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元版画作品中的农耕文化元素
2018-01-08靳雄步
靳雄步
古元出生于广东珠海唐家湾那洲村的一个普通家庭,1938年参军,奔赴陕北投身抗日洪流, 1939年进入延安鲁迅艺术文学院美术系学习木刻,后留校任教。他创作了很多反映劳动人民生活、生产题材的木刻作品,在中国版画史上留下了光辉的篇章。在古元的版画作品中,浓笔重彩地对农村生产、生活场景和劳动工具进行刻画与描写,人物形象生动逼真,劳动生产特征明显,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容易唤起人们对往日岁月的记忆共鸣。
再现农村原始劳作场景 歌颂中国农民不懈的劳动精神
古元利用自己掌握的版画创作技巧,大量表现群众劳动、工作和生活的场景。他充分发挥版画特色,由于非常了解老百姓的生活和群众喜好,在自己的创作中融入群众劳动生活的元素,从立意构图到整体效果,娴熟自如,画面统一。
古元在作品《运草》里描写农民用马车运输稻草的场面:马儿奋力地拉着满载的车,疾速而行,尘土飞扬,坐在草堆上扬鞭赶车的农民怡然自得。古元把农民运草的劳作场景描写得真实而欢快,异常生动,“这些平凡的劳动人民的生活在他的笔下散发出浓厚的生活气息和鲜明的时代特征”①。在作品《羊群》中,羊圈由石块和木料围砌而成,放羊的农民一只手抱着羊羔,一只手拿着赶羊的棍子,赶着羊群往羊圈走,羊群中有黑羊,也有白羊,有低头走路的,也有抬头芈叫的,前后呼应,牧犬则不远不近地跟着,仿佛在帮主人看护着羊群,画面真实再现了陕北农民放羊的原始场景。《铡草》画面中,两个农民一人拿草,一人把刀用劲铡草,对面的毛驴看到草料,按捺不住自己的贪欲,跃跃欲试,欲过来享食美餐,女主人一手抱住毛驴脖子,一手安抚整理毛驴髪鬃,令其稍安勿躁。画面的情节设计巧妙合理,合乎农村现实生活中铡草的真实状况,铡草的工具更是与农民的生产工具一致,刻画得生动有趣,形象地再现了农村铡草的劳动场景,并表达了对农民辛勤劳作的崇敬。另外,古元黑白木刻作品《秋收》《入仓》和《挑水》等,均刻画了农村耕作所必需的劳动工具,形象而深刻,观后易引起思想共鸣,并将自己置身于当年的农村生活生产场景里,重温昔日劳作的欢愉。
古元在套色木刻作品《蔬菜丰收》里描写了中国经历三年困难时期之后农业恢复生产的情景:社员们开着拖拉机收获蔬菜,有的从菜地里摘取包菜,有的抬起装满蔬菜的箩筐走向拖拉機,也有的把成堆的蔬菜传送上车,一派劳动丰收的繁忙景象。有异曲同工之妙的作品还有:《收获》表现了农民生产丰收的喜悦和辛勤劳作后劳有所获的激动心情;《鱼米乡》表现了江南水乡人们收获忙的农作场景,远处的白帆与近处的载满作物的小船形成对比,映射出农民对丰收的期望。古元利用自身成熟的版画语言和独特的表现形式,真实再现了中国农村原始的劳作场景,正面歌颂了农民不懈的劳动精神。
描述农耕文化地域特色 见证农业文明发展的巨大成就
古元坚持“艺术为人民”的艺术思想,善于从劳动人民的生活中汲取营养,其作品广泛地表现农村农耕文化题材,彰显地域特色,艺术语言丰富,表现技巧完美,记载了中国各个时期农业文明发展的状况和成就。套色木刻《秋收》描写蔚蓝的天空下人们收割麦子的景象:人们有的收割,有的打捆,有的给收割者送水,运输的大板车停在树底下,赶车的人趁空用稻草喂养马匹,秋收场面热烈有序,构图饱满紧凑。画面主色以黄色为基调,用来烘托丰收的气氛,符合色彩搭配规律,小面积蓝色点缀天空,使画面产生出对比更强烈的效果,把西北农村的地域特色表现得淋漓尽致。这是新中国农业社会发展的最真实的记载,画家内心深处对农民质朴而醇和的思想感情呼之即出。
《托坯》描述了农民利用泥土制作土坯砖的劳动场景。20世纪四五十年代,中国南方农村建设物资匮乏,砌房子的基本材料是土坯砖,制作土坯砖成为农民生活的必需。土坯砖由泥土和草筋用水调合制作而成,工序不简单,要求分工明确。画面幅度不大,却刻画了铲泥、剪草料、挑水、和泥和托坯等不同的人物形象,人们各司其职,分工井然,作品反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时期农民建设家园干劲十足的社会现状。用历史维度来分析,画面所记载的农民生活居住状态,与当今城市化高度发展的农村社会居住状态形成的反差之大不言而喻。《秋耕》表现了中国江南地带农村秋天深耕播种热烈的劳动场面。作品中农民扶犁扬鞭、驱骡耕地;天空中喜鹊不停翻飞,寻觅着深耕翻出来的土壤里小虫子作为食物。这种情节在农村秋耕时节司空见惯,极为普遍,且有地域特色。古元在套色木刻作品《京郊大道》中描写的是北京郊区春天的景致:春天来了,万物吐绿,京郊大道上汽车来来往往,有吊车,有客车,也有穿梭而过的小轿车和满载化肥的支农卡车,与远处的正在建设的高楼相互映衬。一年之计在于春,京郊的春天一片繁忙,孕育着一年的收获,作品暗喻中国农业生产也迎来了春天。
《江南三月》里,水车上的三个妇女脚踩水车汲水灌溉,眺望着远方;不远处的男人们正弓腰插秧,劳动的笑语欢歌充斥着田间地头,人们愉快地享受着江南三月春播的喜悦。《内蒙古少女》所描写的草原游牧特色与江南的农耕景色有较大差别。古元用水印版画的技法,刻画内蒙古少女双手提着牛奶的喜悦心情,富有内蒙古特色的服饰、远处的蒙古包、蓝天上的白云、草原上的马车、成群的牛羊相互映衬、相互协调,轻松而愉悦,蒙古大草原的地域特色一目了然。《拉网》描绘了海浪中齐心协力拉网的渔民,与远处飘零的渔船组成一幅充满力量感的海洋捕鱼生态图,拉网是渔民享受收获的一种方式。《甘蔗园》则用南方水乡农民收割甘蔗的盛景来表现唯美的版画意境。古元在其版画作品中以各种技法和画面构成,表现中中国不同地域、不同特色的农耕文化,记录了中国农业文明阶段性发展的辉煌成就。
紧紧围绕农业生产运动背景 表述农民对新生活的深切向往
延安时期,古元的木刻作品《老百姓拥护咱们自己的军队》成为农民以不同方式来拥护人民军队的经典,画面大幅度描述农业生产与拥护人们军队结合的大背景。古元以传统门画形式创作了这幅新式年画,“在进行创作时,完全没有采用西方的木刻版画表现手法,而是地地道道地使用了中国传统门画的构图模式、造型样式、对称形式和表现手法,洋溢着喜庆的气氛”②。蔡若虹称:“它不但开辟了年画的新内容, 也开辟了年画的新形式;标题是陕北老乡的口头语, 描写的是八路军和老百姓之间那种互相爱护、互相帮助、互相协作的亲密无间的景象! ”③古元版画作品中不乏描绘农业生产斗争运动场面的作品,如《烧毁旧地契》《发新土地证》《破获地主武装(起枪)》和《减租会》等,通过对农民斗争场景的描写,表现劳动群众为争取自身生活权利而发起斗争运动,表达了农民们对当家作主的新生活的深切向往。
古元的艺术理想中有着“作品始终要为人民服务,要为时代服务”的宗旨。《欢庆丰收》中,陕北农民围着堆成像山头一样高的粮食载歌载舞、敲锣打鼓和鸣炮庆祝,表达了中国刚刚熬过三年自然灾害后首获丰收的激动心情。作品极大地鼓舞了农民的信心,这在当时的历史环境里不可或缺。同样,《塞上江南》与《绿化荒山》表现了中国战胜自然灾害后发起了 “开垦荒山、发展生产”的大生产运动。古元的版画作品犹如冲锋的号角,吹奏出农民内心深处激荡的涟漪。《回忆延安》再現延安“大生产运动”场景,重现了战争年代宝塔山下人民军队“艰苦奋斗、自给自足”发展农业生产的壮观景象,也表达了久居北方的古元对延安深切怀念的思想感情。《水乡油田》画面中,石油生产、运输和工作场面有条不紊,展现了中国经历“十年动乱”后拨乱反正、发展生产的政治大背景下,人们为实现自给自足,开展了“我为祖国献石油”大生产运动的情景。《同饮一井水》与《人民子弟兵》同样表达了人民军队与老百姓“同甘共苦”的主题,表现了边区生活平等、互助、友爱的和谐人际关系,也承载了农民对新生活的殷切期望。
20世纪80年代,古元先生创作了大量反映农村美好生活的木刻作品。《水镇》和《赶集》描绘了江南水乡繁忙的生活景象。人们通过水道,用小船运送粮食、水果和物资到城市里,换回自己所需的生活物资;人们的生活资料越来越丰富,剩余的还可以拿到集市上去变卖或交换,映射了中国农村新政实施后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太行秋实》描绘了太行山人们用毛驴运送丰收果实的盛况。人们从树上摘下果子,装进箩筐,用成群结队的毛驴运送下山,马铃叮咚,小鸟欢歌,呈现出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民依靠自己的辛勤劳动,收获不一样的幸福。《春风送暖》里,文艺演出队下乡服务农村,百姓欢欣雀跃,奔走相告。农业政策的优化,像一阵春风,融暖着千家万户。同时也表达了农村除满足对物质文明需求以外,对精神文明也呈现出空前的渴望。
概言之,古元先生的版画作品对农村原始劳作情景进行大量的刻画,对农民辛勤不懈的劳动精神着重表现。古元作品富含乡土气息,所描绘的题材独具农耕文化元素和地域特色,记载了中国农业发展、变革后所获得的卓绝的农耕文明成就。古元版画作品融思想性和艺术性于一体,表现了时代农民的精神面貌,创作主题紧扣农业生产运动大背景,肆意地表达农民对新生活的追求与向往,多角度、多维度地对中国农耕文化元素进行了梳理和呈现。
①荣华:《古元版画的当代意义》,《美术大观》2012年第4期。
②李晓云:《解放区延安版画的特色》,《科教文汇(上旬刊)》2008年第11期。
③蔡若虹:《悼念杰出的人民画家古元》,《美术》1996年第10期。
[作者单位:广东省珠海市古元美术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