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地方医药产业对接的高职药学特色专业建设研究
2018-01-08李玉婷
摘要:高职院校与地方医药产业紧密对接,建立“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药学特色专业是可持续发展之道,本文主要从建设目标、建设特色、建设内容与措施三方面探讨永州职业技术学院药学系特色专业建设方案。
关键词:地方产业;高职药学特色专业;校企合作;工学结合
一、建设背景
近年来,永州医药产业规模稳步增长,经济效益持续提升,产业投资快速增长。截止2016年底,全市共有生物医药工业企业38家,其中规模企业21家。2016年,全市规模医药工业实现总产值25.2亿元,同比增长37.3%。时代阳光药业成为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重点扶持的全省9家示范性药品生产龙头企业之一;希尔药业成功打入美国市场,2012年出口创汇3000万美元,比上年增长近40%。全市生物医药集群、品牌效应进一步凸显,生物医药产业成为全市优势产业,整体规模、综合实力居全省中上水平。
二、社会需求分析
随着医药产业快速发展,产业结构调整,高新技术在医药产业的广泛应用,医药行业对高素质技术技能型药学人才的需求量不断增大。2017年2月,由国务院印发的《国家药品安全“十三五”规划》明确要求:“加大执业药师配备使用力度,所有零售药店法人或主要管理者必须具备执业药师资格”。据权威数据统计,未来三年,湖南省药学类高职专科层次人才缺口达1.7万人以上。目前,湖南省开办药学类专业的高职高专院校15所,在校生6000余人,年毕业学生不足2500人,远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
三、基本思路
积极探索“双元制”教学模式,进一步完善“五五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师资队伍建设模式,建成省级专业教学团队;以提升学生职业能力为目标,重构课程体系,加强课程建设;按照“理实一体”原则,建设校内外生产性实训基地;以数字化教学资源开发为重点,开发优质教学资源和3G实景课堂为特色的网络教学平台;完善教学管理制度,建立多方参与的教学质量监控和评价体系;结合当地实际,发挥专业优势,不断提升社会服务能力。
四、建设目标
(一)总体目标
紧密对接永州医药行业,以药品生产和检验、药品营销方向为建设重点,创新和完善校企合作长效运行机制、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创新完善“五五四”人才培养模式;按照岗位标准和职业需求,重构药学专业课程体系,完善“1.5+1.5”教学组织模式;按照“理实一体”原则,建设校内外生产性实训实习基地;以数字化教学资源开发为重点,开发优质教学资源和4G实景课堂为特色的网络教学平台;创新师资队伍建设模式,打造省级专业教学团队;完善教学管理制度,创新教学质量监控和评价体系;主动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全面提升专业服务能力。
(二)分项目建设目标
对接地方医药行业,完善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实现多方共赢,创新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突出工学结合,完善“五五四”人才培养模式;紧跟岗位需求,重构药学专业课程体系;坚持“内培外引”,打造专兼结合的双师素质专业教学团队;突出“理实一体”,加强实践教学条件建设;利用网络平台,建设共享性专业教学资源庫;强化过程管理,健全并落实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发挥专业优势,全面提升社会服务能力。
五、建设特色
依托企业,服务行业,引领地方医药产业发展。利用校内中药材种植基地以及药用植物组培室,为农户提供优质中药材种苗并提供技术指导,为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做出贡献;与企业合作,利用“校中厂”的设备和技术优势,在中药材种植与技术推广、中药材提取加工及开发利用等方面取得明显成效,为适应湘南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促进地方经济发展转方式、调结构做出贡献。
六、建设内容与措施
(一)完善多方共赢的合作机制
组建并动态调整校企合作理事会、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合作办学工作小组,构建校企合作平台;积极开展订单培养,完善学校、企业、学生、社会多方共赢的合作机制。
(二)形成资源共享的参与机制
完善“双向交流、专兼互动”的师资队伍建设模式,开展技术推广和应用研究合作,实现人力资源共享;校企合作共建校内外实训基地,实现物力资源共享;建立校企信息交流平台,实现管理资源、信息资源共享。
(三)建立规范有序的约束机制
企业、学校、学生三方签订具有法律规范的协议,明确三方的权利义务以及违约的责任;在法律约束的框架下,完善相应的管理制度,如实习实训基地管理制度、特聘教授和兼职教师管理制度、学生实习实训管理制度等。通过完善制度,规范校企合作行为和学生实习实训行为。
(四)校企合作,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1]
定期召开专业建设研讨会,在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根据行业企业以及职业岗位需要,修订完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时掌握新技术、新工艺、新要求,校企共同调整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
(五)工学结合,完善“1.5+1.5”教学组织模式[2]
学生在企业和学校两个场所进行教学,强调“学中做、做中学,边学边做,边做边学”,突出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和职业性。完善“1.5+1.5”教学组织模式,即第1~3学期,学生主要在学校学习通用知识、基础理论知识,以及理论性较强的部分专业核心课程;第4学期,学生到企业,学习实践性较强的专业核心课程和专业技能,由学校老师和企业老师共同授课;第5、6学期,学生在企业顶岗实习,学习职业岗位技能,完成顶岗实训和职业资格鉴定,主要由企业教师指导。
(六)双证并重,积极开展职业技能鉴定
选派3~5名教师参加职业技能鉴定考评员培训,并获得相应证书;积极与劳动和社会保障局、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职业技能鉴定中心等部门合作,开展医药商品购销员、药物制剂工、药物分析工、药物检验工等职业技能鉴定,学生“双证书”获证率达到95%以上。
七、特色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方案
(一)基于岗位标准和职业需求,重构药学专业课程体系[3]
通过充分市场调研,在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校企双方共同参与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按照岗位标准和职业需求,将药学课程划分为基本素养课程、职业素养课程、职业能力课程和职业拓展能力课程四个模块,突出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和良好职业素养,有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二)根据产业行业变化或行业新标准,与企业联合开发新课程
与行业企业合作,成立课程开发团队,充分考虑到职业更新、岗位提升与终身学习的需要,对原有课程进行精简整合,并结合产业行业变化或行业新标准,与企业联合开发新课程。
(三)改革教学手段与方法,积极开展理实一体化教学
深入开展理实一体化教学改革,将部分岗位实践性强的课程放到企业进行教学,将课堂教学融入生产过程,实现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专业技能与岗位规范零距离。
【参考文献】
[1]凌伯勋.对接地方产业发展的高职药学特色专业建设研究——以岳阳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05):22-26.
[2]吴钢,冯艺萍,陈君.高职药学专业“订单式”人才培养实践探索与实践[J].高教论坛,2012(05):59-60.
[3]卓燊,冯艺萍,陈丽.校企共建高职药学特色专业的探索与实践[J].北方药学,2014(03):174-175.
作者简介:李玉婷(1987-),女,汉族,湖南永州,中级职称,大学本科,永州职业技术学院,研究方向:药物制剂与分析。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