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数学插上快乐的“翅膀”
——一则《圆的周长》教学案例随笔
2018-01-08瞿彦彬
瞿彦彬
(湖南长沙市岳麓区望月湖第二小学,湖南长沙 41000)
让数学插上快乐的“翅膀”
——一则《圆的周长》教学案例随笔
瞿彦彬
(湖南长沙市岳麓区望月湖第二小学,湖南长沙 41000)
本课例采用探究式学习,力求为学生创设“探究——发现”的空间,让学生在操作中感悟,在探究中发现,在交流中升华,并让学生从中体会到数学的快乐。
快乐数学;数学的外延;创新重组
引 言
2016年的一堂《圆的周长》数学展示课给了我一次学习与成长的良机,让我的内心充盈着喜悦。伴随着这份喜悦的滋长,备课、做课件、探讨、修改、不停地“磨课”等一系列事情都让我觉得乐不思蜀,并急切地想把我的这种快乐通过教学传递给我的孩子们。终于登台讲授,一切是那么顺利:学生配合默契,教学行云流水,听课教师评价颇高,我浮荡的心也渐归平静……
有了这份快乐的心境还不能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快乐,因为数学总是一大堆数字、符号、理论、法则等,在学生看来,数学是枯燥乏味、抽象难懂的。我想,教师的职责就是化难为易,变枯燥为有趣,这样才能把学生吸引到数学的世界之中,才能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魅力无穷,从而享受数学学习的快乐,这是我追求的境界。基于此,我把学生的“快乐数学”定义为:获取到应该所学的知识的快乐;从轻松、平等的氛围中,通过自己的动手操作获得的快乐;老师毫不吝啬、鼓励的眼神和话语,让学生享受成功的快乐。有了这几层定义,我开始深挖教材,发现这个内容如果采用探究型学习方式,可能会让学生在探究操作中体会到数学的快乐,于是我有了下面的教学设计。
一、设计思路
力求为学生创设“探究——发现”的空间,让学生在操作中感悟,在探究中发现,在交流中升华。
二、教学流程
1.初步感知,尝试体验
(1)情境导入
师:同学们,要求摩天轮转一圈走的路程,实际上求的是什么?(圆的周长)
(2)感知周长,揭示概念
2.组织研讨,两次操作
(1)第一次操作:测量圆的周长
师:请你们把自己制作的纸圆和布圆拿出来,摸摸它的周长在哪儿。小组讨论:测量圆的周长有哪些方法?
①学生讨论,用不同的方法动手测量并将结果汇报展示。(绳测法、滚动法、折叠法)
②教师甩动用绳子系住的小球,形成一个圆。
师:你能用刚才的方法测量出这个圆的周长吗?(不行)为什么?(激疑:因为这个圆看不见,摸不着,而且是运动中的,没办法测量)
(2)第二次操作:探讨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
①圆的周长与什么有关
出示两个半径不同的小球,甩动起来后让学生观察。“你发现了什么?”一个圆大,一个圆小。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呢?(停下来,让学生观察,比一比)
②圆的周长与它的直径的关系
师:圆的周长与直径有关系,到底存在什么关系呢?你们想研究吗?学生动手操作。
首先,小组分工合作,测量出学具带中圆的周长和直径。
第二,计算周长与直径的比值,填写表格。
序号 周长C(厘米)直径d(厘米)周长与直径的比值(保留两位小数)1 2 3
第三,观察数据,组织探讨。
“从这些数据中你发现了什么?周长与直径的比值有什么特点?”
第四,得出结论。(圆周长是直径的3倍多一些)
(3)揭示圆周率的概念
(4)运用公式计算
“回到课的开始,给你一个数据,请你帮张婷同学解答。”
长沙摩天轮的直径是99米,它转动一圈可以走多少米?(得数保留两位小数)3.14×99=310.86(米)
3.分层练习,不断深化
三、所思所想
1.学数学,体验情趣,参与生活
课堂上,我结合课堂教学的内容,去捕捉“生活现象”,采撷生活数学实例,为课堂教学服务,并有意识地创设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情趣,如:游乐场中的摩天轮是孩子们最喜欢的。诱发其学习的热情,让学生时常感受到数学的情趣,从而产生了我也想试一试的心理。这样的心理就给学生更大的学习空间,让学生快乐地探究他们所感兴趣的事物,从而使学生感受到“快乐数学”的魅力,达到我所预期的教学效果。
2.学数学,拓宽探究空间
我在对教材进行二度加工时,一改教材原先为学生预设好的“研究”思路,鼓励学生利用学具,放手、大胆地进行探索。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了一个再创造、再发现的过程。正是课堂生活的亲生经历,使学生感受到了探索过程中的快乐。而我所设计的一系列连环问题:“你还想知道哪些关于圆的知识呢?”“究竟什么是圆的周长呢?谁能试着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请你大胆猜想,圆的周长与什么有关呢?”都是探索过程中人文交融的真实体现。或许这样的设计无法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最终获得结论,但它至少给每个学生都提供了自由探究与创造的空间。事实上,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等不都是在这一过程中才得以培养的吗?
四、关注不足之处
1.情境的外延≠数学的外延
课的开始我就创设了这样的情境:位居亚洲第一、世界第二的摩天轮是长沙城一个新的美丽地标,国庆期间吸引了不少市民前来游玩。张婷同学和她爸爸也趁此好好地玩了一把。这时,爸爸问张婷:“你知道摩天轮转一圈走了多远吗?”一个问题让张婷陷入了思考中……本来我以为这个具有生活气息的问题能顺应学生的兴奋点,使学生产生一股探究的冲动,然而实际的效果却是“学生的反映犹如一潭死水”,令我大感意外。理想中学生会感兴趣的情境为什么会激不起孩子们的兴奋点呢?回头想想,究其关键可能就在于:情境的创设没有感染力,学生没有感受到游乐场那股快乐的气息;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所关注的不一定是这种玩的事物,也许他们更想弄明白周长的实际用途。因此我想某些时候的情境外延并不一定就是数学的外延。
2.重组教材≠摈弃教材
“发挥教师的能动作用,创新重组数学教材”是优化教学设计的重要前提。于是我在重组教材时,为了教学的方便我将两道例题进行了改动和删除。然而课后的练习却让我吃尽了苦头:一部分学生只会依样画葫芦,按照公式做顺向思维的习题,对于公式变形这种逆向思维题则感到无能为力。这时,我才感觉到自己当时的教学设计和准备的教学说法是多么的苍白无力啊!的确,对待数学课本,首要态度还是“尊重教材”。因此我想某些时候重组教材应该建立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这样才能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设计。
3.数学老师≠数学家上课
“要像对待荷叶上的露珠一样,小心翼翼地保护学生幼小的心灵。晶莹透亮的露珠一旦滚落就会破碎,不复存在。”(苏霍姆林斯基)这是我极力倡导和终身追求的一种教学魅力,并将在我的课堂上身体力行的。然而“知易行难”,尽管我在此次教学中给了学生一个轻松、愉快的探究氛围,可是在对待学生的评价中我却有点敷衍了事之感。正如听课老师那句貌似调侃的话“数学老师上课,好像带了一副数学家的面孔”,这样的课堂怎能精彩,这样的学生怎会有机会感受快乐和成功?我想在今后的数学教学中给孩子以尊严、以鼓励、以热情,使他们真正享受数学带给他们的智慧和快乐。
结 语
回首来路,过去的感受与思考凝聚在文字里。真心希望这一次次的体会与感悟伴随我成长,同时期盼着专业人士的引领与点拨,让我能够发自内心的享受教育所带来的快乐,并将这种快乐传递给我的孩子们,更能让我的数学课堂真正插上快乐的翅膀!
[1] 崇冲.快乐数学:小学数学教学的不懈追求——关于构建“快乐数学课堂”的实践与思考[J].新课程研究,2013(11).
[2] 周海燕.享受快乐数学[J].教师经验谈,015(21).
[3] 王宏光.创建快乐数学课堂模式的实践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2.
瞿彦彬,1974年生,男,湖南长沙人,现任长沙市岳麓区望月湖第二小学总务主任,小学高级教师。