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提升学生核心素养 创新小学语文课堂

2018-01-08石晶

当代教育 2017年4期
关键词:文本素养课文

石晶

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是指学习者在学校教育的语文学科系统学习中获得的关键的学科素养和学科能力,其中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品质、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理解与传承共四个方面的素养和能力。这一理念的提出,显示了我国基础教育科学性、时代性和民族性的基本原则。那么,在实际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该如何遵循这一全新的理念、系统化地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创新我们的小学语文课堂呢?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注重字词理解,夯实学生进行语言运用的文字基础

在字词的积累教学方面,以往的识字、写字课堂往往关注学生认字多少和写字好坏,而语文核心素养的课堂则更加强调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建构与运用,强调的是对字、词的理解。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读准字音、记住字形,还要让学生理解字义、体会字情。因为学生如果只记住了字词的音、形而不了解其含义,就不能够在读、写、说的语言文字活动中进行熟练运用。例如,在教授《一夜的工作》这篇课文的时候,我们可以设计“猜词语”的环节,让学生填写句子“总理把文件 ( )一遍”,(浏览、查看、瞅、瞄、扫、斟酌……),教师可以同时配合眼神、情态和动作的表演,让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课文中的用字与用词,更加准确、深刻地体文察字,理解不同词语在含义上的细微差别,从而使学生的语言表达更准确,为听、说、读、写的实际应用夯实文字基础。

当然,要熟练掌握并使用语文教材上的字、词,教师除了在课堂上讲解与比较、课后进行听写和默写训练外,还应鼓励学生多阅读,鼓励学生把对字、词的理解融入到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融入到上下文中去,这样的理解才会更深入、更全面,使用起来才会更加规范。尤为重要的是,海量的课外阅读还能帮助学生实现对字词的拓展积累。语文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课程,字、词是进行语言文字应用的基本单位,语文能力的高低不仅取决于学生对字词理解的准确度,还取决于学生字词的积累数量。学生通过海量的课外阅读,能不断扩充新的词汇量,充实语言材料的存储量,从而顺利提升对文字的理解能力,为生活中的语言运用夯实文字基础。

二、立足文本体验,提高学生进行文化鉴赏的审美趣味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这就要求教师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对文本意境进行体验,充分理解文本中人物的经历、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情感活动等,在对文本的体悟与情感交流中,不断提升学生的文化鉴赏能力和文学审美趣味。

例如《巨人的花园》这篇童话,讲述了一个自私的巨人拥有一座非常美丽的花园,但却不准任何人进入,连天真无邪的小孩子也被挡在了花园的大门之外。象征自私与孤独的花园被冰雪封冻——鸟儿不再歌唱、花儿不再绽放、春天不再光临。直到有一天,由于孩童的到来让花园重返春天,这奇迹与美丽深深触动了巨人的心,从此巨人不再自私。王尔德的这篇童话以“分享”为主题,如果仅靠教师讲解,学生很难理解,也很难欣赏。此时,教师可以立足于文本的体验,让学生扮演文本中的人物角色,从“读者”变成文章的主人公,从而让学生在参与中直接感受主人公的喜怒哀乐,把课文中储存信息的文字载体还原成作者所需传达的真情实感。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自读童话、分析角色、琢磨人物、准备道具,表演时孩子们清脆欢乐的笑声洋溢在鲜花盛开的花园,自私任性的巨人一声吼叫,立刻北风呼啸、雪花飞舞……巨人抱起孩子领悟到了之后,花园里的桃树马上开始绽放绿芽,开出美丽的花朵……这样的表演让学生很容易进入作品的意境,全身心地投入到文本的学习和体悟中,不仅能很好地体会童话主人公的内心和情感、理解文本的内容与主题,更能让学生在潜移默化的体验与领悟中积累审美知识、丰富审美体验,从而逐步提高审美能力和审美趣味。

三、创新教学过程,提升学生进行学习生活的思维品质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教学要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标准》指出,教师要在课堂上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让学生能结合语文学习,观察大自然、观察社会,有目的地搜集资料,在活动中学习语文、学习思考、学会合作。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应该让语文课堂贯彻“拓展”之美,要在课文与生活之间架起交流与沟通的桥梁,搭建起新颖的知识內涵。比如我所在的广东地区,由于家家户户都喜欢吃烧鹅,所以几乎所有农贸市场的禽畜摊档都有鹅出售,因此在教学《白鹅》和《白公鹅》两篇课文时,我把教学过程延伸到了课堂之外:先布置学生周末去菜市场调查,了解鹅的产地,并实地观察鹅的走路姿势、鸣叫声和生活习性等,然后把观察结果形成书面材料。在上课的时候,我还将学生搜集拍摄到的有关鹅的照片、录下的鹅的叫声等和课本的文字材料一起观察、比较,看学生们的观察是否仔细、记录是否全面、表达是否准确,在这样的基础上再引导学生学习课文。这样,学生观察、记录、表达、沟通、思考等各方面的能力与品质都将得到有效提升。

四、挖掘历史背景,强化学生进行文化传承的自信与理解

语文课堂是我们传统文化绵延发展的主要阵地,在校学生是传统文化的直接传承者。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建立文化自信。”而自信的基础就是了解。落实到我们的语文课堂上,教师要充分挖掘每一篇经典课文的历史背景,通过每一篇课文的讲授,让学生了解五千年来中华文明灿烂辉煌的发展历史和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奋斗历史,从而强化学生进行文化传承的自信与理解。

比如《晏子使楚》这篇课文选自《晏子春秋》,这本书记载了春秋时期三朝贤相晏婴的生平轶事及各种传说趣闻。书中的晏婴不仅聪明、机敏,其所倡导的勤政爱民、任用贤能的思想,至今仍是世界各国统治者恪守的典范。春秋时期的中国,政治上瓦解了奴隶制度,比西方国家早近1000年进入封建社会;经济上迅速发展,最早进入了铁器时代;文化上更是出现了空前繁荣的“诸子百家”时期,一大批的先进思想、先进思想家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引领了世界文化的繁荣与发展。再比如《将相和》这篇文章,选自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史记》。西汉时期的中国,疆域东并朝鲜、南据交趾、西逾葱岭、北抵大漠,国土面积达609万平方公里,文学、史学、艺术和科技等领域的成就辉煌灿烂,造纸术的发明和欧亚大陆丝绸之路的开辟,使得当时的中国成为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强国……这些课文背后的历史背景知识的挖掘和了解,能极大地开阔学生的视野,增进学生对我们国家和民族的了解,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从而为新一代的中华少年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行文化传承奠定坚实的基础。

综上所述,提升小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课堂要以字词理解为基础,立足文本体验,创新教学过程,从而不断夯实学生语言运用的文字基础,提高学生进行文化鉴赏的审美趣味,提升学生进行学习生活的思维品质,最终实现学生进行文化传承的自信与理解。

猜你喜欢

文本素养课文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抓住本质重理解基于素养活应用
多思少箅彰显素养
挖掘文本资源 有效落实语言实践
搭文本之桥 铺生活之路 引习作之流
文本与电影的照应阅读——以《〈草房子〉文本与影片的对比阅读》教学为例
一节践行核心素养的数学拓展课
追本溯源提升素养
端午节的来历
背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