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习字诀》看陈介祺的书法观

2018-01-08李莉

大观 2017年11期
关键词:笔法

摘要:陈介祺(1813—1884),字寿卿,号簠斋,晚号海滨病史、齐东匋父等。清代收藏家、金石学家和书法家。山东潍县(今山东潍坊)人。其在书法上也有较高的造诣,在京都八年翰林院编修,专心研究程朱理学;在整理和考证古文字的过程中,深得古文字之精髓,形成独特的风格。同治十年(公元1871年),所书的《习字诀》乃为其长孙陈阜学书而作。对笔法、墨法、羊毫笔的推崇等均有阐述,其中多是自己的心得之言。当然,陈介祺的审美观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受到自己所收藏的钟鼎文字的影响。

关键词:陈介祺;吉金文字;笔法

关于“运腕”,陈介祺多次强调不动指,只是运腕,在《习字诀》中谈:“运腕之要,全在指不动”,“凡用手者,皆运腕乃得法”;“说运腕,腕似拙而难运,求而得之,甚不拙矣,不肯用心,何能解此”;具体到运腕的妙处,则进一步阐述道:“运腕之秒。画家笔端有‘金刚杵之喻最精,然须正正当当,卓尔直落,笔尖落处,又极分明,不懵懂”。[1]在致友人吴云[2]书中,也多次阐述自己的这一主张:“由篆变隶而隶法失,隶之佳者,其犹有篆法者也。由隶变楷而楷法失,楷之佳者,其犹有隶法者也。法全在下笔处,全在指不动。凡用手者,皆不可动指也。书画品格之分,全在有笔无笔,先求片段,必不成家教”[3];“凡用手之事,皆以指不动为法,此近年所得也。”[4]在他的书法中践行着他的书法理论主张,做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楷书中含有隶法(图1)。他的书法中,以颜书笔意出入金文,结体掺杂。(图2)中的楷书中,能看出受过欧体的影响。

清代晚期篆书成就表现在大篆上,直接原因有二:一为“地不爱宝”,古文物大量出土,碑学以极快的速度风行全国,对金石碑刻的广泛搜集、收藏及研究,为书法的发展提供了社会基础和学术支持。这与当时的政治环境和社会氛围有一定的关联,而且这一因素对人们审美观的改變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侯开嘉先生认为:“国家政治上的软弱必然会导致人民要求强盛的心理。这个心理的改变,促成了人们审美观的改变。”[5]一为得益于学习金文出现了转机,即西方照相术的传入。清人叶昌炽记载:“惟近时欧洲电光摄影之法,可大可小,虽剥泐皴染、笔墨不到之处,亦无不传神阿堵,此为古人续命第一妙方。垂烬之镫,火传不绝,真翰墨林中无量功德也。”[6]可见照相术的运用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金文的传播,这也符合陈介祺的传古思想。起初,吉金字小而细浅,借助显微镜;陈介祺早在同治十三年致潘祖荫的信里就有提过“作图用洋照而勿令其传印,收版自存之”;[7]光绪元年又嘱托表弟谭雨帆,拍摄吉金图,可以称得上紧跟时代步伐的潮人哩!但另一方面,他又能清楚的认识到,虽然,照相术的运用,能补古文字不能久存之憾,但只是形似,缺少神采。形工而神拙,具物而已,西法在这一点上不如按照古法——传拓,更为精彩传神。他痴迷文字,尤其重视三代文字,并不仅仅局限于自己的兴趣,更为迫切的一个原因在于古器物出土,终有毁坏的时候,爱文字之心胜于爱器物之念。在书法上取法钟鼎篆隶,对于六朝书法,则吸收其含篆隶笔法的佳书,若想要通古文字,非多见真钟鼎古器文字不可。金文讲求篆法,“一画之两端是法,一画之中是力,力足则在下笔时”。[8]

赵孟頫提出“用笔千古不易”,说的是用笔的方法永远不会改变,陈介祺在《习字诀》中提出“笔法千古不易”,认为一笔有一笔法,得古人一笔,便多得一法;结体也要用功,多看样式,配合间架,取势取神。需要注意的是,两人的观点看似相同,实则背道而驰。赵孟頫所说的即是二王笔法,斜执笔,但自己并未真正运用此笔法;陈介祺则追求的是更高古的篆隶笔法,这也贯穿于他的思想中。关于“悬肘”,元人普遍不能悬肘,元、明两代对于笔法上处于保守的状态,直到清代才掀起探索笔法之浪潮。清初杨宾在《大瓢偶笔》中记载:“福州高斯亿,愤世人皆习赵、董,乃悬臂实指,学晋唐以救之”,[9]自己也是大小字皆悬肘书之。王鴻绪也摸索出秘不示人的悬肘执笔法,结果被外甥张照偷学,他们都走在探索笔法的道路上。到清中期,出现一大批笔法的探索者。主张悬肘的书家,譬如何绍基,受到汉李广猨臂弯弓善射的启发,创“回腕法”,他在跋魏《张黑女》墓志拓本中说自己:每一临写,必回腕高悬。陈介祺的书学理论在某种程度上受包世臣《艺舟双楫》的影响,朱昂之主张‘作书须笔笔断而后起,吾子书环转处颇无断势,陈介祺主张‘转折即同另起一笔,不是断开,只是换法。说得便是调锋,中锋用力。

以钟鼎篆隶为师,陈介祺的好古以文字为主,认为古文字义理第一,文法第二,书法第三,仅论用笔结体,终究艺事。书能毫发不失而有力便是佳刻,方可传古。至于自己为何如此狂热的喜欢吉金文字,在给友人鲍康的书信中,吐露了自己的心声:“偶于吉金文中可通经书文理者则喜求之,辄苦不博,其好古之笃,亦由于此”。[10]陈介祺对于后人的影响有三:一为传古,使三千年上文字在瓦砾者,衰而传之。这要归功于晚年归里积数十年之力,从此齐鲁人人心中知有此事,则古文字所保全多矣。二为鉴古,在传拓上给世人留下宝贵的经验,在辨别古器的真伪上,则讲求古人作篆用笔之法与笔力别之;在拓器物上,强调挑择的纸墨与其他工具的选择,及拓手对传拓的重要性;在传拓方法上,当时叶昌炽评价为“古今第一”,齐鲁之间皆传其法,他的全形拓多采用分纸拓法,如著名的毛公鼎拓(图3),墨淡而有神韵,不失古人笔意。当时甚至在绘画上掀起一阵潮流,如吴昌硕的金石画,(图4),三为著书立说极为丰富,在他收藏中,关于陶文的著作就有《陶文考释》一书,关于封泥的著作就有《封泥考略》(与吴式芬合辑)一书。对于自己多年传拓技艺的新得,著有《簠斋传古别录》,专门介绍拓片技法。主要有《簠斋藏古册目并题记》《簠斋藏镜全目钞本》《簠斋吉金录》《十钟山房印举》《簠斋藏古玉印谱》等。还有后人将他的书信或拓片整理而成的著作,如:《簠斋尺牍》《秦前文字之语》《簠斋藏古目》等。

五、结语

处于一个探索笔法的时代,纵观陈介祺的书法,以钟鼎文字化为己用,书法糅合篆、隶、楷诸体笔意,结构参以金文妙趣,因而具有面目奇特、天机清妙的特色。孔孟程朱为宗,以其定理。“中锋用笔”“悬肘”“指不动”贯穿于他的书法当中。在收藏与传拓器物方面的成就丰硕,在当时备受推崇,直至今日,他的影响也是不可磨灭的。总之,由于陈介祺对碑版石刻等传拓的重视和实践,侧面上也为研究书法风格以及创作探索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天地。

【注释】

[1]崔尔平选编点校.明清书论集·下[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206.

[2]吴云,字平斋,晚年改号退楼,又曰愉庭,精于鉴赏。与陈介祺书信往来于同治十一年起颇多。

[3]陈介祺著,陈继揆整理.秦前文字之语[M].济南:齐鲁书社,1991(04):218.

[4]陈介祺著,陈继揆整理.秦前文字之语[M].济南:齐鲁书社,1991(04):247.

[5]侯开嘉.中国书法史新论[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08):119.

[6]叶昌炽撰,王其祎校点.语石[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12):263.

[7]陈介祺著,陈继揆整理.秦前文字之语[M].济南:齐鲁书社,1991(04):42.

[8]张小庄.清代笔记、日记中的书法史料整理与研究·下[M].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12(10):643.

[9]杨宾.大瓢偶笔[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2(11):180.

[10]陈介祺著,陈继揆整理.秦前文字之语[M].济南:齐鲁书社,1991(04):170-171.

作者简介:李莉,四川大学本科2014级书法专业。endprint

猜你喜欢

笔法
品读
论笔法势的作用
最强大脑
飞白与枯笔的区别
张旭《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
篆书评价标准探究
书法与中国画研习
《左传》笔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