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三主体两结合的软件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2018-01-08谢先伟

电脑知识与技术 2017年36期
关键词:培养模式软件人才

谢先伟

摘要:今年来,随着国家和地方对应用型软件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高职软件技术人才的培养变得尤为重要,但是高职院校软件开发专业培养的学生就业却成为难题。产生这一矛盾的主要原因是一些高职院校在软件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两个问题:一方面只注重理论知识的讲解,而不重视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缺少最新前沿技术的认知,也缺乏前沿技术的锻炼和实践。如何解决这两个问题,形成适合高职特点的软件人才培养模式,该文进行了必要的探索。

关键词:软件;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中图分类号:TP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7)36-0138-02

1 现状与背景分析

1.1 背景

近年来,重庆市相继出台的《重庆市电子信息产业三年振兴规划》(渝府发〔2012〕84号)、《重庆软件信息服务业产值“十二五”将达1500亿元》、《重庆市软件及信息服务外包产业发展规划》等系列政策,引进了大量的软件企业到我市发展。相关企业对软件技术专业人才,尤其是从事软件基础工作的初级人才的需求更加迫切。通过调研本市软件行业人才需求表明,一方面软件产业缺乏大量高技能劳动型人才,而另一方面高职院校软件开发专业培养的学生就业却成为难题。产生这一矛盾的主要原因是一些高职院校在软件人才培养模式中,主要存在以下两方面的问题:

一方面只注重理论知识的讲解,而不重视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学生只会理论知识,缺少企业所需的必备的技能,学生缺少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对软件开发工具和开发方法的应用不熟练,行业经验匮乏,缺少对现实事物的抽象能力。而信息社会更需要的是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对于软件技术专业的应届毕业生,用人单位不仅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还要有实际项目开发经验,同时也能够熟练运用软件技术解决日常工作中遇到的问题。

另一方面,学校培养的学生缺少最新前沿技术的认知,也缺乏前沿技术的锻炼和实践,对最新的软件技术发展方向、最新的软件工具和开发方法也了解太少,最近前沿技术的获取主要来自于授课教师自身的素养和前沿技术能力,这种获取高端前沿技术和预测软件发展方向的手段不稳定,不连续。

1.2 现状

针对软件技术人才培养模式与软件就业市场需求的这两个主要矛盾,国内一些学者对高职软件技术专业教学模式进行了相应改革,形成了一系列的软件专业课程体系,如“任务引領型”、“任务驱动型”、“项目驱动型”等,在教学实施过程中采用先完成课程理论学习后执行项目任务的教学方式,或者根据项目任务需求学习相关课程理论知识的方式,以及课程理论学习与项目任务实践教学活动同时进行的方式,这样的课程体系有利于提高软件技术人才的动手能力。

然而,由于大多高职院校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完成的项目任务,并没有和就业市场的实际需求密切结合,虽然软件专业毕业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有一定提高,但还不能够充分满足市场需求,从而导致毕业学生的就业率无法提高。从国外来看,以美国为例,在查阅美国社区大学有关软件专业课程设置方面的改革发现,美国软件专业人才培养主要采用以就业为导向的项目认证课程体系,针对计算机科学专业的项目认证,具体包括Android应用程序开发、C++程序设计、JAVA程序设计和数据库设计等相关软件技术项目,每个项目认证由多门课程完成,学生根据特定的项目认证需求,完成相关课程的知识学习。

1.3 已有研究基础

1.3.1 与中国科学院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的合作

2013年10月,我校与中国科学院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联合成立“数据服务与软件开发实验班”。实验班采用导师制与阶梯式培养模式,企业化运作,来自于科研院所的面向企业的真实项目驱动,中国科学院专家、海归博士亲自授课,举办讲座,讲授最新的前沿技术、预测软件行业的发展方向、介绍最新的软件开发工具,使得我院软件专业学生有稳定的连续的方式,来加强前沿技术的认知,来理解软件技术的发展方向,掌握最新的软件开发工具。

1.3.2 与港澳大家软件产业有限公司的合作

2008年,我校与重庆港澳大家软件产业有限公司合作,在我校成立了“重庆港澳大家软件产业有限公司实训基地”,由重庆港澳大家软件产业有限公司提供面向企业的真实项目,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真实地感受到企业化运作、市场需求、项目执行及从事该领域工作所需要的实际能力,实行“教、学、做”一体化。

1.3.3 学校现有基础

2014年,我校已被评为“重庆市软件人才培养基地”,在软件人才方面的师资力量得到了市经信委的认可;本项目组成员主持的重庆市高等教育科学研究课题“软件技术创新型项目化人才培养教学改革研究”已经结题。

本项目中成员职称合理,既有教改经验丰富的教授,又有年富力强的年轻讲师;学历也以博士和硕士为主,本项目组成员有能力在软件人才新培养模式中开展更深入、更具体的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活动改革及研究,探索出新的软件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出具有高技能、高素质的软件技术人才,进一步地提升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学生的就业成功率。

因此,我们提出“三主题两结合的新型软件人才培养模式”的深度合作培养机制,其中三主体是指学校、中国科学院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港澳大家软件产业有限公司,积极沟通,合作办学;两结合是指软件前沿技术与职业教育相结合,理论教学与就业岗位实践能力相结合。这样可以较好地解决软件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两大弊端,更好地培养软件人才。

综上所述,利用三主体两结合的新型软件人才培养模式,有三方共同培育我校软件人才,该培养模式的研究不仅能在我校培养高技能软件人才探索方面迈出新的一步,还将为重庆市其他高职院校的软件专业办学模式起到示范作用。

2 研究内容、目标、要解决的教学问题

2.1 研究目标

本项目的研究目标主要是针对软件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以我校、中国科学院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港澳大家软件产业有限公司三个主体,通力协作,合作办学;软件前沿技术、软件发展方向与高职教育相结合,高职教育与软件企业岗位和实践能力相结合,由软件开发公司提供的企业真实项目,培养具备软件开发基础理论、软件设计与测试能力,再加上中科院提供的前沿技术和软件办学方法的把握,培养出能够在IT行业的企、事业单位从事软件设计与开发软件测试及项目实施管理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具体研究目标如下:

①根据当前软件行业的职业岗位需求,建立“基于三主体两结合”的新型培养模式,制定相应的人才培养方案;

②构建双师型教学队伍,提高软件技术专业学生的培养质量;

③制定新型培养模式对应的课程体系和实践体系;

④建立一种三主体合作的产学研一体化教学模式。

2.2 研究内容

在对重庆市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软件行业对实用型人才的需求进行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结合我校学生特点以及学校的软硬件环境,建立多层次、多方向、模块化,技术与工程相符合,软件工程与领域应用相结合的课程体系与实践教学培养方案。使实践及创新能力培养贯穿于教学过程中,让培养的学生能够适应软件技术行业的需求。建立三主体深度合作的培养模式,如图1所示。

①与中国科学院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密切合作,把最新的软件前沿技术融入到人才培养方案的建设,课程体系的制定,教学手段的调整中,并且对比分析重庆市高职院校软件专业办学的调研结果,制定符合软件行业发展需要的软件技术人才培养方案。具体研究内容包括:

A.分析国内外企业对高技能软件技术人才的需求,确立软件技术人才的培养目标;

B.根据培养目标,完成软件技术人才培养所需要的知识体系结构设计;

C.充分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制订合适的软件人才培养方案,完善现有的软件专业课程体系,根据培养方案研究相应的培养措施。

②与整个软件行业实际需求相结合,积极与重庆港澳大家软件产业公司合作,根据其提供的来自企业的真实项目,把项目融入课程体系和对应的核心课程中,与企业合作建立软件专业实训室和体验中心,创建合适的软件技术人才实践教学体系。具体研究内容包括:

A.对课程中实践教学方式加以改革,调整理论课和实训课的学时比例,将现有的1:1设置进行合理优化,重视课程设计在人才培养中的实践教学作用,将当前紧缺工种的职业技能鉴定植入课堂;

B.设置项目实践特色课程,建立软件开发实训室和体验中心,重点提高学生的软件规范化开发与管理水平;

C.让学生深入到软件企业或实训基地进行实习,并密切结合企业的真实软件开发项目完成毕业设计;

D.让学生参与企业的实际项目研发,充分提高学生的软件开发和测试等技术实践能力。

③ 利用企业资源,深入开展校企结合机制。具体研究内容包括:

A.让软件企业负责人和技术能手,定期为学生讲解当前主流开发语言和技术,并给出真实的企业项目对学生进行实际训练,实现学习与就业的无缝对接;

B.与企业合作建立软件实训室,合作完成科研项目,让企业技术能手指导学生如何参与实际项目;

C.与企业合作,建立校外实习基地,提高学生在实际软件项目开发中的动手能力。

2.3 解決的关键问题

①制定了新型人才培养方案;

②制定了具体措施,改革现有的大众化软件专业课程体系;

③制定了新型的高职理论和企业实践相结合、前沿技术和职业教育相结合的核心课程标准;

④根据了课程体系的改革推进,调整相应教学管理手段和教学进程的安排。

2.4 采取的方法

采取的主要研究方法有:

①调查法。通过对重庆市高职院校和软件企业发放书面调查问卷,了解高职院校在培养软件人才中存在的问题,以及企业对软件人才的岗位需求。

②实验法。根据调查结果,制定相应的培养方案,并组建实验班执行此方案,验证教学效果,根据教学效果不断完善培养方案。

③经验总结法。借鉴发达国家及地区在校企合作办学中的经验,为我所用,吸取其他高职院校在教学模式创新过程中的失败教训,可以少走弯路,提供人才培养的效率。

猜你喜欢

培养模式软件人才
人才云
禅宗软件
软件对对碰
青年农民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谈软件的破解与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