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视角下的小学语文课堂实践与思考
2018-01-08张文庆
张文庆
摘 要: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充分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关注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关键词:新常态视角;小学语文;课堂实践
在信息发达的现代化社会,一些新兴词汇也在时代前进的过程中应运而生,比如“新常态”。我们惊喜地发现,中国经济已进入一个与过去三十多年高速增长期不同的新阶段。那么在新常态视角下,中国的教育改革又会给我们的语文课堂注入哪些新鲜的血液呢?笔者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的理论指引下,对小学中年段语文课堂进行了一系列实践探索和思考,以期实现语文课堂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的“新常态”。
一、虚化教师身影
学习的主体是学生。《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充分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关注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和过去的“一言堂”“灌注式”的教学模式截然不同,而是将课堂尽量还给学生,给予他们极大的学习空间和创造力。
笔者在执教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时,引导学生理解了樟树的外在美和内在美。然而学生还是不太能理解什么是内在美。放在过去的语文课堂上,教师也许会举出无数个事例让孩子理解。但没有积极主动的思考,孩子往往似懂非懂。基于学生的学情,笔者尝试把这个问题抛给学生,以下是教学实录。
师:谁来举例说说其他植物的外在美和内在美?
龚:岁寒三友。
师:具体指什么?
生齐说:松竹梅。
师:我们不妨以这三种为例,谁先来说一说松树的外在美和内在美。
张:松树外表蓬蓬勃勃,四季常青。有一首诗是这样写的: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刚说到一半,全班情不自禁地一起背诵。)
师:竹子呢?谁来试试?
徐:竹子插入青天,非常挺拔。“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赞颂的就是竹子坚忍不拔的品质。
师:很棒,咱们班的文学韵味很浓。最后一个梅花呢?
王:梅花很美,香味浓郁。诗人曾说:“梅花香自苦寒来。”告诉我们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师:很棒,除了岁寒三友,你在生活中还见过哪些植物?了解它们的内在美吗?
徐:我还想到小草。
师:小草随处可见,有什么美的呢?
徐:它们一到春天就发芽,长得非常茂盛。“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说明它生命力非常顽强。
师:很棒,世上的一切东西都有自己的外在美,也有内在美。我相信每个人都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
目前语文课堂教学大力提倡“质疑式”“发现式”“探究式”“尝试式”“合作式”等开放的课堂教学模式,我们不难看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这堂以“尝试”为主的语文课上得以体现,教师的身影不再那么庞大清晰,学生的智慧灵感也不再被遮蔽掩盖。
二、聚焦文本运用
新课标中提到,在教材内容的修订方面,课文的大量更新是显而易见的。课文的篇数相比较过去有所扩充,课文的内容坚持文质兼美的原则,实施精读泛读相结合的方式。因此如何把握新教材,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精神指引下让新教材更好地为我所用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两点打开教学新思路。
(一)立足文本,把握尺度
近几年有一个值得思考的现象:教师逐渐成为孩子思想的“傀儡”。有些教师过于追求民主自由的教学氛围,过于崇尚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以至于被学生牵着鼻子走,学生说到哪,教师就跟到哪;学生汇报什么,老师就教什么。自主学习演变成自由学习,殊不知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却有可能还停留在最初的层面。这种现象说明,学生有时候太过于自主,因此常常不能正确把握文本的价值取向。
笔者在执教《祁黄羊》这一课时,曾抛出核心问题:你觉得祁黄羊是个什么样的人?答对不难,理由说全却不易。通过自主探究、小组合作,三组学生能分别从祁黄羊推荐人选的敏感度、晋悼公的惊讶反应、祁黄羊给予的理由分析总结出他出以公心的品质。但整堂课似乎就围绕祁黄羊与晋悼公之间的对话翻来覆去地分析,发现他们的思考如同在台阶上原地踏步。于是笔者引导学生探究中军尉的重要性,晋悼公的内心独白思考,从而层层递进,挖掘教材中的语言密码,最终让学生获得更加全面扎实的语言文字理解能力和感悟能力。
前面说到教师的身影要虚化,但不能完全虚化。学生再怎么有主观能动性,但还不能够完全系统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教师要做的恰恰是“授之以渔”,在这方面起着主导作用。
(二)回归自我,贴近生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师要引导学生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语文。生活处处皆语文,有的孩子会在钢笔水洒在本子上时惊呼:“我的天啊,我的墨水蔓延啦!”有的孩子会在下雨的日子里玩成语游戏,恨不得将记忆库中关于大雨的成语都提取出来。这些自发的语言学习行为离不开课堂上教师的潜移默化,离不开教师对于“致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全面把握语文教育特点”“拓展语文课程资源”等语文新课标中最基本教学理念的贯彻执行。
在这一点上,笔者需要自我反省。理论只有与实践结合起来语文课堂才有生命力,在进行《天安门广场》第二课时的教学时,通过教师对文本的赏析讲解,学生对于方位描写熟稔于心。为了融入新的教学理念,我选择了万达广场、力宝广场这两个具有代表性的建筑物,讓学生观察动笔。然而写下来发现,学生用词苍白僵硬,有些甚至漏洞百出。于是我不禁思考:“明明是他们熟悉的东西却为何写作效果不尽如人意?”现在想想,我的确是站在学生生活的高度来审视并安排教学活动,但是站位过高,学生就算跳起来仍然摘不到果子。广场虽随处可见,但不能随时观察。退一步讲,如果真要将广场周围的建筑一一浏览,且不说存在安全隐患,过程既耗时又耗力。在备课组活动中,经验型教师给出了言简意赅的建议:转换角度,聚焦校内!endprint
听完这话,我顿时感到醍醐灌顶。经过一番深思熟虑,我决定组织一次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以学校的司令台为核心,自西向东观察学校的典型建筑、典型植物及其特点。为了让学生留下深刻印象,我让他们以小组为单位,由组长安排组员负责拍照取景、文字描述、采访记录,条理清晰、分工明确。最后用一节课时间全班汇报交流。学生滔滔不绝、别具一格的介绍让整篇文章的学习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之后,學生的创新思维如同泉水源源不断地涌现出来,他们喜欢在校园里随意地拍下几张照片——学校的大门、干净的塑胶跑道、崭新的教学大楼……然后以它们为观察点,记录周围的点点滴滴,抒发自己的喜怒哀乐,之后制作成精美的文章装饰班级的文化墙。
通过这次活动,我发现学生不仅能灵活借用《天安门广场》中的方位顺序描写方法有序地展开口头描述,而且在每一处景物中融入了自己的真情实感,体现了学生在实践中运用语文的思考力和创造性,从真正意义上实现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发展目标。
三、立体课堂艺术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要求:“教师要发挥创造性,针对教材的实际和学生的年龄特征,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纯知识的训练、纯技巧技能的强化是过去所有学科的主旋律,单一的教学设备、单调的教学方式禁锢着教师的教学观念,影响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瞬息万变的信息化社会需要我们克服教育生涯中的惯性,使教学方式显现多样化、立体化的格局。
每个人都喜欢尝试新鲜事物,孩子们更是如此。我的语文课堂自从实行“小先生制”以来,孩子们回答问题的积极性提高很多,倾听的专注度和热情度大大增强。例如,在上课进行时,由传统的“请刘某某同学来说一说”换成“请小刘老师来说一说”。在总结提升时,由传统的“所有人听我说”改成“能给我个机会说一说吗”。在朗读时,教师将示范朗读的机会留给学生,请其他学生指出问题和改进之处。当然,这只是形式上的更改,如果不能每天充满惊喜,长此以往这样的课堂会被学生的好奇心和新鲜感所淘汰。
创新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同时也是教育事业兴盛不衰的汩汩源泉。记得笔者在教学《元日》时,梳理完诗意之后重新回到第一句:“爆竹声中一岁除。”出示爆竹图时,一般我们会以“你仿佛看到了 听到了 感受到了 ”的语句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然而这是一首生活性很强的古诗,这样的设计却没有体现出生活化的情境。不妨用表演代替发言,于是我引导学生进行情景表演:“看,过年啦!我们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节日的喜悦。有的在……有的在……”在小组合作的学习氛围中,配合着多媒体渲染,每个孩子将自己对于过年的理解融入了这首古诗中,将放爆竹、饮屠苏、贴春联等活动表演得惟妙惟肖、灵动有趣。通过表演的形式,再现古代生活,从而让孩子获得最直观的主观感受,并且这种感受已不只是黑白的文字,而是充满了生活气息的美好世界。
当然,现在是互联网时代,利用现代技术设备确实能让课堂充满无限创意和活力,但就像是见多了吃多了山珍海味,孩子们会眼花缭乱甚至审美疲劳。所以传统的教学方式也不能完全抛弃,要适时对症下药。
中国教育学会名誉会长顾明远教授在一次演讲中强调: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今后中国经济发展将进入“新常态”,中国教育的发展首先要适应教育规律、顺应社会经济的发展。规律是需要不断探索总结的,笔者将在新课标的理念指导下继续反思实践,以平常心看待教育“新常态”,让孩子在校园的净土里自由呼吸,快乐成长!
参考文献:
[1]黎茂涛.小学语文创新能力的培养[J].教育教学论坛,2010(21):53.
[2]叶澜.教育研究方法初探[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