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中对学生兴趣的培养
2018-01-08任秀慧
任秀慧
教育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传统的教育思想、教学方法与现代教育已极不协调。因此,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用现代教育理论指导教育,用现代化的教育手段去实施教育已成为当前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趋势。“教给学生方法比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按照未来社会的需要和教育的发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已是目前教学改革的方向。为此,教师在教学中主要采取以开放式为特征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一定的探究能力。
小学科学课是对小学生进行科学启蒙教育的一门基础性学科,其内容广泛,是多学科的综合性自然科学常识,包括理、化、生、天、地、气各科知识。如自然界中的山川草木、风霜雨露、日月星辰、鸟兽虫鱼等都是学习的对象,要教好这门学科,教师除有渊博的知识外,还要积极进行课堂教学改革,在生动形象的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对任何事情来说,只有兴趣才是最好的教师,学习兴趣能使有关器官处于最活跃的状态,诱发并强化学习的内在动力,从而使学生积极主动、自强不息地进行学习。在兴趣引导下的科学教学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置疑促思
学启于思,思源于疑。因此,教师在上课时,就应从学生学习的实际出发,充分揭示教材中存在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在导入中可以做做文章,如,可以采用讲故事、猜谜语、放投影等方式导入,通过设置悬念,营造有趣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的主动性。如,讲“放电现象”时,教师首先放投影,然后提问:“在黑暗的屋子里脱毛衣,为什么会出现电火花?用梳子梳干燥的头发,为什么会听到噼噼啪啪的响声?”这些常见的现象正是放电现象发生时的特征,而这些问题也正是学生急于知道的。但教师提出这些问题后,并不让学生立即回答,而是给学生留下一些悬而未解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以便使学生主动地探究问题的答案。
二、动手实验
教育家夸美纽斯说:“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开始的。”因此,在科学课上,教师可以想办法动用学生的多种感官。如,进行分组实验,让学生自己动手,使学生在实验中掌握知识,在实验中发现问题,在讨论中解决问题,如在教学“水的浮力”时,凭学生的直觉是很难理解相关知识的,教师就可以采用半扶半放的教学方法,首先提问置疑,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分组实验,利用测力计检验结论是否正确,并记好实验记录。“凸透镜”一课旨在探索凸透镜成像规律,教师在课上就不要包办,要让学生通过实验自己找出规律。另外,通过学生亲自实验还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自豪感。这样教学,教师一边启发引导,学生一边活动,在活动中学生学会了分析与思考,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又提高了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兴趣,使学生学得轻松、愉快。
三、适时讲解
通过指引学生实验,学生对实验过程、实验现象、实验结论有了清晰的印象,而且有一种急于想表达出来的冲动,教师不妨给他们时间,耐心地听他们说出自己对本课内容的理解、掌握情况,在学生自己感觉实在无法表达清楚时,也就是在“不愤不悱,不启不发”时,教师适时地给予讲解,则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会在学生的大脑深处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反之,如果教师在学生动手实验前进行讲解,学生对实验情况尚不了解,对知识也只能是被动地接受,则会降低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如果学生对本节内容已经有了较深的理解,那么教师的讲解则显得毫无意义。所以教师必须掌握好讲解的时间。
四、巧设练习
当学生掌握本课知识点后,让他们再回到课前设置的疑問中,去分析、解答课前的问题,这样可帮助学生巩固新知,解决学习中发现的问题,这就要抓好另一个重要环节——练。要让学生学好科学,必须让学生有练习的机会,练习的时间太长或练习难度过大,都容易使学生疲劳,从而使学生产生抵触情绪、消极态度,也会降低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因此,教师要精心选择练习题,多设计一些趣味性强的练习题,使学生在练习中产生乐趣,增强自信。如,学习“照镜子”这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掌握照镜子的原理,教师可以把课本中的一些实验设计成练习题,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探究,解决疑难,学生学得新奇,学得愉快,而且记忆深刻,印象牢固,既解决了问题,巩固了知识,又使学生体会到学科学、用科学的重要性,达到了教书育人的目的。如果教师一味采用讲解的方式,只会使学生机械地、抽象地接受知识,学生并没有真正掌握知识,且学习枯燥乏味,激不起兴趣。
此外,为了发散思维,学以致用。教师还应组织学生开展课外调查、课外兴趣小组等活动,或组织学生亲自动手制作学具,让学生充分了解书本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具体应用。把书本知识运用到实践中,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又把课本知识向现实生活延伸。
科学课本身是一门趣味性很浓的学科,只要教师在教学中采取正确的教学方法,对学生加以引导,并积极指导学生开展实验活动,就一定能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变被动的接受知识为主动的探究知识,积极进行科学实验,在观察讨论、动手实验和解决问题中,懂得学科学、用科学的道理,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精神起到桥梁作用。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