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有法
2018-01-08马丽
马丽
阅读的力量,已经不用再过多赘述了,不论在网络上、社交媒体中,还是在休闲的茶余饭后,人们的很多谈资都是读书。社会正在从飞速的发展中找到沉淀,人们也开始在适应巨大变化的同时认真地找寻自我,希望通过阅读发现自己生命的真正意义。
对于成年人,阅读是辅助,是填充,对于孩子们,阅读是他们绝不可抛弃的基本习惯。古往今来,中国人的文化成就辉煌灿烂,文人墨客的作品更是遍及世界,它们无时无刻不在提醒现在的人们,阅读,是永远不能忘记的。宋朝诗人黄庭坚有一句名言:三日不读书,便觉语言无味,面目可憎。林语堂将这句话解释为,一个人三天不读书,别人就会觉得你语言无味,面目可憎。一个不爱阅读的人,往往是乏味的,因而是不让人喜欢的。周国平对这句话的解释为,自己三日不读书,就会觉得自惭形秽,羞于对人说话,觉得没脸见人。
我觉得,如果自己三日不读书,在给学生讲课的时候,胸中像被抽了魂魄一样,没了底气。语言干涩,词不达意,课堂毫无生气,这时的我,感觉学生也是在下面受刑一样地在任我折磨。
同时,我也不能任由我的学生们不去认真地读书。
长期阅读的孩子,一定是在家长带动下慢慢培养的良好习惯,这样的孩子注意力集中,专注度高,从识字量到扩展性知识,都是让人时刻眼前一亮的。而没有阅读习惯的孩子,往往更喜欢把时间放在电子产品上,闲时的话题要么是手机游戏,要么是热播连续剧,我们成年人虽然身处小学,留心观察,却总让人觉得小学似乎是一个完整体系的小小社会。社会的快速发展中,这种现象其实并不奇怪,但身为班主任,我不由得暗暗心急:同在一个班级,低年级时就开始有明显的差别,到了高年级再去关注读书的重要性,那真的是有点晚了。
带动孩子,也带动家长。读书,属于每一个走在求知路上的人们,当习惯变成兴趣,兴趣变成一个新的习惯时,一切都变得不那么困难。
班级里设置图书角,将小组竞赛读书计划、阅读单发给孩子们,用阅读和积累来换取他们的小奖票。时间长了我慢慢发现,这样的方式有效,但不长效,一方面是因为孩子们对一件事物的新鲜感总有一个时段,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在学校里,学生想做大量的课外阅读,时间毕竟是有限的。所以我和家长们时常讨论引导读书的方式,比如建议家长常常带孩子们去书店,帮助孩子选择书籍;比如坚持和孩子共读一本书,同时和孩子一起讨论一本书,聆听孩子的思想;比如鼓励孩子每天看报,不仅能够阅读优美的文字,也能了解新闻,知道天下大事,在文学与生活中做好切换。
一个人如何选择一本书,以及他爱看什么样的书,一定是深深影响和改变着他们的生活。所以不是所有的书都可以看,也不是书上的道理都正确,读书最重要的,就是挑选一本有质量的书,然后带着自己的头脑,有条理、有分析地去读,争取在每一本书中都汲取到有效的知识。快餐式的图书一定不适合孩子,过多的画面、太少的文字,对小学生来说也是太过简单花哨,二年级的识字量已经可以简单地阅读一些书籍了,所以书的选择就更加重要。
我推荐我的学生先从天文、地理开始,然后去读辞藻优美的故事,辅助以古代和现代的诗词。天文与历史,可以让孩子们学会打开心胸,看待事物长远又开阔;地理和生物的书籍,可以让他们了解自己生活的世界,进而了解自己,慢慢地拥有独立人格。我希望我的学生们可以看一些辞藻优美的文章,再从优美的故事中学会梳理文章,积累到大量的词汇,再从诗词中学会精简,学会意境之美,这肯定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但我们班一些长期读书、读好书的孩子们,已经展现出了很多的与众不同。除了这种连续性的书籍,非连续性文字也必不可少,看新闻,读新闻,和家长一起讨论、了解,世界有多大,才会逐步在孩子眼前真实地展开。如果只是讓孩子“看”一本书,“读”一本书,老师和家长却不加以督促和辅助,那么他们能够学到的东西就很容易脱离正轨,也很容易学得匮乏。
读书的方法、习惯、内容、成效……就像一个立体的建筑,如何搭,怎么建,我认为除了自己多想办法以外,也要不停地和家长沟通,吸纳更多的好方法。作为一名人民教师,这是我责无旁贷的责任。读书有法,就需要成年人先有方法。如何把语言变为行动,更是需要多想方法,把方法转化为行动,做一个聪明的读书人,不盲从,不随波逐流,真正找到自己的世界。每当夜晚万物静寂,我也会拿起一本书,欢欣一天中这个时刻的来临,对于我来说,带着班级里可爱的孩子们,认真地在工作中付出自己最大的力量,不论有多么辛苦和劳累,都可以用一本书慰藉自己,它给我宁静和沉稳的力量,也让我的头脑更加清醒,时刻给自己开辟新的生活轨迹。发言的最后,我想用最近的一部电影对话来做自己的结束语:目标在远方,距离在脚下。用自己的点滴力量,去丈量未知的世界。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