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中幼儿情感的有效激发
2018-01-08姚储琴
姚储琴
幼儿文学的根本意义在于帮助幼儿健康成长,培养身心健全的人。而在欣赏文学作品的过程中幼儿的情感体验往往只限于谁好谁坏、谁对谁错等一些评判上,因此,我们在引导幼儿欣赏文学作品时,应着重从人性的真、善、美,假、恶、丑等方面入手,选择有代表性的、塑造形象较典型的文学作品,帮助幼儿理解,使其分清真、善、美与假、恶、丑,即不仅仅知道谁好谁坏,更重要的是了解到好在哪、对在何处,并能在实际生活中做到学习这些美好的品质,摒弃丑恶、丑陋的东西,从而提高幼儿的是非判断能力,加深对真、善、美的情感。
一、教师多角度引导
儿童文学寄托着人类对儿童最深厚的感情、期望和祝愿。幼儿文学的学习首先是一种美感体验活动,是一个感受而感动的过程,而文学作品中的情感来源于文学作品中的內涵。可成人总认为儿童只需获得作品中的表层信息,内在层面的信息和寓意到长大后自然会领略到,在这样的理念指引下,幼儿文学教学活动常让人深感优秀文学作品的资源浪费。那么怎样才能让幼儿去理解、体验文学作品中所蕴含的深刻意义呢?
1.挖掘深层次的情感内容
例如,在童话《灰姑娘》的欣赏活动中,教师在幼儿大谈自己很同情灰姑娘,厌恶灰姑娘的后母及两个姐姐后,重点切入讨论分析后母的角色上,分析人物的性格以及产生的原因。
师;“你们喜欢后母吗?”
幼儿异口同声:“不喜欢。”
师:“为什么?”
幼:“她很坏,对灰姑娘很凶。”“她很小气,不给灰姑娘吃东西。”……
师:“她有没有一点点好的地方……”提示:“她对灰姑娘的两个姐姐怎样?”
大家不出声,过了一会,有幼儿站起来说:“她对灰姑娘的两个姐姐很好,给他们买新衣服。”
师:“为什么只对灰姑娘的两个姐姐好?”
幼:“因为是她的亲生女儿。”
“如果灰姑娘是她的亲生女儿就好了。”
“她为什么不把灰姑娘当成自己的亲生女儿?”
师:“是呀,她如果对灰姑娘好一些,我们也不会这么讨厌她了。”
幼:“对呀,我妈妈说你对别人好,别人也会对你好。”
“我经常给我家隔壁的东东吃好吃的,因为他只有爸爸,很可怜的。”
“我奶奶对我好,佳佳的奶奶对我也很好,我奶奶没空的时候,她就来接我。”
……
教师如果不重视挖掘文学作品中深层次的内容,把诗歌、故事、童话当作一个机械的任务来完成,幼儿情感上无动于衷,心湖上风平浪静,就无法产生心灵感应,无法培养至善至美的情感。在案例中,在教师的一步一步引导下,幼儿发现了后母身上的某个闪光点。正是因为她太爱自己的孩子而产生狭隘、自私的心理,她爱孩子没有错,错就错在她的爱只给自己的孩子,不肯给予别人的孩子。教师通过为什么等试探性提问,帮助幼儿理解真正的爱应该是怎样的,那就是付出无私的爱,才能得到别人更多的关爱。正是这样抽丝剥茧式的挖掘,使得幼儿能更进一步地体会爱的广博。
2.善于打破传统情感思维
例如,在教学《三只小猪》时,教师讲到应该怎样对付大灰狼时,绝大多数幼儿想到了如何去杀死大灰狼,当看到大灰狼被烫死后,大家都很开心。而在教师让幼儿自己来编故事结尾的时候,在教师的引导下幼儿发表了自己不一样的想法:
师:“如果你来编故事,你会怎么编?”
幼:“烫死大灰狼太残忍了,我以前也烫伤过,很疼很疼的。还是让警察来抓大灰狼,让它去坐牢。”
师:“大灰狼总是干坏事,你们觉得有什么办法让它变好?”
幼:“它没有好朋友,总是一个。如果有好朋友帮助它,告诉它哪些事情不可以做就好了。”
幼:“我叫叮当机器猫把它变成好人,不要再去吃小动物。”
幼:“让别的小动物多给大灰狼吃点东西,让它不要那么饿,它也不会去吃小猪了。”
……
引导幼儿对文学作品的情感体验能跳出固定的模式。记得童话故事中最后一句总是写道:“王子和公主幸福地生活在一起。”当然坏人有坏报,好人有好报,这是常理。但是在案例中教师请幼儿来重新改编作品的结尾,有的幼儿认为烫死大灰狼太残忍了,人犯错可以受到惩罚,动物犯错也同样可以处罚它。于是有的幼儿建议送大灰狼去坐牢,有的则认为正因为大灰狼没有好朋友,它很孤单才会老是做坏事,要想办法帮助大灰狼改邪归正,重新成为其他动物的好朋友。以往教师总是对幼儿不着边际的想法不予理睬,而我认为教师应该鼓励幼儿多想,还要有耐心的诱导,肯定幼儿的创新思维,提高幼儿的想象力,使他们的情感更为细腻、丰富。
二、幼儿多角度理解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一千个读者心目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按照接受美学的观点:文学作品是开放的,是未完成的文本,其意义是在读者的理解中不断显现出来的。每个读者都实质性地参与了作品的存在,每个读者都有自己的合法解释权。
例如《岩石上的小蝌蚪》中是这样写小蝌蚪之死的:
快到中午了,太阳晒得好厉害!小水塘里的水给晒干了,岩石老公公难受极了,不停地叹气。小蝌蚪觉得浑身像着了火,一会儿,就什么也不知道了。
……
只有岩石老公公还记得两只可怜的小蝌蚪,它们已经变成了两个小黑点了,紧紧地贴在它的身上。它们在做梦呢,梦见漂亮的杯子,清清的泉水,绿色的水草,圆脸蛋的小哥哥。
师:“故事中的小蝌蚪你觉得它怎样?”
幼1:“它很守信用。”
幼2:“它太笨了,太相信别人了。”
幼3:“很可怜,它不应该等小哥哥的。”
……
从案例中可以看出,在文学活动中,每个幼儿已有的审美经验和生活经验是不同的,因此他们对作品的理解也会存在差异。他们有的同情小蝌蚪,有的可怜小蝌蚪,有的为小蝌蚪不平,有的讥笑小蝌蚪的愚蠢。我们应当尊重每个幼儿的话语权,允许幼儿对作品进行多样化解释。作为成人的教师与幼儿对作品的理解也会不尽相同。具体来讲,教师应创设一种自由的、民主的谈话氛围,用一种好奇的、包容的态度与幼儿对话,允许幼儿天马行空般的想象力自由驰骋。虽然幼儿的解释未必与教师一致,但是他们往往又能自圆其说,言之有理。
三、反思
1.在一日活动中,教师应注重充分挖掘幼儿的生活环境中可以被利用、概括或展开的一切教育因素,让幼儿在充分感受、理解的基础上获得感性经验。教师为了让幼儿明白作品的深刻内涵,可以抓住日常行为实例组织幼儿进行讨论。比如,教师发现班上有助人为乐的行为,可组织幼儿谈看法,被帮助者和帮助者谈感受,启发他们懂得别人帮助自己时要感谢,和小朋友在一起要懂得友爱,还可以通过讨论家里的事情,启发他们理解父母对自己的爱,懂得感谢父母。并引入相关的文学作品,让幼儿感受,使他们理解行为的深层含义。
2.教师不要为了让幼儿明白一个道理而急于把作品的情感内涵告诉幼儿,那样会剥夺幼儿自己去体验作品的权利,只会事倍功半。因为没有经过幼儿自己体验的东西,只不过是一些抽象的概念,是不会真正进入他们心中的。挖掘幼儿文学的情感内涵,不是一味的讲解、说教,不能脱离生动有趣的故事内容和游戏,主动进行有意义的吸收,让幼儿文学活动的情感教育体现一种自然的、水到渠成的、润物细无声的过程。
参考文献:
[1]李奇钊.新状元妙语巧脱罪[J].中国校园文学,2012(1).
[2]谢芳.传世青花 妙笔生花:幼儿线描画创新教学探索[J].基础教育参考,2010(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