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教育培养目标及其毕业生就业存在问题探析
2018-01-08刘彦珍杨卫军
刘彦珍+杨卫军
【摘要】地方高校的人才培养必须面向地方经济的发展,培养能适应和引领地方经济发展和经济改革的专业技能型人才。由于地方高校人才教育培养目标的不明晰,一定程度上使毕业生就业所存在的问题更加突出,主要包括职业方向的模糊、就业质量不高、实践经验匮乏、创业的积极性不高。化解这些问题的关键是高校必须加强和地方紧密结合的专业教育体系建设。
【关键词】地方高校 培养目标 就业 问题
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始终是地方高校应树立的基本办学理念。地方高校教育培养目标的定位是决定其能否适应地方经济发展,办出有活力的特色专业的关键。地方高校的毕业生通过接受系统的实践训练,应具有较强的职业素质和专业能力,面向基层、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适应地方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应用型创新人才。
一、地方高校教育培养目标
高等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具有独立个性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或劳动者,那么地方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就是面向本地经济发展的培育具有一定知识和技能的某一领域的专门人才。这就要求地方高校必须结合本地经济的发展形式和发展特点进行针对性的人才培养,即地方高校以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基础上在人才方案的制定、课程设置、就业规划指导等方面必须充分考虑本地企事业单位的人才需求特点,使高校毕业生一踏出校门就能实现和就业单位的零距离对接。
高校扩招计劃,使我国的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时代”。高校招生人数的增长使每年的毕业生人数逐年累计,“就业难”问题也越来越突出,与此相对应的是,社会经济结构的快速调整、转型、升级使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和高校对人才培养体制之间的矛盾愈发突出。地方高校是高校扩招的主力军,由于缺乏对市场需求人才的细致调研,在专业设置上仓促上马,力求全面覆盖,急功近利;在招生数量上成爆发式增长,于是造成毕业生求职问题更加突出。近年来,国家努力推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大力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提倡全民创业、万众创新的发展思路,对毕业生提出了更多新要求。地方高校所在位置有其一定的地域性特点,如第二、三产业发展参差不齐,现代服务业发展普遍滞后,城镇化速度落后于工业化水平,等等,从而各地对人才要求的区域性特点就特别明显,这就要求地方高校确立规范的人才培养体制,建立高效的人才培养机制,完善课程设置,指导毕业生做好职业规划,从而培养高素质的适应本地经济发展的技能型专业人才。
二、地方高校毕业生就业存在的基本问题
为详细了解地方高校毕业生在就业工程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在参考相关研究资料的基础上设置了问卷调查,根据毕业生所关心的问题以及就业后的职位情况设置了27道问题,对河南省内新乡、洛阳、商丘、安阳等30所地方高校毕业生毕业前后的求职情况进行了调研。调研时间为2016年7月1日至2016年9月1日,发放问卷2000份,回收1820份,回收率为91%。通过对回收问卷的统计分析,对地方高校毕业生就业存在的问题有了大概了解,总体来说,所存在的基本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1.职业方向模糊
就业难是高校毕业生长期存在的问题,对地方高校更是如此,受求职难意识的影响,临近毕业的学生普遍存在一定的心里压力,从而对未来职业的选择途径和选择方向有很大的盲目性和模糊性。对就业的前景持乐观态度的仅为11.98%,远低于持悲观态度的比例20.99%,超过40%的学生对就业前景有迷茫(44.90%)。对“你是否了解自己适合从事什么样的工作”,选择“非常了解”和“比较了解”的比例之和为21.04%,和“基本不了解”的比例19.95%接近,而选择“一般”的则超过一半的比例,为55.05%,这说明毕业生对自己未来具体适合什么工作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其原因是多方面造成的,如对自己的专业方向、职业兴趣、自身能力特点缺乏深刻认识,也和大学生在校所接受的就业指导不充分有关,从而在自己的职业规划和职业选择上有些无所适从。
2.就业质量偏低
从毕业生签约后的起薪来看,61.98%的比例薪资在2500~3500元之间,3500~4500元之间的比例仅为11.92%,且薪资水平在当地仅为“一般水平”的选择比例更是高达77.97%,这从对薪资水平的满意程度可以看出来,选择“一般”的比例最高,为41.98%,比较满意的比例17.97%远低于不满意的比例35.99%,对工作岗位和薪资水平的不太满意难免影响工作的激情。另一个反映就业质量的重要因素是选择的岗位和自己所学专业的对口程度,“对口”和“比较对口”的比例之和仅为23.99%,低于“不对口”的比例30.99%,“一定程度上相关”占比最大,为44.95%,说明毕业生所从事职业方向与所学专业的对口总体偏低,这有毕业生自身的原因,如本身就对所学专业热情度不高,更有高校对毕业生所学专业的职业能力培养不足,也有企事业单位的岗位设置不健全、不合理,从而一定程度上抑制毕业生学识和能力的充分发挥。
3.实践经验不足
用人单位在人才招聘中,相当多的企业特别强调“有类似工作经验者优先”,这对刚刚毕业的大学生带来了不小的压力,通过我们的调查问卷也可以看出来,对“您认为自己目前最欠缺的素质主要是”的选项中,大多把“相关工作或实习经验”排在第一位,且选择比例高达78.02%,说明通过了解企业招聘要求,毕业生逐渐认识到自己的实践工作经验越来越成为求职的短板。招聘企业为缩小成本追求效益的最大化,对刚出校门的学生要求工作经验固然有一定苛刻,但对高校的人才培养方案也有一定的警示作用,要求高校对在校学生积极引导,在学好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拓展自己的知识应用和实践操作能力,利用各种实习机会和寒暑假积累自己的相关工作经验。
4.创业动力不强
近些年,为促进就业鼓励创业,各地政府结合地方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出台了一些激励政策和鼓励措施,如建立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无息小额扶持资金贷款、减免创立企业的税收等,这些措施对初出校门的毕业生自主创业有一定推动作用。但总体上毕业生的创业动力比较弱,对“毕业后您是否选择自主创业”的选择比例中,选“是”的比例不足7%(6.65%),对“您认为影响大学生创业的主要因素是”的选项中,按选择比例排在前三位的依次为“小额贷款等扶持资金难以获得”“创业教育和培训不足”和“创业实习基地少”,说明高校对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培养方面还很欠缺,社会所营造的创业环境和条件对毕业生的吸引力还远远不够,对鼓励政策在落实过程中还有待进一步细化。大学生创业,社会上对此虽然褒贬不一,但无疑是对中央所倡导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良好推动,对激发创新热情、培养大学生的自立自强意识有很好的锻炼。
大学生就业,首先应该引导其发挥其专业特长,把专业教育作为就业教育的基础。把相关就业和创业课程作为专业课程的延伸与应用。为此,地方高校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1)创新和优化就业教育课程体系;(2)加强专业实践团队建设;(3)加强就业指导机制建设,完善就业工作考核激励机制;(4)加强资源整合,营造与协调就业外部环境。
参考文献:
[1]马廷奇.产业结构转型、专业结构调整与大学生就业促进[J].中国高等教育,2013,(23):56-59.
[2]赵颂梅,丁国钰.高校大学生就业问题分析与对策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5,(21):39-41.
[3]张潇.高校毕业生就业管理工作的困境与对策研究[J].湖北科学学报,2015,(0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