生态系统,为水禽提供一个生活繁育的场所。在淮河及淮河故道上的洲滩、河叉和浅水区域开展不同类型的水禽栖息地营建活动,为水禽提供一个良好的家园。主要有草滩地类水禽栖息地建设、草本沼泽类或草本环境水禽栖息地建设和森林滩地或森林环境类栖息地建设。
4.2.3 河岸杨树林改造恢复工程
目前,湿地公园内的河滩地较多,受经济利益驱动,老百姓在部分河段沿岸种植了大量的杨树林,树种单一,容易发生病虫害,且影响公园景观,同时,也改变了原有的湿地性质,使湿地旱化,导致自然的草本植物环境和良好水禽栖息地的丧失,造成来这里觅食和栖息的水禽数量减少,湿地生物多样性降低。对现有的杨树林进行林相改造,有针对性地进行间伐或皆伐,待杨树林砍伐后,采取实施自然生态恢复和人工促进恢复的手段,在杨树林迹地上进行乡土树种的补植补造,恢复和重建生态结构合理、生态系统较复杂、生物多样性较高的比较典型的近自然河岸带生态系统,恢复其生态功能,构建自然、和谐、优美的河岸景观,也为水禽提供一个良好繁衍栖息场所。
4.2.4 采沙河床恢复
通过湿地公园的建设,加强对淮河上采沙河床的生态恢复,规范(或者禁止)采沙行为,对采沙后形成的新的生物生境有关部门要严格地制定合理的采沙计划与方案,杜绝“采沙矶头”、沙坑的形成,并对现有的采沙行为进行整顿,疏通水系,逐步恢复河道,尽量减少人为干扰活动。
5 结论
通过息县淮河国家湿地公园的建设,系统地开展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营造良好的淮河湿地生态系统,保育周边森林生态系统,减少进入湿地公园的污染,减少群众破坏湿地的行为发生,保障区域的生态安全,有利于候鸟的迁徙,有效保护区域生物多样性,逐步保护与恢复湿地生态功能,增强湿地碳汇功能,打造结构完整、功能协调的湿地—森林复合生态系统。
[1]国家林业局中南林业调查规划设计院. 河南息县淮河国家湿地公园总体规划(2013—2020)[R],2013.
[2]何见,但新球,刘世好. 息县湿地保护管理现状及发展策略[J].农技服务,2016,33(7):4-6.
[3]赵顺,李智,丁晓龙,等. 桃源沅水湿地保护与生态恢复研究[J].湿地科学与管理,2015,11(1):29-32.
[4]张峥,刘爽,朱琳,等.湿地生物多样性评价研究——以天津古海岸与湿地自然保护区为例[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2,10(1):76-78.
StudyonConstructionofWetlandProtectionandRestorationprojectofHuaiheNationalWetlandParkinXixianCounty
HE Jian,DAN Xinqiu,LIU Shihao,WU Houjian
(Central South Forest Inventory and Planning Institute of State Forestry Administration,Changsha 410014,Hunan,China)
According to the actuality of Huaihe National Wetland Park of wetland resources in Xixian,analysis of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process of wetland conservation and restoration was made. In view of the construction of Huaihe National Wetland Park, proposed measures such as penetration, waterand water bank protection of river system, habitat protection, biodiversity conservation and vegetation restoration, the restoration and repair of waterfowl habitat, riparian forests transformation recovery and sand mining in river bed and a series of key ecological conservation and restoration project, tooptimize of the wetl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play multiple ecological functions, to help construction of wetland park protection and restoration project.
wetland;protection;restoration;Huaihe National Wetland Park
2017—04—22
何见(1982—),男,河南信阳人,助理工程师,主要从事森林资源调查,以及森林公园、湿地公园等规划设计工作。
F 343.3
B
1003—6075(2017)02—0026—04
10.16166/j.cnki.cn43—1095.2017.0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