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如何让数学活动回归生活

2018-01-08陆奕玮

新课程·上旬 2017年10期
关键词:数学活动幼儿教育生活化

陆奕玮

摘 要:孩子们从呱呱坠地到牙牙学语再到蹒跚学步,在他们生活的环境中,每样东西都是以一定的数量、大小、形状等呈现在孩子们的面前,并在自己的生活环境中不断感知数、量、形、时间、空间等数学知识。因此,生活中处处有数学。面对3-6岁的孩子,如何将孩子们的生活与数学学习联系起来,通过生活中的事物了解数量关系,解决实际问题,这是教师急需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幼儿教育;数学活动;生活化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让幼儿在运用数学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过程中初步感知数学的有用和有趣,能够激发和保持幼儿对数学学习的持久动机和兴趣,喜欢数学,愿意学习数学,并具有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新《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也明确指出:“教育内容既要贴近幼儿的生活来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又有助于丰富和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同时“引导幼儿积极对周围环境中的数、量、形、时间和空间等现象产生兴趣,并学习用简单的数学方法解决生活和游戏中某些简单的问题。”由此可知,幼儿的数学学习是一个不断建构的过程,结合生活经验的数学活动能让幼儿感到数学的有用和有趣。陶行知先生曾说过:“生活即教育”,即“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因此数学教育应该来源于生活,取材于生活,用生活化的手段和方式来帮助幼儿获得数学的基本概念,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那么如何将生活教育贯穿在幼儿的学习和生活中呢?

一、教学内容生活化

进入幼教岗位近三年的时间了,这三年我也一直在进行幼儿数学教育方面的工作,从孩子们的课堂反馈看,数学对于他们一直是枯燥、乏味的代名词,我也一直在苦苦思索,寻求改善的方法。我想只有让孩子们真切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才能主动投身到学习数学的环境中去。

(一)选择幼儿感兴趣的内容作为教学素材

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就是说一个人一旦对某事物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主动去求知、去探索、去实践,并在求知、探索、实践中产生愉快的情绪和体验。孩子们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知识水平的提高,对外界的求知欲也逐渐加强。如大班的孩子看见相同的车辆会进行提问:“路上有这么多车,怎么区分是谁的车呢?”针对这一孩子们感兴趣的话题,我特地开展了“有趣的车牌”这一活动,活动中我请幼儿先用3个数字进行排列组合,看看有几种不同的组合方式,接着逐步增加难度,变成4个数字的组合,进一步操作。在活动中我发现,孩子们非但不觉得活动枯燥,反而积极投身到活动中感受数字组合的多样和神奇,同时也解决了他们心中的疑问。

(二)选择能帮助幼儿解决实际问题的教育内容

在孩子们的生活中,经常会遇到一些数学问题。比如幼儿园的孩子们都非常愿意到幼儿园来过生日,与好朋友分享蛋糕。而一个蛋糕要平均分给班里的四十几个孩子,对幼儿来说无疑是个难题。因此我在大班开展了“分蛋糕”的活动。为了能顺利完成该活动,我们事先准备了“蛋糕”(圆形纸片),请幼儿用笔画或用剪刀剪的方式将蛋糕分成10以内的份数,并请幼儿展开讨论,怎样能够合理分配。在一次次尝试和共同探讨下,孩子们发现可以先把人数和蛋糕分别等分,缩小分配的比例,并按照相同的办法再等分,最终实现平分蛋糕的目的。在这次以孩子们的兴趣为前提的活动中,孩子们不仅提升了自己的生活经验,渗透了数学知识,同时培养了幼儿分享、关心等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活动目标生活化

除了教学内容生活化以外,我们还需要关注数学活动目标制定的生活化,要引导幼儿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并用数学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只有这样才能使课堂中的数学与生活中的数学紧密地联系起来。如在小班认识图形(三角形、圆形、正方形)的过程中,我们可将活动目标制定为:寻找并发现生活中与各图形相似的物体。这不仅能让幼儿进一步巩固对图形的认知,还能在生活中发散思维,把生活中的物体与图形进行匹配,养成多观察、勤思考的习惯。

三、操作材料生活化

陶行知主张“教学做合一”,使教与学都以“做”为核心,让幼儿在操作中进行学习,教师在儿童活动过程中进行教育、教学。因此,为了贯彻这一思想,每次上课教师总要给孩子们准备丰富多彩的操作学具,以激发幼儿的兴趣和调动幼儿参与的积极性。但是教师有时一味追求材料的丰富性,反而使幼儿不了解操作的方法,同时有些教具只服务于一次课程,形成“一次性教具”,造成浪费。因此课中我们可以给孩子们提供生活中的一些物品,如:铅笔、衣服、积木等,这样不僅对操作材料的功能有一个充分的了解,同时将数学与生活联系在一起。

记得上海特级教师陈丽老师在上“看看排排”中,教师主要是要孩子们学会以两个一组,按规律排序。在活动的第一部分,教师所提供的操作材料就是剪刀、胶棒等孩子们所熟识的物品,虽然简单,但是同样能达到两个一组按规律排队的目的。而活动的后半部分更是让我见识了材料的生活化,她甚至请幼儿用肢体动作、语言来表达两个一组的概念。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不仅兴趣度高,参与性强,而且也学会了按规律排序的方法,课堂效果十分不错。

四、教学手段生活化

传统的教学总要为孩子们创设一定的活动场景,让孩子们快速进入角色,吸引幼儿的注意力。但往往很多时候教师所谓的情境创设只是语言上的渲染,孩子们很难进入情境中,因此,在这种情况下,不妨省去有趣的故事情节和故事悬念,而在真实的情境中开展数学活动,也许这样的方式更容易让孩子们理解和掌握。在中班学习数字5、6时,我把“分筷子”这一孩子们每天会遇到的事设计到活动中,请幼儿先数一数组上有多少人,再数一数要拿几双筷子。在数小朋友、筷子的活动中,幼儿相应的数学知识得到巩固和提高。

五、教学场合生活化

一直以来,课堂是我们学习和生活的重要场所,中国古往今来的教育方式基本采用学生集中课堂,教师面授的方式。但是对于一些自制力较差的幼儿,这样的教学效果并不是很好。陶行知认为:“社会即学校。”他主张:“学校教育要延伸到大自然、大社会去活动,人人可做先生和学生,处处都是教育的场所和课堂。”因此,我也常常利用课余饭后散步时对孩子们进行随机教育。如:春天的时候看见树枝上未开的花苞,我向孩子们介绍:花朵将要开放,但现在还是花苞的样子我们可以用含苞待放来形容。又如冬天树上一片叶子也没有,我们可以用光秃秃的形容那棵树。反复几次后,我发现我的几句无意的介绍起到了“无心插柳柳成荫”的效果,孩子们基本都能把这些词运用自如。而我也尝到了教学场合生活化的甜头。

总之,陶行知所倡导的“生活教育理论”对幼儿园教育有积极的指导意义,它给予了我许多幼儿园数学教育方面的启示:幼儿的数学学习只有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来学习与运用才能真正理解数学概念的含义。因此,教师就应该从幼儿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选择幼儿能理解、感兴趣并密切贴近生活实际的教学内容,并从活动目标、教学手段、教学场合和操作材料等多方面加以考虑,使教学真正做到联系幼儿生活,只有这样才能使幼儿喜欢学习数学并体验数学对其生活的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李季湄,冯晓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

[2]朱慕菊.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M].江苏教育出版社,2012:34-36.endprint

猜你喜欢

数学活动幼儿教育生活化
初中生活化写作教学实践
如何将数学知识生活化
浅谈主题区角活动中有价值的数学活动
如何有效利用游戏实施班级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