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络文化背景下95后大学生的价值观特征及应对策略

2018-01-09张文学

环球市场信息导报 2017年49期
关键词:群体价值观传统

张文学

网络文化背景下95后大学生的价值观特征及应对策略

张文学

95后大学生作为互联网原生居民,网络流行文化对95后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产生巨大影响,造就了其多元化的价值观特征,也给高校思政教育带来机遇和挑战。本研究通过调研分析95后大学生的价值观特征,了解网络行为与价值观形成之间的关系,并以此为基础,为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引导策略提出针对性措施。

网络流行文化对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形成的冲击

1.网络文化的多元化特征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政治一元统一的冲突,使大学生的价值判断趋向混乱

由于网络本身是遵循的西方语言和技术标准,导致网络文化在中国成为一个中西方思想碰撞交融、新旧文化交织存在的虚拟社会,不同的网络流行文化所渗透的价值观是不尽相同的。而在现实社会,价值观的基础仍然是以中华传统文化和儒家思想为积淀传承下来的主流价值观念和道德是非观念,在社会主义中国,则集中体现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学生长期在网络空间,难免会受到各种网络文化侵染,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得其看待事物的态度也在随之发生变化,这与现实社会中所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存在较大偏差,当现实与网络的信息出现不对称甚至是冲突时,正在处于价值观形成阶段的大学生很容易产生困扰和疑惑,很难理性的对事物做出准确的判断。

2.网络文化的消费主义意识形态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严重对立,使得大学生有陷入资本主义价值导向的危险

网络文化以资本为导向,又缺乏严格的市场管控和政府主导,在这种形势下,网络文化的消费主义倾向愈发严重。在网络媒介中,可供网民消费的除了购物商品,还有网络语言、新闻等,网络媒介通过其传播不断地生产出消费主义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使得大学生不自觉成为消费主义的附庸。从本质上看,消费主义体现了资产阶级的世界观、自由主义和利己主义的价值观、崇尚享乐主义和实用主义人生观,而马克思主义体现的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集体主义的价值观、共产主义的理想和信念。消费主义以物为本,而马克思主义则以人为本,大学生长期受消费主义影响,在价值观上就会有理想主义、集体主义弱化,个人主义、物质主义强化,从而存在对以马克主义意识形态为指导的核心价值观抗拒的危险。

3.网络文化的“泛娱乐化”倾向忽略和阻碍了大学生对以核心价值观为导向的更高精神需求的满足

目前,网络流行文化中最普遍的现象是“泛娱乐化”,主要代表有娱乐至上的屌丝文化,这其中包括网红直播、表情包、网络流行语、网络歌曲、恶搞网络短视频、吐槽文化脱口秀等。以社群为主要特征的粉丝文化,包括社群文化、迷文化、黑粉文化(anti粉)、二次元文化、宅文化以及从中衍生出来的同人文化。同时还存在以韩流、美剧为代表的外来文化,和以网络暴力、怀疑批判、道德绑架为表现的消极文化等等。网络文化的“泛娱乐化”倾向使得网络文化本身的文化教化、文化引领、文化涵养等功能弱化消减,与此同时,以传统文化为代表的严肃、高雅文化被认为缺乏现实和实用价值反而没有被很好地宣扬和继承。从马斯洛需求层次上看,网络文化仅仅满足了大学生浅层次的物质层面的需求并无限扩大,而在精神层面的需求则极少,这使得大学生在智识、情趣和审美上趋于浅薄与平庸,人格容易出现畸形,冷漠孤僻、心胸狭窄、道德低下等问题层出不穷,影响核心价值观的塑造。

从组织行为学角度分析目前95后大学生价值观的总体特征

组织行为学中,价值观会从总体上影响一个人的行为和态度,而人的价值观又建立在需求的基础之上。笔者从95后大学生网络需求、网络行为和态度、价值观特征三个方面去设计问卷,选择山东、北京、广东省十几所高校的1017名大学生进行调研,以期探索目前95后大学生价值观的基本特征及其受网络文化影响的成因。

1.网络需求的群体偏好特征

在网络社会中每一种网络行为所满足的需求内容更为复杂,比如网络游戏基本可以满足五大需求的所有,所以对人的吸引力巨大,但同时因为这种需求的满足只能在虚拟世界实现,强烈的代入感与现实角色的反差会给大学生带来厌世、自卑等不良的影响。调研结果显示,大学生群体中,男生、文科生、农村学生、独生子女学生相对于女生、理科生、城市学生、非独生子女学生更偏爱网络游戏。从网络游戏与其他娱乐性需求进行比较,可以看出,除了都具有极强的娱乐性之外,网络游戏还可以满足人类自我价值实现的需求,这是其他一般娱乐性需求所满足不了的。由此可见,大学生群体中,男生、文科生、农村学生、独生子女学生具有更强的自我价值实现需求。

大学生上网行为基本可以分为四大类:学习,娱乐,了解信息,人际交往。从需求层次分析,学习与了解信息是一种纯粹的认知需求,为的是最终实现自我价值,娱乐属于满足感官刺激和情感需要的生理性需求,人际交往则属于归属与关爱的社会性需求。根据调研结果,大学生群体中,男生上网时间比重前两位的是学习和人际交往,女生上网时间比重前两位的是娱乐和了解信息;文科生上网时间比重前两位的是学习和了解信息,理科生上网时间比重前两位的是娱乐和学习;城市学生上网时间比重前两位的是了解信息和人际交往,农村学生上网时间比重前两位的是学习和娱乐,独生子女上网时间比重前两位的是学习和娱乐,非独生子女上网时间比重前两位的是人际交往和了解信息。

综上可以发现,虽然大学生群体中,男生、文科生、农村学生和独生子女更偏爱网络游戏,但与此同时,这几类群体上网时间占比第一位的都是学习。这说明这几类大学生群体在网络世界中具有较高的自我价值实现的需求,同时在自我价值实现的努力程度上相对于其他群体更为强烈和主动。

2.大学生价值观的类型

价值观(values)代表了人们最基本的信念:“从个人或社会的角度来看,某种具体行为模式或存在的最终状态比与之相反的行为模式或存在状态更可取。”价值观从总体上会影响一个人的态度和行为。本研究参照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等研究中根据价值观内容进行价值观分类的方法,结合大学生特点,确定对大学生价值观关系密切的7个价值观指标进行问卷调研。运用二步聚类法构建价值观分类模型,对7个价值观指标聚类分析,结果显示聚类质量较高,可以将大学生群体分类四大类,分别将其定义为Ⅰ型(44.2%),Ⅱ型(28.4%),Ⅲ型(13.8%),Ⅳ型(13.6%),这7个价值观指标按照对聚类重要性由高到低依次为职业价值观、文化价值观、爱情价值观、消费价值观、家庭价值观、政治价值观、自我价值观,其中,职业价值观、爱情价值观、消费价值观、家庭价值观属于行为价值观,文化价值观、政治价值观和自我价值观属于精神价值观。杨国枢把中国人传统的价值观分为:遵从权威、孝亲敬祖、安分守成、宿命自保和男性优越5个方面,将中国人所表现出的现代价值观分为:平权开放、独立自顾、乐观进取、尊重情感和两性平等。参照这个分类原则,我们又将7个价值观指标按照传统和现代的维度进行定义,并提出大学生7个价值观指标所对应的传统价值观为宿命自保、体面成功、门当户对、尊重传统、节欲勤俭、孝亲敬祖、遵从权威,所对应的现代价值观为自我实现、兴趣理念、三观一致、崇尚西方、个性物质、独立平等、平权开放。本研究从传统和现代这两种价值观维度的强弱程度对价值观的内容进行分析,并依此对四种类型价值观的特点进行分类概括,最终得出价值观Ⅰ型的价值特征呈现多元化,在精神和行为层面处于传统和现代价值观的高度融合状态;价值观Ⅱ型在精神和行为层面都具有明显的传统价值观特征;价值观Ⅲ型在精神层面具有明显的传统价值观特征,但在行为层面具有明显的现代价值观特征;价值观Ⅳ型在精神和行为层面都具有明显的现代价值观特征。

目前大学生主流价值观以传统与现代交融并存,具有明显的多元化特征,但是也有少数大学生受现代性价值观影响较深,并随之形成了不正确的价值观趋向,集中体现为在物质生活上过分追求享受,家庭观念淡薄,以自我为中心,政治上有自由主义倾向,这部分学生的价值观的形成一方面可能受自身成长环境的影响,比如家庭生活富裕宽松,物质生活水平高,独生子女缺乏父母关爱等,但网络流行文化和西方主流价值观的影响也是非常重要的一方面。

3.网络需求与价值观的相关性

笔者猜想,网络需求与行为对价值观影响力存在某种相关关系。通过研究大学生上网时间与价值观的交叉分析,探讨两者之间的相关性,初步论证大学生网络需求对价值观的影响力。以大学生职业观为例,基本数据显示1/3大学生认为兴趣最重要,1/3大学生认为发展空间最重要,交叉分析结果显示在上网时间小于2小时的大学生群体中,选择工作最看重的依次是发展空间(42.9%)、薪资(35.7%),认为兴趣最重要的仅占1.8%,上网时间在2~5个小时的大学生群体,最看重的依次是兴趣(45.2%)、发展空间(20.7%),上网时间在5个小时以上的大学生群体,最看重的依次是发展空间(71.7%)、薪资(13.1%),卡方检验显示df=8,Sig<0.05,说明日常上网时间的变化对大学生职业观的影响是显著的,按人均上网时间3.8小时为标准,2~5小时大学生群体为正常网络需求,这类群体职业观相对比较健康,既有精神追求也结合实际。而对网络需求过低或者过高的大学生群体则呈现出功利化的职业观倾向。

网络文化背景下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引导策略

1.尊重大学生个性化、多元化发展特点

大学生价值观的构成是复杂的,也具有年轻人的特有标签。根据本文研究,在大学生价值观形成中比较重要的是职业观、文化观、爱情观、消费观,这几种价值观念与大学生活密切相关,在大学生群体中容易出现分化。95后大学生作为网络社会的原生代居民,其个性比较突出,个体差异比较大。这几种价值观的任何一种出现偏差,给大学生带来的后果都可能是致命的。因此,作为高校思政教育者,不能过于追求统一的培养标准,应当注重从价值观的不同纬度,分析每个学生价值观的实际情况和特点,分类指导,科学引导学生在形成基本的核心价值观导向下,突出个性,发挥自身的创造力和潜力。

2.实现自媒体环境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性表达

本文研究显示,大学生主流价值观是呈现传统与现代的高度融合,这说明传统文化孕育的价值观念在95后一代仍然具有根深蒂固的影响,但是随着网络流行文化的侵润,这种反传统的价值观念在年轻一代会愈发明显。同时,根据本研究另一项调查发现,大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仍然非常支持,且对未来传统文化的传播很有信心。优秀传统文化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在目前网络环境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处于弱势,如何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性转化,使优秀传统文化被年轻一代乐于接受、推崇至关重要。

3.借助网络技术手段,生产具备网络文化特性的产品

网络流行文化最重要的特征是“泛娱乐化”,“泛娱乐化”在其本质上是资本操控文化、文化商品化的产物。随着人民教育和精神审美的标准提高,原本一些低俗、恶搞的网络、电视娱乐节目已经被大众所抛弃,反而一些具有浓郁的传统文化色彩的传统类节目在网络大热。这说明,以优秀传统文化为核心的主流价值观的传播绝不能随波逐流,陷入“泛娱乐化”陷阱,而应该充分借助网络化手段,将传统文化最核心最精华的内容制作成精良的网络产品推荐给观众,让观众在自由选择中认识和欣赏传统价值之美。

4.创新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的话语表达方式

不可否认,95后一代掌控着网络话语权,他们生产、使用以及源源不断地再创造各种充斥网络的网络流行语、表情包等流行文化符号。管理者拥有绝对权力去强制和管控网络流行文化,但是这种宣泄性、颠覆性和大众性的文化状态,以及表现出强烈的反体制、反权力、反规范的自由的95后一代是无法用绝对权利进行管控的。面对这个以前象征文化为特征的反社会化网络空间,作为教育管理者,最优策略应该是疏堵结合,以疏为主。除了加强网络监管,杜绝不良思想和低俗产品毒害青年,更为重要的是引导95后自我教育,重点培育青年网络精英,敢于同网络错误言论和思想作斗争,警醒青年学生在网络娱乐的同时提高政治性和敏感性。高校应多多利用第二课堂开展积极向上的新媒体活动,吸引广大学生参与,加强与学生的对话与交流,引领青年学生传播正能量,树立文化自信。

山东大学(威海)人文社科研究专项任务项目(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山东大学(威海)团委)

猜你喜欢

群体价值观传统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通过自然感染获得群体免疫有多可怕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群体失语”需要警惕——“为官不言”也是腐败
老传统当传承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
关爱特殊群体不畏难
特殊群体要给予特殊的关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