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仁爱共情在医师培养与患者沟通中的理论研究与实践

2018-01-08刘英华刘宇平陈梁华杨伟红幸雯靖

医学信息 2018年21期
关键词:共情医患医生

刘英华 刘宇平 彭 翔 陈梁华 杨伟红 幸雯靖

摘   要:随着人们对身体健康状况日益重视,对医疗机构的期望与要求也不断提高,从原先只是治愈疾病的目的逐步上升到要享受医疗,认为其就是一种服务,将“顾客就是上帝”的理念用在医院上。虽然医疗机构承担着救死扶伤的职责,但目前还只是帮助患者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医生掌握着医学技术并辅助患者战胜病魔而非主角,医生永远只是次角,只能陪伴患者经历对抗疾病的过程,化解患者对医生的误解要靠相互理解,积极引入仁爱共情之术,让医者处于另一种角度思考问题,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医患不谐,达到社会和谐的目的。

关键词:医患关系;共情;仁爱

中图分类号:R197.3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6-1959.2018.21.002

文章编号:1006-1959(2018)21-0003-03

The Theoretical Research and Practice of Benevolence and Eempathy in the Communication between Physicians Training and Patients

LIU Ying-hua,LIU Yu-ping,PENG Xiang,CHEN Liang-hua,YANG Wei-hong,XING Wen-jing

(Department of Clinical Psychology,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Guangzhou Medical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120,Guangdong,China)

Abstract:As people pay increasingly attention to health condition, expectation and requirement for medical institutions also continue to improve, from just gradually increased to the purpose of healing to enjoy health, think it is a service, use the concept of "customer is god" in the hospital, although medical institutions bear the responsibility to heal the wounded and rescue the dying, but the play is to help the patient to choose the appropriate treatment, the doctor is in the hands of the medical technology and auxiliary beat the disease of patients rather than a leading role, only to be a secondary role, can only accompany patients experience against the disease process, dissolve the misunderstanding of the patient to the doctor want to rely on mutual understanding, actively introduce kindly parent of empathy, let the healer having another way of thinking, to fundamentally solve the doctor-patient dissonance, achieve the goal of social harmony.

Key words:Doctor-patient relationship;Benevolence;Empathy

当今社会的物质精神文明水平日益增长,人们主动维权的意识加强,稍有不慎就会引发医闹,医院不仅成为救治普通患者的场所,更成为重症患者的最后生存之地。和谐医患关系,缓解医疗纠纷成为社会各界积极探讨的问题之一。患者上门求医,不仅仅想治疗肉体上的痛苦,更想得到心灵上的帮助与抚恤,医生语言及肢体动作上交流是否到位,是否向患者解释清楚治疗方案及引发的后果等等一系列行为,都将影响着患者的病情发展,掌握好共情,就能掌握打开患者与医者之间那扇大门的钥匙[1,2]。世卫组织有一个《福冈宣言》:“所有医生必须学会交流和处理人际关系的技能。缺少共鸣(同情)应该看作与技术不够一样,是无能的表现。”仅仅靠科学意义上的对症下药,不足够帮助患者和病魔斗争。除了医学能力,医生还需要会倾听,理解并尊重患者的感受。清代喻嘉言《医门法律》中有一段话:“仁人君子,必笃于情,笃于情,则视人犹己,问其所苦,自无不到之处”[3,4]。所以培养医学生同情感、仁慈心是医德教育的核心,是醫学教育工作者不可忽视的努力方向,也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可缺少的一项工程。

1认识医患矛盾根源

1.1就医环境的影响  大部分患者都是忍受着疾病的折磨才来医院就诊的,尤其对于急诊患者更是如此,而由于医疗资源的匮乏,医务人员常常任劳任怨地加班加点,面对高强度、高压力的工作环境,医务人员除了要了解心理认知及发展的规律,还要从根本上了解患者情绪变化的客观原因,积极理解患者应激反应的根源,才能合理地通过沟通来缓解医患冲突,和谐医患关系。

1.2医疗技术不能治愈一切疾病  纽约有一位名不见经传的特鲁多医生,其墓志铭是:“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其中的“治愈”是“有时”而非“常常”,说明了医学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当今人类还无法做到用金钱和物质换取治愈一切疾病的结果,如果公众能理性对待疾病和死亡,就会减少医患纠纷,更容易坦然接受治疗方案,医院是还患者健康的地方,也是送走无法治愈者的地方,社会需要正确引导大众对生命的理解和认识。

1.3非专业人士常常忽视和不理解医学治疗手段  现代医学已成为一门十分完备和精细的特殊学科,但常人对医治过程足够的认识与理解。①许多疾病的病因尚未完全明了,如慢阻肺中80%~90%为吸烟人士,但吸烟中却仅10%~15%会发展为慢阻肺,原发性高血压、糖尿病等许多疾病的病因十分隐匿,要真正搞明白还需要几十年甚至更多时间研究[5,6]。②尽管现代化检查手段十分齐全,如CT、MR、PET、胃镜、结肠镜等,但在实施过程中会给患者带来一定的副作用甚至痛苦,甚至可能引发出血、感染、脏器穿孔等危险。③药物尽管能治病,但也能致病。药是一把双刃剑,无论是西药还是中药,都存在一定程度的副作用,但只要主作用远大于副作用,药物在一定剂量范围内就能安全接受,而药物的隐形作用和患者健康状况是否能耐受药物更应引起关注,医生很难完全预测不良反应会发生在哪些患者身上。

2医患矛盾存在的背景与现状

2.1医患互相猜忌,沟通不畅  随着经济发展,人们更加关注自身的身体健康,维权意识在不断增强。医患关系从以往简单的疾病救治关系转变为复杂的社会关系。医闹现象在不同地方时有发生,而部分不实的新闻报道又进一步加剧了矛盾的激化。站在患者一方的,怀疑医务人员作出的治疗是否合适,开出的检查项目是否必要,是不是为了增加额外收入而滥开检查和药品。而医务人员一方担心患者会把自己告上法庭,尤其在疗效未确定且风险较大的情况下,不向患者推荐进一步的治疗方案。本来应当共同面对病魔、一起战斗的医患双方,由于互相猜忌和沟通不畅而站到了对立面。据统计,大量的医疗纠纷不是医疗事故和医疗差错,而是由于缺乏医患沟通造成的[6]。

2.2医患沟通不足进一步产生消极影响  由于医学知识具有高度专业性的特点,造成医患双方信息不对称,医者知道某个疾病的发展过程,而患者往往缺乏该方面的知识,有时甚至不理解医者的医疗安排是否妥当,会带来道德风险。患者的道德风险具体体现为隐瞒病情以及在发生医疗纠纷时,否认前期治疗活动,为了取得补偿而无理取闹。而医方的道德风险则体现在治疗过程中为了规避诊断不正确的风险,选择多做检查来作为确诊的进一步判断依据,忽视问诊、体格检查过程,加重患者的经济负担,同时还会表现出服务意识缺乏,以事情多拒绝回答或少回答患者提问等。

3运用仁爱共情技巧建立沟通桥梁

3.1学会换位思考原则  共情这一概念最早是由临床心理学家罗杰斯提出的,共情能力不仅能帮助医生更好地理解来访者,能帮助来访者缓解病发症状,而且有助于普通人建立积极的人际关系。共情是指从对方角度换位思考,不仅如此,宽容也是来自于换位思考,它客观上要求人将自己的内心世界,如情感体验、思维方式跟对方联系在一起,站在对方的立场上体验和思考问题,所以是沟通的基础,是一种理解,更是一种关爱。日常生活中,有共情习惯的人很少与别人发生冲突,因为他总能最大限度地理解别人,并以平和的心态与人相处。

3.2共情中的言语沟通行为  言语是医患之间交流病情、表达情感的主要表现手段。言语作为一种约定俗成的符号系统,是人们交流的主要工具,包括言语表达,声音语言语调,即音量大小、音速快慢、是否“口吃”等,而倾听后再行发问是一种尊重对方的行为,倾听时要全神贯注,不打断对方讲话,不做价值判斷,并在倾听后给予反馈。在交流过程中善于运用鼓励、安慰性语言,因为积极的暗示有助于健康的恢复,而伤害性的语言则容易造成对患者心理上的打击,在言语沟通中,除了让患者清晰了解病程的发展,还应告知各种缴费、开单、检查等手续,让患者最大程度地感受到就医的便捷[7]。

3.3共情中的非言语沟通行为  医患沟通中躯体语言的运用很重要,包括目光传递、面部表情、身体姿势和动作等,医生接触患者时给予足够关注的目光,前倾的身体姿势,理解时点头的动作以及细微的面部表情变化等,都能让患者感受到对方给予了足够的关怀。肢体动作可以带来更多的感染力,如给患者倒上一杯水,在患者悲痛哭泣时递上一张纸巾,患者情绪激动时拍拍肩膀等关怀动作,能达到有时语言沟通无法起到的效果。在人与人的交往中,一声叹息,一个眼神,一次嘴角的牵动,一个欲言又止的表情,一次稍纵即逝的皱眉等等,都可以反映出人的需要,所以,学习这些细微的非言语表达中迅速察觉别人的需要。

穆哥特伊德曾列举了如下几条提高共情水平的方法,操作性很强,值得推广。①与其他人,如工作或生活的朋友、亲戚、家人一起练习对对方谈话内容的反应,试着把他们所说的话的意思讲明白,检查一下你是否理解了其中含义。②试着去想象在各种各样的情景下,你所要帮助的那些人们对你讲述他们的事情,试着把他们的经历用准确的图像在你的脑海中显示出来。③如果你不能运用视觉的思维,那么就在想象中运用你正在读的一本小说中的某些关键词来代替——用你所能想得到的所有词汇来描述这个人和他对你讲述的各种情景。

4总结

共情能设身处地地感受他人的情绪,理解他人的意图,并以恰当的方式表达自己对对方情绪与意图的感受、理解与尊重。所有的患者都是弱者,人人都害怕做手术,即使是最优秀的医生也不能保证最终的成功。仁爱共情,可以帮助医患关系趋于缓和,有助于发展爱心、合作、尊重和善解人意等道德品质,具备共情特质的人能切身感受到别人的需要与苦恼,并能在必要时以得体和尊重的方式向他人提供支持与帮助。共情是一个社会能够和谐发展的重要条件和动力源泉之一,所以,医生在提供医疗服务的过程中,应更多地关注患者的心理感受,帮助孕育一个理性、宽容与理解的社会大氛围,使人与人之间的相处更融洽。

参考文献:

[1]蒋步锦.医患沟通现状分析及探讨[J].中国医药导报,2012,7(34):104-106.

[2]谢晓颖,蒋荣泉,凌迎春,等.“共情护理”模式在抑郁症患者护理中的应用及其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研究[J].中国医药导报,2013,10(33):122-125.

[3]林树滨,谭毅华,林美玲.医学生共情的研究进展[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5(10):32-33.

[4]高金利,李月琴.论医学生同情感和仁慈心的培养[J].教育观察,2015,4(4):14-15.

[5]薛霖辉,刘虹.论共情在建构和谐医患关系中的途径与价值[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3(3):180-184.

[6]陈曦,方蕾,郝圆圆,等.共情在临床中作用的研究进展[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5(30):3710-3713.

[7]余皖婉.医学毕业生共情力人格人际交往现状分析能[J].中国学校卫生,2013,34(1):40-42.

猜你喜欢

共情医患医生
最美医生
共识 共进 共情 共学:让“沟通之花”绽放
县域教师培训管理中如何实现共情
医生
望着路,不想走
一句“咱妈的病”让医患成为一家
解开医患千千结
分级诊疗 医患各自怎么看?
医患矛盾再会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